[摘 要]“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创新,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步入数字时代,成为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路径。通过数字赋能,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各个育人要素整合为一个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将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同时,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构建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基本模式,对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
一、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大思政课”建设要从理念上树立协同育人的意识,在实践中统筹整合育人要素,构建一个具有“大思政课”教学特质的协同育人平台。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将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育人要素整合起来,通过数字化手段把这些育人要素连接起来,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育人平台。在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中,要注重打造一个资源共享的“大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大课堂”,也可以是学校内部各部门联动协同的“大协同”,还可以是校内外其他部门和单位合作的“大合作”[1]。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大数据资源库”,将各类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利用各种优质资源进行学习。要建立一个高效协同的“大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各部门、各单位、各地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互联互通、协同联动、资源共享、高效运行的工作平台。要建立一个开放互动的“大活动平台”,将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各种活动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库”,将所有育人要素形成一个具有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功能的数据库,并根据需要开放给不同部门和单位使用。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大学习平台”,将各种育人要素和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的学习平台[2]。
(一)“大课堂”
“大课堂”指的是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融合,构建一个综合性、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融合。线上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是,线上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受网络条件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很难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如果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观看线上教学视频的话,其效果也是比较差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选择适合的形式开展线下教学。
(二)“大协同”
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强化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地方的协同育人意识,打破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壁垒,将育人要素有机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要努力将思政小课堂与社會大课堂贯通起来,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贯通起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贯通起来,形成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库,将所有育人要素和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数据存储系统。
(三)“大活动”
“大活动”是指学校各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的各项育人活动。在“大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一是要搭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大活动平台”。学校要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大活动平台”,把各类育人要素整合到一起,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其中。例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将传统的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载体;也可以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网络直播课程等;还可以将社会实践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学校各部门和单位要密切联系在一起,整合育人资源和力量。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育人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能力大赛和职业素养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育人资源和力量开展育人活动。鼓励学校各部门和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各类育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培训和竞赛,如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科技创新实践等。
二、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
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就是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为主线,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课内课外相衔接,校内校外相贯通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基本模式。通过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实践,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3]。
数字化学习模式主要包括:线上学习建设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线下实践活动参与模式。其中,线上学习资源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在线课程、课程微课等多种形式的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学习强国”“智慧树”等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在线测评和实时监测;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行业企业等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线上线下相衔接的实践活动参与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开展网络自主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校内自主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
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核心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和活动的深度融合。首先,通过数字平台开展在线课程教学活动;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线上线下进行课程自主学习和研讨交流;最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岗位实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模式是一种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基本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二是开展基于数字化学习的综合评价;三是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和活动的深度融合;四是构建基于数字化学习的协同育人体系。
三、推进课内课外一体化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是学校,而不是家庭和社会。只有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才能实现思政课育人的全覆盖。通过数字赋能,推动高职院校在校园内、校外育人基地、行业企业等各个育人要素之间建立起一个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首先,把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和社会实践等各个育人要素整合到一个协同育人体系中来,使育人工作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其次,充分利用数字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校内校外育人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同时,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大思政课”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最后,充分利用数字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方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意度。
(一)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学校要依托“大思政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推动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的学习和实践。学校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让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将“大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要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活动,提升教师开展“大思政课”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大思政课”系列课程,并在校内开展“大思政课”专题讲座,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的行业资源和育人资源。还要依托“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大力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比如,在2021年7月30日至8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到浙江嘉兴南湖参加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实地学习、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党的伟大和党的领导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作用。这次现场教学活动就是一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活动[4]。通过这次现场教学活动,全体教师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深刻认识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判断。
(二)实施协同育人模式
思政课建设要坚持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在教学中,通过数字赋能,促进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的融合共享,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载体、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在育人过程中,通过数字化赋能,使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以及校外行业企业等育人要素能够通过数字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同时,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参与到“大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形成一种协同育人的良好
态势。
四、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
“大思政课”是一个整体,要发挥各要素协同育人的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育人功能,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的基本模式。
第一,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在全员育人中的作用。“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的育人格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坚定信仰信念的主阵地。要树立大思政课建设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思政教育全员行动,全体师生员工都要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积极推动“大思政课”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形成教育教学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二,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和“大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育人关键力量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合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入挖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能力提升。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水平。高职院校党委要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思政课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高职院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渠道和途径。高职院校要把实践育人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并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之中。要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和体制建设,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结束语
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鲜活的情境体验。学生在参与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思想观念上获得深刻的理解和启迪。通过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以增强“大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朱晓荣,刘洪利.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80-83.
[2]周悟,陳小飞.高职思政课“六环联动”精准帮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3):64-70.
[3]王浩.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获得感内涵及主要影响因素[J].职业技术,2020,19(3):52-55+69.
[4]宋玉.高职院校思政课慕课教学难点及协同模式构建[J].铜仁学院学报,2017,19(1):124-127.
作者简介:赵碧云(1982— ),女,汉族,湖南湘潭人,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数字化赋能高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3D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