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家精神是推动中国教育事業发展的内生力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支柱。强教必先强师,把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把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应以职业信念为引领,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锻造师范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能力;以职业品格为重点,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高校;师范生;职业素养
一、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
(一)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2023年9月9日,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从六个方面全面完整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提出教育家精神,阐述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这与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纵观历史,大部分综合实力强的国家,都是教育强国。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轮新的产业和科技革命正在深入发展,科技、人才、教育凸显了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障。然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成绝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制度安排、资源保障以及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精神带来的力量,他曾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家精神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力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支柱。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3]。所以,理解教育家精神、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强教必先强师:只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在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教师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4]。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要做“大先生”的要求。教师绝对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努力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5]。教师必须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高度重视。
为什么要在师范生培育过程中重视弘扬教育家精神呢?因为教育家主要是从教师成长起来的,而教师主要是从师范生培养起来的。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培养中,对师范生的教师形象建构具有表征意义和支撑作用,将对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因此,师范类高校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实际需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培育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师范生。
(二)师范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迫切需要
职业素养是从事某项具体工作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它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品格三个方面。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其他职业一样,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标准》将职业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教育家精神正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的高度凝练和内涵升华,是“教育家在长期投身教育、奉献教育的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职业操守、行为风范、道德品质、高尚灵魂的总和”[6]。教育家精神的六大核心要义与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谋而合。教育家精神有利于培育师范生的教育梦想,激发师范生的教育热情。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对于提升师范生职业信念、职业技能、职业品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有利于改善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师德问题近些年高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教育部每年公开的多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案例中,有的涉及生活作风、有的违反学术道德、有的违反教学纪律,这些都与师德规范准则相悖。这反映了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涵养仍需加强。然而,目前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不利于师范生专业化发展进程,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面对师德失范的现状,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教育家精神来指引方向。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育过程中,可以为未来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因此,高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促进师范生师德的养成,提升职业品格和立德树人能力。
二、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一)以职业信念为引领,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高校在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师范生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念,坚定教育报国信念。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主要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这是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成为教育家,要有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只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牢记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做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社会担当。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能塑造一代人的价值观。教育者不但要传播知识,还要有服务家国的情怀。不论是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还是现代教育楷模张桂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自身的教育工作和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相结合。他们不是把教书看作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把教书当作崇高无比的神圣职业。他们的教育故事就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动脚注——在实现教育追求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为社会创造无限的价值。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职业信念的培育中,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用好第一课堂主阵地。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模块及相应的教材建设中,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其中,让课程与教材体现出教育家精神的浸润;充分挖掘教材与课程中的教育家元素,把教育家精神融入课堂。其次,通过多种举措,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教育家精神。在师范生日常教育中,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专家讲座、教育家进校园宣讲等方式,讲好教育家的故事,大力宣传教育家精神;在师范生的实习研习中传播教育家精神,在师范生的职业生涯中种下一颗成为教育家梦想的种子,给师范生树立成长为教育家的目标,发挥教育家精神的示范激励作用。在就业规划过程中,引导师范生正确认识教育事业与家乡、与国家之关系,能坚定职业信念,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做出相应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引导师范生认识到教育推动社会进步、振兴国家之价值,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个人与家庭的命运、推进家乡与国家的发展;引导师范生树立家国情怀,促使高校师范生自觉地将教育与个人前途、家国命运、时代使命结合起来,为教育强国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对新时代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者要具有政治意识、教育情怀、家国情怀,要做心怀大者的“大先生”,而非“教书匠”。高校的师范生是今后的教师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只有在他们心中燃起教育报国的火种,方能形成今后教育强国的燎原之势。
(二)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锻造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能力
职业知识技能是从业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光有教育情怀和教学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教育家精神中提出,教育家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这要求高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中,要注重提升自我的专业学识和教育智慧。“启智润心”是指教师不能只传播知识,要启发智慧,滋润心灵,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春风化雨一般地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教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施教、定向施教、遵循教育规律、践行素质教育。这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现代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育人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中,要融入教育家精神,从教育家的生动实践中引导师范生增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家也是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师范生可以从教育家的实践故事中学会潜心探究专业问题、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在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育方面,要夯实其专业基础,亦要提升其教书育人能力,因地制宜灵活创设育人环境。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中,可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校外实习导师制等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优秀基层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教学课堂组织和育人思想方面引领师范生,切实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知识能力。高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中,需要创新激励机制,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搭建师范生技能展示的舞台,以赛促学,营造良好的师范生成长氛围。高校需要培育师范生参与合作培养项目,设立专项奖学金予以奖励,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师范生集体的成长。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中,要积极组织各类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丰富实习实践形式,与实习基地建立广泛合作,为师范生搭建专业研究平台和师资培育平台,形成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协作的师范生培养方式。高校只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才能培养教育信念坚定、教学能力过硬、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并存的优秀师范生。
(三)以职业品格为重点,培养师范生言为士则、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
教师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来自于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来自于他的个人品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而言,代表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他们衡量社会善恶行为的重要尺度。学生在知识积累、价值观、思想道德方面尚未成熟,他们更多的是模仿教师的言行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语言习惯、着装审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德行,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自身品德对教育的影响之大。教育家精神中,“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对师德的深刻阐释。教育者要做到立德树人,就应该以身作则、以德立教。真正的教育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们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做到自立自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进而“以德施教”。“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师德是教师的灵魂。[7]”教育者不但要注重言传,更要重视身教,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因此,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师德教育,把师德养成教育作为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浸润、实践养成、文化涵养等举措,提升师范生的师德意识,促进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师德教育。第一,要建设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系列课程。课程以师德养成为出发点,从必修课程、选修系列课程、实践课程及第二课堂活动四个维度建设师范生师德养成课程。课程要将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通。授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道德自觉,实现德育与智育的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第一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第二课堂开展系列活动,在生动的活动中推进师德养成。第二,要重视师德实践。高校要积极构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师德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教学大纲,制定师德实践的途径、内容,建立相适应的师德养成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系列实践课程来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例如,通过组织诵读教育经典著作——教育家孔子等先贤的经典教育文论,汲取传统师德养分,借助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与感化,从而达到将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养目标。第三,要创设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师德育人环境。高校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方面,既需要借助显性教育方式,又需要依托隐性育人环境。创设优良的师德教育环境,有助于师范生自觉认同师德教育元素,帮助师范生将师德内化,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并实践于实际教学中。例如,高校精心打造系列校园师德人文景点,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评选表彰教师楷模,以优秀教师作为精神引领,勉励师范生见贤思齐,促进师德养成。高校的师德教育举措有利于帮助师范生认同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束语
高校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中,有利于师范生坚定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锻造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师德,实现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全领域提升。这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正伟.教育家精神:躬耕教坛的内在力量[N].光明日报,2023-10-10(15).
[2]习近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新长征,2021(10):4-15.
[3]顾明远.以教育家精神锤炼强教之师[J].人民教育,2023(18):1.
[4]刘帅,肖雅蕊.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路径探索[J].办公室业务,2023(21):75-77.
[5]张学炬.努力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J].山东教育,2021(19):1.
[6]程斯辉.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力量[J].人民教育,2023(18):22-24.
[7]任小艾.师德是教师的灵魂[J].师范教育,1991(Z1):3.
作者简介:赖丽丽(1994— ),女,汉族,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