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场舞社会影响认知研究

2024-05-22 16:58曹欣欣
华章 2024年4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广场舞

[摘 要]当前,我国广场舞发展迅速,然而,广场舞对社会以及周边居民产生的影响仍然充满争议。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334名广场舞成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广场舞在城市内仍然呈现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发展趋势,广场舞对广场舞成员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同时,大多数广场舞成员能够觉察到广场舞对社会和周边居民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了减少与周边群众的冲突,广场舞成员选择通过妥协的方式减少其负面影响。本研究通过剖析当今广场舞成员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的自我认知,进一步为学界客观了解当代广场舞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广场舞;社会影响;中老年群体

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了广场舞的活动热潮。当下,广场舞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部分地方政府采取了通过推动广场舞发展这一方式来推动当地文化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建设。有统计显示,从2000年至2023年间,全国各个城市均举办过不同形式的广场舞竞赛,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广场舞的发展[1]。

虽然与西方的“方块舞”(英译:Square Dance)英译相似,但是我国的广场舞(英译:Public Square Dance)是一种在较为宽阔的场所或空间中展开的自发组织的集体锻炼和娱乐活动。其活动特征包含:伴奏音量响亮,舞曲欢快且符合当下流行趋势,参与人数不等且活动时间较为固定等。由于在我国多地的广场舞成员中以中老年女性群体居多,广场舞成员们也被部分人称之为“广场舞大妈”。我国广场舞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城市里较为盛行的是加工创作后的舞蹈,如健身舞和踢踏舞等。而在农村也有具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秧歌舞和花鼓舞等。被大众从迅速普及到全国各个角落的广场舞,其传播的速度之快同时反映了加入广场舞的门槛不高,中老年人群接受度高和舞蹈与大众接触面广等特征。我国常见的广场舞形式更接近于生活舞蹈而不是艺术舞蹈,因此广场舞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广场舞的发展,部分学者认为广场舞是现代舞蹈的创新,也有人认为其代表的却是现代舞蹈的退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个人健康、社会文化发展、社会认同与融合的角度来看,广场舞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可忽略。

一、广场舞的发展与影响

很多学者在广场舞发展的初期认为广场舞具有提高中老年体质的益处,同时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有极大的积极作用。比如,一项针对老年人展开的研究表明,广场舞对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力、平衡力和抗跌倒有辅助功能。部分学者通过调查老年人心理变化发现,广场舞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性具有积极作用。2020年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参与广场舞会给老年人带来愉悦的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幸福指数,更提出广场舞对部分孤寡和留守老年人的积极影响十分明显[2]。

不同于聚焦广场舞对中老年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卢鑫欣(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认为广场舞可能会破坏代际群体之间的社会结构,影响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3]。由于不同年龄的群体的时间安排和生活节奏不同,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也必然不同。而广场舞是成员以自身的时间和生活习惯作为标准展开的集体活动行为必然会诱发与其他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部分公共空间的使用上,广场舞群体与青年群体之间有时会产生使用方式上的冲突。不同于卢鑫欣的研究,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认为广场舞实际上构建了个体与社会交流的桥梁[4]。由于广场舞创造了一个增加个体之间面对面互动的环境,这会促进个人感情的迸发,使得广场舞这一积极活动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通过广场舞这一社交活动,老年人不仅加强了与社会的交流,且有效地降低了个体孤独感。随着成员之间展开互动和交流,成员会强化自身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的认知。

然而,广场舞成员与周边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屡见不鲜。“广场舞大妈抢占篮球场”“地下车库跳广场舞”和 “广场舞冲突引来警察”等此类新闻并不少见[5],其中被讨论最多的无疑和广场舞“扰民”这一问题有关。过去有研究曾对广场舞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过调查,发现广场舞成员与周边居民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起因大多与广场舞本身的舞蹈特征有关——广场舞作为一种集体舞蹈活动所需的空间和活动所产生的声音影响往往是直接引起与周边居民冲突的主要

原因。

曾有学者认为广场舞成员对其集体活动行为所产生的对其他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没有准确的认知,如果不加以管理或控制,其与周边群众的矛盾可能会一直存在。不同的研究通过调查广场舞成员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共同反映了广场舞成员对“取悦”自身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反映了广场舞成员与其他居民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过去对广场舞的研究脉络主要由三个方面延伸而来:广场舞对其成员个体产生的身体和心理影响研究;广场舞对个体交往和社会交流的影响;广场舞对社会和其他群体产生的影响。不同的研究均表明由广场舞 “扰民”引发的冲突仍然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聚焦于广场舞成员是如何理解其集体行为的研究较少。“广场舞热”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上的变化,同时反映了个体与群体利益、社会关系构建和空间分配等一系列的认知变化。而了解现代广场舞成员的思想变化以及与周边群众的关系对处理广场舞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理论价值。通过了解广场舞成员的思想变化,本文将揭示广场舞成员是如何理解其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与周边群众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江苏省淮安市7个广场舞协会的廣场舞成员展开了调查。聚焦于不同的广场舞团队成员可以为本文提供坚实和可信的数据支撑。文章采取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主要在2022年6月至8月通过线上问卷的方法展开。问卷发放数量为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回收率为33.4%。问卷内容以广场舞成员为切入点,详细调查了成员们是如何看待其集体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与周边群众的关系。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此次研究得以探究广场舞成员对其集体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认知为何。

三、广场舞社会影响认知

本次受访的334名广场舞成员中,女性成员高达97.6%,男性成员则为2.4%。超过80%的广场舞成员年龄在50岁以上。符合大众对广场舞成员年龄和性别的印象特征。调查发现受访的广场舞成员中有超过63%的人具备7年或7年以上舞龄,其中,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其舞龄达到或甚至超过了10年。这代表受访者中,年龄超过50岁的广场舞成员有接近一半的成员在她们40岁时就开始加入广场舞队伍。由此推断,广场舞成员们对广场舞的热衷程度非阶段性和短期性,而是呈现持续性和长期性特征,也侧面反映了成员参与广场舞的积极性和对广场舞的重视程度。对这些中老年女性群体来说,广场舞很可能已经成了她们生活的一部分。

过去的研究提出广场舞成员热衷于广场舞是因为这可以为其自身带来积极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近90%的广场舞成员认可广场舞给她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部分广场舞成员认为参与广场舞可以锻炼身体体质,从而获得健康。其中超过70%的人提出广场舞不仅能够锻炼她们的身体,而且能带来愉悦的感觉。作为广场舞成员,参加广场舞的人员不约而同地表明广场舞能给她们自身带来“愉悦”和“快乐”。本次调查反映出广场舞对其成员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影响,并且与过去研究者对广场舞成员个体影响的结果相符。

当大部分的广场舞成员被问到“广场舞对周边产生的影响”时,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广场舞给周边带来的是积极和正面的影响。其中,大部分的成员认为广场舞带来的是“快乐”,并表示“不会对周边产生什么影响”。虽然大部分的受访者表明广场舞的影响是积极和正面的。当问到如何看待“广场舞占用公共空间”这一说法时,大部分的广场舞成员答案不一,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虽然受访者中反对“广场舞占用公共空间”这一说法的占大多数,但有部分的受访者也表示“广场舞占用公共空间”这个说法是“确定”甚至是“准确”的。关于广场舞可能產生的“噪声污染”这一看法,广场舞成员则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当广场舞成员们被问及社会上产生的“广场舞产生噪声污染”此类声音时,承认广场舞的这一负面影响的人数有所上升。30%的受访者对广场舞这一负面影响的回复是“准确”。通过分析广场舞成员对“公共空间”和“噪声污染”问题上的数据推断,广场舞成员虽然部分不支持这两个“污名”,但还是有部分广场舞成员意识到广场舞产生的噪声污染和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上所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

对于广场舞成员是如何看待其集体行为影响的,过去的学者提出广场舞成员对其集体行为的影响认知过于主观,没有充分考虑其他群体的感受。但是,本文表明广场舞成员们就广场舞对社会和周边群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清楚认识。其中最明显的支持证据是当被询问关于“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的看法时,广场舞成员队伍中支持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的人数达到了94%。从对以上三个问题(“广场舞挤占公共空间挤占”“广场舞产生噪声污染”“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的调查中可以发现,部分广场舞成员事实上意识到了广场舞对她们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意识到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当被问及广场舞成员面对“如果周边群众反对广场舞”该如何处置时,绝大部分的广场舞成员的答案并非选择对周边群众的漠视或抗争。相反,大部分的广场舞成员表明会选择妥协和退让。绝大部分的问答者表示会“转移跳舞地点”或“和周边群众协商,调小音量或缩短跳舞时间”。

广场舞产生之初就有许多媒体曾频繁地报道过群众对“广场舞大妈”的声讨,由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更是屡见不鲜。而广场舞被指责造成“扰民”的主要原因与其产生的声音有关。2021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并于2022年6月5日正式实施。按照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白天噪声应不高于55分贝,夜晚不高于45分贝,这个标准相当于两个人在房间正常交谈的音量。而广场舞为了使得参与舞蹈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听见必然需要一定的空间覆盖性,其音量影响范围因此会极大超出国家规定的噪声范围。同时,一个群体对空间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其他群体对同一空间的使用权的剥夺。我国《民法典》第274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是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是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广场舞参与者不能占据公共场所作为其专用的场地,因为广场等公共空间属于公共所有。

调查中,关于广场舞的“噪声”和“占用公共空间”这两个争论点,受访的广场舞成员表现出较为清楚的认识。李钧鹏和许帅航(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认为广场舞成员会十分沉浸在集体的欢腾气氛之中,不会在意其他个体的感受和想法。不同于李钧鹏和许帅航的调查结果,此次受访的广场舞成员对其集体活动和行为显示出了较为客观和全面的了解。部分受访者对广场舞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具有清晰的认知。其中,大部分成员表示并不会只考虑自身愉悦的感受而完全忽略别的感受。还有部分受访者表明其在广场舞活动中会考虑周边居民的要求而采取转跳舞场地和降低伴奏音量等想法。调查反映了广场舞成员能意识到广场舞对周边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面临周边群众的反对时,参与此次调查的广场舞成员们的反馈表明成员们倾向于向周边群众

让步。

结束语

本文以广场舞成员作为调查对象展开深入的数据收集。总体来看,目前广场舞成员仍然以中老年女性群体为主。广场舞给广场舞成员们带来的多重正面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肯定。对广场舞成员们来说,广场舞是一项可持续的、长期的锻炼、娱乐、社交和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成员们大多数意识到广场舞对周边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试图缓和与周边居民的关系。通过分析广场舞成员对社会影响的认知情况,未来可以帮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中老年群体的身心需求,并为推进当代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应妮.专家:探索中国广场舞的世界表达,打造中国广场舞世界文化符号[N].中国新闻网,2023-07-03(18).

[2]翁李胜,雷燕,潘新洁.休闲涉入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效能与畅爽体验的中介效应[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9):87-94.

[3]卢鑫欣.广场舞冲突中的代际时间之争[J].青年研究,2019(6):80-90+93.

[4]李钧鹏,许帅航.作为集体欢腾的广场舞[J].江海学刊,2023(1):137-147+256.

[5]付彪.彩云网评:广场舞噪声扰民不能止于“开罚单”[N].云南网,2022-01-24(10).

[6]周宏,张万励,苏仲霓.广场舞老年女性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成因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3):136-140.

作者简介:曹欣欣(1990— ),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社区治理以及城乡基层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广场舞
浅析农村校园安全与安全意识的思考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退牧还草政策对牧区社会影响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广场舞的艺术形式与社会效应探讨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建设
分析广场舞的社会影响
浅谈广场舞扰民现状及对策
第五媒体—手机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