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通体高31.7厘米,口径4.6厘米,足径9.6厘米,体形硕大,保存完好。瓶直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瘦,圈足。远远看去,瓶体修长挺拔、姿态优美、造型娟秀,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
宋代的酒器按功用可分为饮酒器、温酒器和盛酒器。盛酒器是专门用来盛放储存酒水的器具,宋代的盛酒器大多为陶瓷材质,造型除延续古风之外,还多了一分雅致。在千姿百态的盛酒器中,最为别致精美的还要数“大高个”——梅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是梅瓶中罕见的艺术珍品。细察其“玉质”般的肌肤,便会发现,瓶身肩部及足底上部各有凸出的弦纹两道,瓶外口凸起弦纹一道。瓶身满刻精细秀美的旋涡纹。清晰的纹饰,简洁的线条,使得瓶身的层次感更加分明,给人一种繁简有序的淡雅之意。
整瓶里外施景德镇窑的典型釉色——青白釉。积釉处呈水绿色,釉面开碎片纹,足底无釉露出素底,极具古朴典雅之风。
关于梅瓶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有人特意在民间寻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储酒瓶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看到此瓶后,顿感新奇,此瓶口小,脖子短,但偏偏还有个“大肚子”,不禁有些发笑。但细察之下,这瓶的整体线条十分流畅,曲线毕露,体态优美,于是对这个怪模怪样的瓶子心生喜欢。
恰巧这时,宋徽宗看到了书案上有数枝梅花,便随手取来一枝插进了这个储酒瓶中,并打趣道:“比之酒器,它啊……更像个花瓶。”后来,这一句玩笑话从宫中流传出去,并被人们所熟知。于是,因插花而得名的“梅瓶”便这样诞生了。
其实,梅瓶的雏形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与后世自带S形曲线的梅瓶造型还有一定差异。到了宋朝,因为有宋徽宗这位“推广大使”,梅瓶可以说是一夜成名。虽然梅瓶是正宗的酒具,但是时髦的宋人还是偶尔会用它插上一枝梅花,以此来追赶时代的潮流。也正是因为如此,考古学者一度被误导,将梅瓶认作插花的花器。
不过“梅瓶”只是后人赋予它的雅称,宋时,梅瓶被称为“经瓶”“酒经”。南宋赵德麟在《侯鲭录》中描述“酒经”一瓶的形制时说道:“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从这些典型的外形来看,“酒经”就是现今的梅瓶。
宋朝延续了汉唐以来由经筵官为皇帝讲论经史的传统制度。而经瓶就是放在御前讲席上,皇帝款待自己“经史老师”所用的酒瓶。
从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可以看出,景德镇瓷器的美不仅在它的纹饰上,还呈现在它别出心裁的釉色上。景德镇窑位列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但它并非一个专有的窑口,而是由数个窑口组成。据元代的《陶记略》一书记载,南朝即有景德镇窑,唐代时期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的烧造窑口分布在昌南镇。北宋时期,昌南镇所辖的窑口向宫廷进献御用瓷器,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得到了皇室的赞赏。为表荣耀,昌南镇自此改名为景德镇。此外,北宋朝廷还派遣了专属的官员监管瓷器的烧制事宜。
五代时期,景德镇窑跟着瓷界风向,烧制青瓷和白瓷,但这一时期,它出产的作品釉色普通,且质感粗糙,并未引起轰动。宋时,景德镇窑将青、白釉色相融合,研制出一种青中微微泛有白色、白中又略显青色的独特釉色。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胎体轻薄,釉质莹润如水,透光度极好。若将瓷器置于光照之下,瓷胎上的刻花、印花,可内外映见,所以青白釉又有影青之称。景德镇窑凭借其独特的“影青瓷”,在竞争极大的宋代瓷器界崭露头角,并赢得了一席之地。
北宋靖康之变后,大批北方制瓷工匠随着宋室南迁,定窑的工匠为景德镇窑带来了新技术和新风向。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时烧制出了纯白中映粉的“粉定”。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凭借其青花、釉里红、红釉等独特的品种,一跃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因官方的扶持和帝王的赞赏获得了空前发展,它的产品光花色就有五彩、素三彩、粉彩、珐琅彩、窑变釉、广彩等数十种。景德镇窑也凭借绚丽多彩的釉色、精美细致的纹饰,以及精良的品质,而誉满天下。
从现有的古籍史料来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陶质枕具。而瓷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五代时期,南北地区各大窯厂均有烧制瓷枕,但瓷枕的风格大体相近,长方形是主流形制。
到了两宋时期,瓷枕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不仅体型在前代的基础上增大了不少,造型也丰富了不少,出现了如八角形、银锭形、叶形、扇形、美人形、花形等数十种形状。在装饰技法方面也突飞猛进,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刻、印、堆塑、划、剔等装饰手法。
宋时,以河北定窑、磁州窑、江西景德镇等窑口生产的瓷枕最为著名,此时的瓷枕品种多彩多样,十分丰富,有黑釉、青釉、白釉剔花、白釉黑花、青白釉、绿釉、三彩等。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词中的玉枕并不是指玉石制作的枕头,而是指色质如青玉一样的青白瓷枕。
而说到青白瓷枕,就不得不提宋朝景德镇窑的传世名作——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
两宋时期的瓷枕,工艺比较复杂的,如各种人物、动物形枕,大多采用模制成型的方法制作而成。先是用泥坯做成各式各样的模具,然后将瓷泥在模具上翻制枕坯。待枕坯定型后,进行修整,刻画花纹或彩绘,再加上枕面或枕底,把压好的瓷泥组合镶接,最后施釉入窑烧制。这样的方法省时省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批量投产的同时,也能保证品质。这件青白釉双狮枕就是用模印法制造的。
不过,瓷枕可不是宋人消夏的唯一利器,黄庭坚在《和李文伯暑时五首》中,曾一口气歌咏了五种夏日必备消暑神器:扇、麈尾、石枕、蕲(qí)簟( diàn)、葛幮(chú)。石枕与瓷枕相似,蕲簟是竹质的凉席,麈尾是形状有些像树叶的拂具,葛幮则是古代版的蚊帐。
苏汉臣的《靓妆仕女图》为我们再现了宋代仕女对镜梳妆的情景,也让我们看到了,原来宋代美女的梳妆台上也挤满了瓶瓶罐罐。
而在这众多化妆用具中,有一款精致的小盒子格外惹眼。这个小物件又有什么妙用呢?
古人们将有底有盖、可以开合的盛物器皿叫作盒子,也写作“合子”。作为古代常见的生活用品,盒子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圆形、八方形,还有果形、瓜形、花形等。按用途又可以分为粉盒、油盒、香盒、药盒,以及梳妆用的奁(lián)盒。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高15.5厘米,长17.5厘米。此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呈如意形,其上刻有缠枝莲花纹饰,中心处微微凹陷;枕身中部雕塑双狮作滚抱嬉戏状。枕头最下部为腰圆形枕座,胎厚重无釉。除了底部外,全枕均施青白釉,釉色匀净淡雅。
若想区分盒子的用途,看盒子的口沿处即可。若盖盒为嵌入式的子母口,这类盒子是为了盛放脂粉或者固体而准备的。而内收短口的盒子则大多用来盛放液体,比如油类等。从《靓妆仕女图》中小盒所处的地方和口沿来看,画中这款圆形盒子是用来盛放脂粉的。
两宋时期,市场上的瓷粉盒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但最热销的还要数景德镇窑生产的瓷粉盒。生产瓷粉盒的窑口成百上千,为何独有景德镇的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赢得了宋代消费者的青睐呢?或许我们在这件景德镇窑青白瓷印花菊瓣盒上能找到答案。
此盒施青白釉,器底与口缘均无釉。若将此器放于阳光之下,透过光线可见其隐现的瓷骨。盒子外底印有“段家盒子记”的竖排版阳文。此器小巧玲珑,古朴雅致,极富生活情趣。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景德镇窑青白瓷菊瓣盒,高8.0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9.8厘米。此盒为圆弧形,直口,矮圈足。盖盒为子母口,盒身和盒盖边缘用24条凸起的菱形条纹组成菊瓣状,器底平整,造型精巧别致。盖顶下凹,中心处贴有一段小枝梗,是两宋时期景德镇窑瓷粉盒中最常见的经典款式。
宋人的妆饰常变常新。一时间,这件小小的盒子成为宋代女人的“美妆神器”。正因庞大的市场需求,宋代粉盒不仅产量大,品种样式也十分丰富,各大窑口的盒子都极具特色。为了抢占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景德鎮的一些窑口开辟出了专门制作盒子的生产线。为了“打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一些家族作坊开始走“品牌”路线,他们将各自作坊的名称标记在青白瓷盒上,销往全国乃至世界。
从留存下来的景德镇青白瓷盒来看,这些盒子的标记款式大致相同,均为“×家合子记”阳文竖排款。目前发现的景德镇瓷盒制作商有段、程、张、余、蔡、吴、徐、陈、潘家等。当然,景德镇瓷盒的热销除了宣传力度广、名声响亮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物美价廉。
两宋时期,相对于昂贵的金、银、玉、漆料来说,平价的瓷盒对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要求较低。宋人有崇尚玉器、佩戴玉饰之风,但玉器不仅贵重,而且产量极低。于是素有“假玉器”之称的影青瓷就成为玉器最佳的平价替换品,并迅速成为人们竞相选用的物品。何况景德镇窑出产的青白瓷粉盒不仅质量上乘,釉色如冰似玉般剔透,在造型和装饰上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审美品位极高。这样完美的小瓷盒,谁不想拥有呢?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