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文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说:“再好的婚姻,相处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别惊讶,这组数字甚至还有点保守。而在这其中,有个心理学效应值得我们关注——边际递减效应,这是指人们在某事物上投入情绪时,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最为强烈,但随着接触次数增多,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贝勃定律和维尔洛定律(韦伯定律)也都阐述了类似的现象和原理。
爱情究竟能保鲜多久?有一对恋人,他们从小学就互相喜欢,中学、大学都始终在一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爱情像加了防腐剂一样,如今结婚生子,恩爱如初。女生曾动情望着伴侣,眼里仿佛闪着小星星:“每次看到他,我都有一种很舒服的新鲜感,就好像第一次认识他一样。”这句话让我到现在都在回味,也为之触动。
也许你听过婚姻中有“三年之痛、五年之冷、七年之痒、十年之伤”的说法,“七年之痒”应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了!它是指双方相爱多年后、因为爱情婚姻趋于平淡而进入倦怠瓶颈期,由此出现一系列矛盾和危机。有一部同名电影,描述的就是夫妻在七年的婚姻生活后面临的情感危机。“七年之痒”最早来源于《金赛性学报告》:在2000名已婚男子中,有40%的人声称他们在第一次婚姻中便开始寻求婚外情,其中大部分人发生在婚后前5年,有20%的已婚女性承认有婚外情,其中半数在婚后第七年之前。在联合国一份涉及62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统计年鉴中显示:结婚第四年是离婚高峰期。“七年之痒”向我们具象化展示了爱情倦怠感,所以心理满足感都有被用完的时候。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印证了边际递减效应。让一个没有鞋穿的人意外得到一双鞋,并让他对鞋子打分,一开始不管鞋子本身如何,是不是合脚、是不是好看,他都会立刻给鞋子打高分。接下来,他源源不断地得到更多的鞋子,可是他每一次的打分却越来越低,因为“下一双鞋子”带给他的满足感逐渐递减。这个效应让人觉得有点不合常理,拥有的更多,反而体验感却没有更好。因为带给我们满意感的不是总量,而是增量,是单位量变化带来的不同感觉。在爱情里,有时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爱得越多,满足越少,如此便产生了爱情倦怠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爱人的关爱和优点习以为常,正是因为缺少了“变量”和“增量”。
如何应对这种倦怠感?我们首先需要常怀一颗感恩心。7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已经足够我们熟悉一个人了,不管如何应该感恩对方愿意陪自己这么久,一路同行到现在还没分开。伴侣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只要是适合你的就很好。其次,如果厌倦了伴侣的缺点和不足,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当初是如何包容他的缺点的。最后,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激发对万事万物的热情和新鲜感。新鲜感对于爱情里的男女来说太重要了!曾经体验过的经验感受如果觉得乏味了,那就再去体验新鲜的事物。不过要记住,新鲜感是和旧人一起去体验新鲜的事,而不是找新人再把旧的事物体验一遍。
如何化解边际递减效应?古话一句“小别胜新婚”真的藏着大智慧。德国生理学家恩斯寺·韦伯在实验中对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变化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人们的判断规律,居然不是和刺激强度直接关联,反而是和刺激变化的增量密切相关。在爱情里,当激情和亲密有所消减,“小别胜新婚”就成了情感倦怠的重要调节,因为只有失去、分离了,才引起了比日常强烈的“刺激”和“变量”,才会引发特别的关注,感到新奇和珍惜。
所以某种程度上,因为时空的距离拉长了渴望与激情,会让彼此因思念和渴望而放大对方的优点,弱化彼此的缺点,对彼此保有一定的想象和期待,从而重新获得吸引力和探索欲,边际效应也就从递减变为了递增。有这样一则寓言,两只刺猬在冬天觉得很冷,于是它们想靠在一起相互取暖,却因为身上带刺,结果互相刺伤对方。于是它们不得已分开了一点,这样彼此都能从对方的体温上取暖,也不会伤害对方。这就是刺猬效应,也叫心理距离效应。适当小别,有理有“距”,亲密“有间”,给彼此留足适当的时间与空间,把握好心理距离,才能有助于增进感情。
张爱玲在小说中这样写:“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變为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粘在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如同社会心理学中的贝勃定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第一次带来的体验感最强烈。
《夏洛特烦恼》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梦想和感情的故事,让人们在欢笑中找到了共鸣和启示。
因为初恋带来的边际效应是最高的,后面的“第二次恋爱”“第三次恋爱”的效应随着体验感的降低几乎都是递减的。电影《夏洛特烦恼》里讲的故事特别有代表性。夏洛一直嫌弃自己的老婆马冬梅上不了台面,在一次无意间的穿越中,他终于追到了心心念念的“白月光”秋雅。可最后看到马冬梅嫁给别人,他才想起妻子的好,才明白谁对他是最重要的。这背后就是边际递减效应带来的错觉。
究竟是选择脚踏实地把握得到的,还是贪恋虚无缥缈追求不到的?从“爱而不得”到“得而不惜”,博弈在人心。就像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说的:“人生有两个悲剧,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问题不在于你的选择是“红玫瑰”还是“白玫瑰”,而是无论你选了谁,你都应该始终如一善待,用心经营。最好的感情是抓住实实在在现有的,拒绝虚无缥缈,两个人一起携手向前,不断更新自我,愿意陪着另一半成为更好的人。记住一句话: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请爱具体的人,别爱抽象的人。
法国心理学家巴法利·尼克斯曾说:“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散文如涓涓流水,质朴清新,一如我们的婚姻,细水长流,才可白头偕老。”别让你的爱情在细水长流中败给了边际递减效应。
(责编:南名俊岳)
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利用实验证明心理现象中存在边际递减效应。该实验安排被试者的同伴用4种不同的方式评级被试者:1.始终是肯定评价;2.始终是否定评价;3.先肯定后否定,且否定程度与第二种情况相同;4.先否定后肯定,且肯定程度与第一种情况相同。结果显示:被试者对先否定后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并明显高于始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先肯定后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且大大低于始终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
一个人左手举着300克的砝码,右手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感到明显差别,直到左手砝码增加到306克时才有点重。如果左手举着600克的砝码,右手重量要增加到612克才能感觉比左手重。即原来的砝码越重,之后就必须增加更大的量才能感受到差别。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贝勃定律: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之后的刺激就越迟钝。当人第一次经历强烈的刺激之后,以后经历的刺激逐步变得微不足道。它也展示了两种感情极端:越得不到的感情越渴望,越容易得到的感情越会被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