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牧童的“北京保卫战”

2024-05-21 22:00:38彭妍
世界博览 2024年10期
关键词:辽东万历

彭妍

天启元年(1621)七月十三日,盛夏的北京,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熊廷弼辞别文武百官向辽东而去,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帝)的话语还在他耳边回响:务必守住辽东,拱卫京城门户。熊廷弼心中有苦难言,北方已危如累卵,能够守多久呢?恐怕自己这一行凶多吉少。望着巍峨的北京城门,年过半百的熊廷弼思绪飘扬到23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北京时的情景:那时自己还是一个赶考的举子,前一年高中乡试解元,乘着中举的得意春风,颇有指点江山的豪气。

为赶考解元初进京

万历二十六年(1598)初春,北京城里寒意未消,29岁的熊廷弼内心百感交集:从秀才到举人,他用了10年。

熊廷弼生于隆庆三年(1569),在抓周的时候抓了一支笔和一把刀。父亲熊西庄觉得这孩子文武双全,长大以后肯定有出息。熊廷弼10岁那一年,家乡江夏遭遇灾情,熊家已经捉襟见肘,不巧的是,学堂的老师突然因病去世,熊廷弼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

熊廷弼放牛时,会在牛角上挂一个兜,里面总是装着几本书,都是他从四周乡里的藏书之家借来阅读的。他每次借书都按时归还,把书保存得很好,在附近的藏书之家赢得了好名声,大家都愿意借书给他读。除了四书五经,他还读了不少对科举用处不大的小说,其中,他最喜欢《武穆精忠传》,尤为推崇岳飞抗金的事迹,认为男儿就应该像岳飞一样。这些书在他心中埋下了忠义、谋略的种子,英雄豪杰的故事也影响了他的性格。就这样边劳作边读书,他心中牢记着父亲的期待,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踏入千里之外的北京,早登龙虎榜,得到皇帝赏识。

在他14岁时,已是秀才的堂兄熊廷立在家乡办私塾,熊廷弼被父亲带着来拜师。熊廷立想考考这个堂弟,抬眼看见阳光透过窗户,便以此为题出了个上联:“纸糊窗眼,余光照我甚玲珑。”熊廷弼眼睛一转,看到了案几上摆着一张琴,答道:“丝作琴弦,遗韵入人真雅妙。”熊廷立连连点头,欣然收徒。自此熊廷弼正式开始“应试教育”。

熊廷弼

3年后,熊廷立离开老家,熊廷弼再次失学,成了工匠。18岁时,他到当地缙绅罗梁湖家中做工,恰巧遇到新屋建成,临近晌午却迟迟不开饭。做了半天工,已是饥肠辘辘,熊廷弼的脾气一下就上来了,找到管事的讨说法,才得知罗梁湖找人写对联,请来的秀才写了几副对联,罗梁湖看了都不满意。熊廷弼看了这些对联,讥笑道:“也难怪,锦绣山有名的罗家贴这样的对联,确实有失身份。”秀才听到一个工匠搭话,顿时没好气地把笔扔了过去,熊廷弼也不推辞,思忖片刻,写下一联,罗梁湖看了之后便起了爱才之心,自此资助熊廷弼读书。

第二年,熊廷弼便中了秀才,原以为人生可以就此起飞,没想到蹉跎10年。他结婚生子,经历了父亲亡故,直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才在乡试中以第一名解元中举。转年开春,熊廷弼带着家人的期望,历经月余,来到北京城,此时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后半生将围绕这座城池开展一场场拉锯战。可能是否极泰来,熊廷弼一举得中进士。但他没能如愿留京任职,而是外放保定府任推官。他下一次进京已是7年后。

明神宗(万历帝)

天下第一推官二進京

在保定,熊廷弼处理了很多冤案,制定了针对征税过程的详细规程,又终止了不合理的加派税。万历二十八年(1600),保定府因一场大旱爆发饥荒,为了筹措赈灾银两,熊廷弼自己连衣服都卖掉筹措了一百两,甚至说动巡抚汪应蛟率先捐款,当地官员自上而下纷纷捐款,最后共募集了数千两白银。熊廷弼还亲往各地督查分发银两。此后,他更加重视赈灾储备。万历三十二年(1604),保定闹水灾,靠着熊廷弼一点一点攒下的二万余石粮食,众多的灾民得以生存。汪应蛟称赞熊廷弼是一位能吏。熊廷弼回话说,早年在乡间遇到过种种不平之事,因而清楚其中的辛苦。

当各地推荐能吏之时,熊廷弼拔得头筹,被评为“天下理官(推官)第一”。万历三十三年(1605),熊廷弼被提拔进京,但并未受到重用,而是任工部屯田司主事,负责管理营造事宜。究其原因是他卷入了东林党争。

当时的楚党领袖郭正域与内阁大臣、浙党领袖沈一贯不睦,终于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遭到沈一贯的打击。郭正域与熊廷弼都是江夏人,又都在考场蹉跎多年才中举,因而惺惺相惜,引为知己。熊廷弼认为郭正域一定是蒙冤遭难,不仅仗义执言,支持郭正域,还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这样一来,就彻底得罪了沈一贯。因此,熊廷弼虽然声誉极好,但是在进京时遭到沈一贯的压制。

熊廷弼到工部上任的时候,正好赶上修建皇后寝宫坤宁宫的工程。万历二十五年(1597),一场火灾烧毁了乾清宫、坤宁宫以及皇极、中极、太极三大殿,重建宫殿花钱太多,朝臣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争论不休,终万历一朝,只修了皇帝和皇后的寝宫。

熊廷弼作为工部官员,自然要参与宫中的工程,自幼养成的耿直脾气和任推官时锱铢必较的风格,也被他带入了新的工作中。他天天在施工现场监督,发现坤宁宫的屋顶经常漏水,调查之后发现瓦片质量不好。这些瓦片都是官窑烧制,官窑偷工减料,太监中饱私囊,劣质瓦片就流入宫中。发现原因后,熊廷弼严格管控施工质量,既解决了屋顶漏水问题,又减少了太监贪污问题。他在工程上给皇帝省钱,自然走进了皇帝的眼中。

明神宗称赞熊廷弼在工部任上做事秉公、细致,对他委以重任。熊廷弼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在军事上一展才华,却不知道在得罪了内阁大臣和宫中宦官之后,自己的前途已无光明可言,而对于皇帝来说,他也只是一个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

三起三落,殒命京城

天启二年(1622)二月,离开北京不到一年的熊廷弼最后一次回来,他知道这次回来恐怕是凶多吉少。就在不久前,山海关外的整个辽东都落到了后金的手中。

辽东是九边之一,负山阻海,是北京的屏障。熊廷弼第一次赴辽东是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他被授为巡按御史,负责彻查辽东弃地案。万历三十四年(1606)十二月,负责镇守辽东的李成梁认为努尔哈赤势力逐渐强大,明朝无法守住辽东的一些土地,于是放弃了宽甸等辽东六堡(在今丹东市内)共八百里土地,将六万四千户居民全部迁往内地。

查清案件后,熊廷弼弹劾李成梁,列出李成梁的八大可斩之罪。奏疏送往北京后,迟迟没有回音,熊廷弼没有意识到明神宗有包庇李成梁的意思,也不坐等指示,就开始整饬辽东的官府和边军,力求尽除贪渎,大振边军实力,并且继续弹劾李成梁的同僚,最终使18人被革职。他在奏疏中指出努尔哈赤是辽东的主要威胁,提出了相应的方略。同时,为使努尔哈赤“终身老死于穴中而不敢动”,熊廷弼在辽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不久他就被改任南直隶督学御史,之后又被弹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回到故乡,听候调查处理。

熊廷弼一归就是6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萨尔浒之战爆发,四路明军进攻后金,三路丧师。这时朝廷重新起用熊廷弼,让他负责经略辽东。熊廷弼来到辽阳时,发现这里一片凋敝,军队毫无战斗力,边民四散逃难。他从零做起,巩固城防、整饬军队、整顿吏治、抚慰百姓,军队和民心逐步安定下来。他还虚张声势,让努尔哈赤不敢贸然进犯,为自己经营辽东争取了时间。两三个月之后,辽阳和沈阳两座辽东重镇的城防能力大为加强,特别是辽阳城变成了一座牢固的雄关险隘。辽东局势在熊廷弼苦苦经营之下逐步好转,然而在泰昌元年(1620)十月,朝廷任命袁应泰接替经略辽东的职务,熊廷弼再次回乡。

明熹宗(天启帝)

天启元年(1621)闰二月,中书舍人朱童蒙视察辽东之后,在奏疏中多次提到熊廷弼的功劳。对此,明熹宗虽然回答说“熊廷弼力保危城,功不可泯”,但并没有恢复他的职务。到了三月,熊廷弼之前苦心修缮的沈阳、辽阳相继被后金攻占,袁应泰自杀身亡。此时,辽东的形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严峻。三岔河以东均被后金侵占,辽东军民除部分结寨建堡自卫之外,其余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朝野上下才认识到“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

明熹宗决定第三次派熊廷弼赴辽东,在敕谕中,充分肯定熊廷弼守辽的功劳,表示懊恨罢了他的官,并在最后诚恳地提出“勉为朕一出,筹画安攘”。接到谕旨后,熊廷弼十分感动,虽然身体有病,但还是拜过祖坊,告别乡亲,再次踏上征程。

六月初六,朝廷升熊廷弼“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駐扎山海经略辽东等处军务”,又做了一系列军事部署,构成了三方并进的领导中枢:一方以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是辽西的咽喉)为主战场,部署步骑重兵与后金对峙;一方以天津、登州、莱州等地的水军为主力,从海上向辽东进发,同时联合朝鲜为助力,作为奇兵从背后攻击后金;一方以山海关为指挥中心,调度四方。

赴山海关任职后,熊廷弼为实现三方并进的战略,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广宁巡抚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号令,首先攻击镇江城(今辽宁丹东九连城镇),取得了胜利。熊廷弼得知后,却认为王化贞为了眼前的小利过早地将三方并进的战略意图暴露出来,将使辽南四卫(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的金州、复州、盖州、海州四处卫所)的势力被努尔哈赤反击,如此一来,三方并进方案中海上一方的力量基本上就丧失了。他怒斥王化贞不习兵法,刚愎自用。王化贞却觉得熊廷弼是嫉妒自己立功,更加不听熊廷弼的命令,还上书朝廷,扬言要以六万兵荡平辽东。熊廷弼无法节制王化贞。王化贞手下兵将多达14万之众,而熊廷弼身边却只有兵士5000名。

此外,兵部尚书张鹤鸣不通过熊廷弼便自行调遣从各地调来的援军,熊廷弼询问情况,张鹤鸣竟不予理睬。北京的官僚也大多支持王化贞,反对熊廷弼,甚至还想将熊廷弼的经略之职撤除掉。熊廷弼感到要权无权,要兵无兵,非常恼火,动辄言语激愤。

三方并进之策便这样落空了。之后,王化贞接连失利,最后甚至未见敌人却先逃跑。遇到前来救援的熊廷弼,王化贞失声痛哭,熊廷弼只说了一句:“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为守护难民逃往关内,熊廷弼不得不放弃辽东仅剩的广宁,回到关内。

天启二年(1622)二月,熊廷弼被罢免职务,随后回到北京,在四月被关入刑部大牢。曾经,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明神宗将熊廷弼弹劾李成梁的奏疏留中不发,李成梁最终没有受到处罚,以九十高龄善终。而此时,面对催斩熊廷弼的奏疏,明熹宗点头称是。

熊廷弼在牢中被关押了3年零4个月,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在北京呆得最长的一段时间。天启五年(1625),他被判处死刑。八月二十六日,他在北京西市被斩首,之后传首九边。

明朝直到灭亡,一直没有给熊廷弼正式平反,只有朱由检(崇祯帝)在大臣的鸣冤下,让熊廷弼的儿子收殓了熊廷弼的尸骸,安葬在他儿时一边放牛一边读《武穆精忠传》的那片山野。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清高宗(乾隆帝)才下旨为他正式平反。熊廷弼至死也没有想到,最后竟是自己斗了半辈子的老对手努尔哈赤的子孙为他恢复名誉。

(责编:李玉箫)

熊廷弼(1569—1625),字飞百,号芝岗,明代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明末重臣。有《辽中书牍》《按辽疏稿》《熊经略疏稿书牍》《熊襄愍公集》等书存世。

明代的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设有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等官员,知府为主官,同知相当于『副知府』,也会兼管盐运、巡捕等,通判一般主管钱粮。推官,又称理官,主管刑名,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审计等工作,权力较大。

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史》

明末,一批江南士大夫聚集在东林书院,品评朝政和人物。与东林党意见相左的官员往往以地域关系互相依附,如浙党、楚党、齐党等。他们与东林党之间的争斗持续数十年,被称为东林党争。

猜你喜欢
辽东万历
辽东学院尹嘉誉国画作品选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5:24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心向辽东
邻体干扰模型在辽东油松人工林中的应用
小议明万历《铜仁府志》人物志
北方文学(2019年2期)2019-02-02 09:37:42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古代文明(2018年3期)2018-10-10 09:17:54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
中华戏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