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研究生心理育人的意义、困境及对策

2024-05-21 06:27周媛滕影
高教学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心理育人立德树人

周媛 滕影

摘  要: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在新时代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高校研究生心理育人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指向,更是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前提保障。近年来,各高校更加重视研究生心理育人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对育人内涵的把握不够精准、对育人对象的研判不够深入、对育人体系的构建缺少支持保障等问题。基于此,该研究立足高校工作实际,在推动心理育人的科学实践、激发育人对象的内生动力、实现育人主体的一体联动等方面深入考量,为实现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教育强国;立德树人;研究生;心理育人;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05-06

Abstrac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n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urrounding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new generation, and is also the prerequisite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ut they still fac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accurate grasp of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the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and judgment on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ctu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ives in-depth consideration to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of promot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students,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path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working mod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high-quality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a powerful nation in education;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high quality

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首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然而,伴随着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和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夏祥伟等[1]对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1所高校的8 208名研究生进行了全面健康实证研究,发现研究生心理问题占比达到56.91%,问题明显、令人担忧,71%的研究生认为科研学习和生活压力非常重,高达78%的研究生偶尔,甚至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发布,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35.5%的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研究生有焦虑问题。从近几年国内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来看,心理压力状况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甚至危机事件的发生等,心理压力来源主要包含学业、就业、经济和导师关系等,心理压力产生的影响表现为心理抑郁、学习科研状态不佳和休学倾向[2-4],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

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和表现来看,更加复杂而多元,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仅是强化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应当视为育人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17年12月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心理育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下,厘清研究生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认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探索应对策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  新时代研究生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

根据《实施纲要》的任务要求,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部分,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强调通过将心理学方法融入育人全过程,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面向新时代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心理育人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前提保障。

(一)  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科学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心理育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属性,为培育时代新人做贡献。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应对新情况、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新生力量,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健康而强大的心理。研究生心理育人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健康的方法,针对研究生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可能存在的特定问题和高质量教育的特别要求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从而提升师生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这是研究生正确理解、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5]。面对新时期,研究生心理育人蕴含了鲜明的价值指向,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的认知结构,推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帮助其建立应对复杂环境的良好心态,并推动完成培养造就适应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大批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教育过程。

(二)  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和高等教育的神经中枢,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6]。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提高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更要重视研究生教育内容、理念、文化和精神的丰富与完善。研究生心理育人则体现了在充分把握研究生成长规律、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的内涵式教育。研究生心理育人以促进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其建立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氛围,通过内部能力的提升为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提高研究生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促进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和谐变奏。此外,通过心理育人作用的发挥,帮助研究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应对日益紧迫的当代国际竞争的使命,也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

(三)  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前提保障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更加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育。研究生心理育人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前提保障。新时代研究生心理育人是在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渗透到育人全过程,在为研究生解决心理困惑的同时,促进研究生形成平和稳定的性格特质,帮助其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高质量研究生教育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研成果,而这些成果的产出,不仅需要研究生掌握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和顽强的毅力。特别是在面对科研逆境、挫折和坐“冷板凳”的时候,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修复,从而持续拥有攀登科研高峰的内驱力和行动力。此外,研究生心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延伸,从“全员育人”角度出发,需要建立辅导员、导师、高校管理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协同育人体系,在各环节为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积极品质的发展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建立起心理育人的作用。

二  研究生心理育人的现实困境

当前,“00后”已经逐步升级为研究生的主要群体,无论在思想、心理还是行为特点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一即在于学生特点和诉求的不断变化。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精准研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  对育人内涵的把握不够精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要求实践不足

研究生心理育人,其育人主体主要是导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以及参与教育管理的教职员工。从现实情况来看,育人主体对心理育人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层面,对“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工作原则的把握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作为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导师,对心理育人的理解仅停留在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层面,价值引领和人文关怀的部分缺失。通常在科研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拖延、效率低下之后,导师才会关注到其心理问题的存在。二是研究生輔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并掌握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如何将育人的价值引领要求前置,特别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及时为研究生存在的因生命意义迷茫、价值观扭曲、感情生活困惑等产生的心理问题做深层的答疑释惑,尚未能很好地理解和实现。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育人意识不足,更多以心理学科技术解决心理咨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具体心理疏导技术方面的学科支撑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疏离。

(二)  对育人对象的研判不够深入,心理疏导的针对性不足、人文关怀氛围不浓厚

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近年来,研究生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健康问题呈多样化趋势。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新时代的研究生更是处于国家快速发展、不断变革的时期,来自社会环境的支持、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认同等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7]。目前,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较少,国外研究已发现了学校支持、社会支持和职业前景等因素都会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而国内研究还停留在对心理危机、心理压力状况调研分析这类识别层面[8]。育人主体也未能准确把握新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独特性: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以科研为主,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是否困难、情感困惑,甚至生涯规划的实际状态缺乏了解,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事实上大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研究生往往更具封闭、敏感、易怒、怀疑和固执等个性特点,他们比一般群体更内敛、不合群,而且寻求帮助的意愿也不强烈,在导师面前也容易隐藏真实的自我;辅导员对研究生个体的了解程度不深,特别是大部分研究生以科研为导向,活动参与度低,集体观念淡薄,加之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多数采用网络模式,从而让线下谈心谈话时易于通过外表、神态以及微表情等发现的心理问题变得不易发现,因此很难真正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育人工作;最后,包括心理健康中心、保卫、后勤等管理教师在内的全员育人队伍对研究生特点的了解更少,这也非常不利于与研究生产生共情,更缺乏营造和谐、温暖的研究生心理育人氛围的工作基础。

(三)  对育人体系的构建缺少支持保障,“心育”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体现较少

研究生心理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必须要求高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学科专业相互协调,在课堂教学和学术活动中全面渗透。目前来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和专职心理教师承担,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教育教学活动来看,研究生课程以专业课为主,尚未开设针对研究生心理困惑和成长诉求的价值引领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基本依靠导师的育人经验和行动自觉,事实上多数导师的育人经验和方法技能较为匮乏。从实践活动来看,需要价值引领和心理疏导的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度通常较低,往往成为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的学生群体。从咨询服务来看,面对日益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和存在困难的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中心育人队伍的人数和专业化程度等保障不足。辅导员作为心理咨询重要的辅助力量,也大多是硕士毕业生,由于人生阅历,甚至学习经历不足,无法解决研究生群体多元的心理问题和价值层面的困惑。特别是在解决博士研究生因科研、就业等复杂问题的心理困惑时,更显能力经验不足。从预防干预的层面来看,大部分高校通过入学心理普查的方式甄别,从现实来看,仅依托量表的筛查方式与研究生真实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境遇困惑有一定差距,甄别的准确性有待提升。从平台保障来看,高校多方联动和社会支持的平台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研究生心理育人的领导机构,缺少心理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工作制度和考核评价的缺失,是心理育人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  聚焦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构建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要立足高质量发展,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创新驱动力、增强社会服务力、发挥文化引领力为主要目标,实现人才培养对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6]。聚焦时代要求,研究生心理育人应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在提高育人内涵的科学性、育人方法的时代性和育人模式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一)  聚焦时代要求,推动心理育人的科学实践

研究生心理育人的高质量实践,首先要体现对培育时代新人这一政治目标的支撑。遵循“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现有理论和研究充分支持了心理育人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政策视角出发寻找两者的契合点,要厘清“障碍性咨询”与“发展性咨询”的区别,重视心理育人的本质在于后者,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9]。其次,从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出发,强调育心育德一体化、统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以促进精神建设、服务幸福人生[10]。最后,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集体的指导地位,培养人格成熟、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12]。因此,提升研究生的思想境界是心理育人工作的出发点。

一是要提升育人主体的思想高度。研究生培养,导师是育人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因此,发挥导师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形成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思想教育模式至关重要。落实党组织在导师立德树人作用发挥中的领导责任,加强培训、监督和考核,明确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引领的工作职责。增强导师育人的本领,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培训等方式加深其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正确引导研究生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将个人的科研工作、生涯发展和个人成长融入新时期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全局。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工作案例集、育人资料库等方式,提供育人资源的供给。

二是要提升课程和科研的育人深度。除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外,为研究生开设价值引领类课程,从学科的角度引导研究生了解国家战略、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或科学问题,正确理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同时以学科领域内的科学家和模范人物事迹激励研究生传承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塑造坚韧品质,提高综合能力。

三是要拓宽实践的育人廣度。发挥辅导员在实践活动中引领研究生成长和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帮助研究生在实践锻炼中认识社会运行规律、自身成长中的矛盾规律,从而建立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和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坚持问题导向和学生需求导向,唤醒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研究生开展从本学科到跨学科的实践,从校内到校外的实践,从国内到国际的实践,从实践层面强健心理支撑、提升格局视野,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气度应对科研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和挫折挑战,实现实践活动在研究生心理育人中由点到面的支撑。

(二)  遵循育人规律,激发育人对象的内生动力

增强对育人对象规律的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13]。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要求,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科技力量竞争和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加快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发展日益紧迫的时代背景,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趋势,价值取向多元、个体意识强、心理需求复杂。认清研究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特点,及时发现研究生主体与育人环境、成长环境之间的矛盾规律,有利于提高育人的针对性、提升育人效果[14]。

首先,加强对工作对象的研究,了解新时代研究生性格特点、心理问题高发因素,这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关键。一是由心理健康中心组织入学心理筛查,用常规的心理技术方法掌握情况。二是提高导师、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频率,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的心理认知,调动主体的学术热情和原始创新的积极性。注重通过线下方式交流,包括谈心谈话、课题讨论和外出实践等,可以从学生的语言、微表情和行为方式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术态度和性格特点。研究表明,入学动机直接影响学生入学后的学术表现、求学期间的压力及焦虑程度,是关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由动机引发的行为也影响着培养质量[15]。此外,学术态度也是研究生所需要建立的特殊心理品质,通过了解学习动机后加以培养和引导,培养更加专注的学习精神、更耐得住寂寞的性格特点和更经得起挫折的意志品质。

其次,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心理育人工作。一是要体现育人案例的“新”,为研究生提供与时代同频的高质量心理育人资源。比如,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聚焦“四个面向”推进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各领域涌现的典型人物和精神力量等,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学术态度,培育不懈奋斗、战胜困难的心理韧性。二是要体现育人方式的“奇”,借力数字化,运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心理育人的虚拟课堂和咨询室。迭代心理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建立“一生一档”,探索心理需求自动诊断系统和对话系统,自动识别学生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16]。加强心理育人的网络建设,运用QQ、抖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三是要体现育人内容的“实”,关注差异化,聚焦研究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健康心态的引导,提升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挥导师的导学作用,使师生双方实现学术与人格共建的联结,研究生可以更容易体察到导师的科研思维并且收获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建构起认知和探索不确定性知识世界的方法论,也能够敏锐地感知导师对道德标准理解的意义,进而对自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判断进行自觉塑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育人活动,针对研究生的婚恋问题、生涯规划等开展主题活动,以价值观的引领为主导,帮助研究生自我调适,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  增强育人效能,实现育人主体的一体联动

研究生心理育人在落实“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背景下实施,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科学设计实施方案,形成校内协同、校外联动的一体化育人大格局。根据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工作要求,以推进“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为目标,可以将研究生心理育人划分为教育、生活、咨询三个维度,发挥育人主体的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引导-人文关怀-预防干预的支持屏障。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健全协同保障机构。坚持高校和二级院系党委对心理育人工作的领导,为高质量推进育人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将心理育人纳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范畴,科学规划、清晰制定育人方案,明确育人主体、工作职责、经费支持和考核办法。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实现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价。将心理育人的工作效果纳入教师、辅导员和相关管理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将育人的思想引领、关怀指导、危机干预等效果性指标纳入评价指标,构建科学考核办法。强化对心理育人研究项目、工作室和活动品牌的项目支持,培育和扶持一批精品心理育人典型案例、精品项目和工作室。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全员协同的育人网格。加强育人主体间的工作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增进对研究生的全面了解、形成网格化的育人支持屏障。在教育教学维度,发挥导师和辅导员在科研和实践两个育人维度的教育引导作用,打造辅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和活动载体。建立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的常态化交流制度,在开学、中期考核、答辩前后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导师分享学生学业呈现的心理特征,辅导员分享通过档案查阅、学生活动、奖助评定等呈现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可以让育人主体更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在不同维度呈现的样貌。在生活空间维度,落实后勤管理人员、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和学生心理委员在生活场域的支持作用。倡导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参与和配合,充分利用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特别注重生活空间品质的提升,提供具有时代性、人文性、多样性的校园服务,为研究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保障。在心理健康维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辅导员和导师密切配合。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坊,邀请心理专业的教师为辅导员和导师掌握心理問题识别干预的基本技能,辅导员和导师分享研究生成长中普遍困惑、育人难点和差异化问题案例,共同建立“思想关怀-成长问切-科学识别-个人档案”四级育人体系,从而帮助研究生建立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自我修复的方法,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中的创新生力军。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必须以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为目标,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生心理育人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前提保障。当前,研究生心理育人工作还存在育人主体对育人内涵的把握不够精准,对育人对象的研判不够深入,对育人体系的构建缺少支持保障等问题。研究生心理育人要立足高质量发展,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应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在具体实践中,要进一步提升育人主体的思想高度,增强价值引领的本领,提升课程和科研的育人深度、拓宽实践的育人广度,提高为研究生答疑释惑的育人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加注重激发研究生的内生动力,借力数字化,运用贴近研究生的案例和新奇的方式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提高育人的针对性。最后,研究生心理育人是在落实“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背景下实施的,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科学设计实施方案,形成校内协同、校外联动的一体化育人大格局,形成教育引导-人文关怀-预防干预的支持屏障,增强研究生的抗压能力、帮助其形成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良好心理素质,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中的创新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夏祥伟,沈继章,刘单.我国高校研究生全面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J].国际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8):89-95.

[2] 孙俊华,汪霞.博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压力源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五所高校的调查数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7):50-58.

[3] 周莉,耿靖宇,王兴超,等.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2):222-229.

[4] 康琪琪,刘裕,余秀兰.研究生心理危机从产生到化解的历程研究——基于有真实经历研究生的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1):38-45.

[5] 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90.

[6] 王战军,蔺跟荣,张泽慧.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9):27-30.

[7] 邓丽芳,王姝怡.新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我国15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3(4):83-88.

[8] 郑小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与体系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23(3):49-56.

[9] 马建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30年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37.

[10] 班华,沈贵鹏,王曦斐.探索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心理-道德教育——班华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2):95-102.

[11] 王进,李强.多元文化咨询之本土化路径初探[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2018(2):157-177,248.

[12] 王进,李强.当代中国人的三重自我及“混融自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5):215-221.

[13] 陈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10-113.

[14] 邓丽芳,谷雨,许金文.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獲取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84-95.

[15] 郭月兰,陈谦.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代意蕴与实现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1):12-18.

[16] 徐琪,陈鹏鹤,卢宇.育人视角下的学生心理需求自动诊断系统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7):27-33.

基金项目: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新工科辅教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1JDSZ3100)

第一作者简介:周媛(1982-),女,汉族,上海人,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心理育人立德树人
新时代背景下心理育人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探究
新时代人本理念下的朋辈心理育人工作模式的探究
天生积极难自弃,你若盛开清风来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教育方法研究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