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中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不多、初试上线人数少、需要大量调剂的现实背景,在外部生源难以满足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提出立足本校内部生源,更好地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对本校学生考研宣传的力度、构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workshop团队人才培养模式,优先面向本校毕业生选拔科研助理、充分展示学科实力、构建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等。这些措施对缓减地方高校面临的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困境大有裨益。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workshop团队模式;科研助理;招生宣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91-0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volunteer candidates is not large, the number of the first-line applicants is small, and a lot of adjustment is needed in the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enrollment. The external student source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internal source of stude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attract the excellent students to apply for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these mainly include sstepping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promot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e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of own university, constructing the "tutor + graduate +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workshop team, giving priority to the graduates of own university in sele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ssistants, fully displaying the academic strength of the subject and constructing competi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These measures are beneficial to alleviate the plight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faced b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source; workshop team mode; research assistant; admission presentation
研究生教育是大學综合办学实力乃至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重中之重,而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源头,生源质量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然而,与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考生如云、趋之若鹜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形势却面临严峻挑战,不仅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少,初试过线人数也少,只能依靠四处调剂才能勉强招满计划人数,有的年份甚至还难以完成招生指标。长此以往,不仅生源质量大受影响,生源数量也难以保证。为了增加报考人数与提高生源质量,各地方高校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外部生源的招引上。在每年的报考季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各种宣传、造势及“路演”。有的高校则把研究生招生宣传任务分解摊派给研究生导师,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导师招生资格挂钩。一顿操作猛如虎,实际却收效甚微。“生源不够、调剂来凑”,各地方高校在国家分数线划定后又纷纷卷入到研究生调剂的竞争洪流中,为了抢到稀缺的调剂生源,甚至出现了“半夜复试、凌晨录取、极速秒决”的现象,“内卷化”程度十分严重。即便如此,通过调剂录取到的考生相当一部分来自普通二本、甚至三本院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研究生整体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调整思路,采取得力措施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不失为一个破解当前困局的可行之举,这对缓减当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的生源质量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一 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围绕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探讨已有诸多文献,但有关地方高校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以增加生源数量和改善生源质量的相关论述则较为鲜见。迄今为止,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方法研究。何其迅等[1]运用德尔菲法确定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对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诊断性评估。徐瑾等[2]基于概率图模型,提出从历史数据的模型构建方法、基于概率推理算法的生源质量评价技术。潘星等[3]针对非重点大学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阐述了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实施方案。李华静[4]、张小民等[5]通过交叉列联表方法分析考生来源和培养质量的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生原就读学校的层次将考生来源分为211、985学校,博士学位授权学校,硕士学位授权学校,一般本科学校和独立学院五个类别,构成列联表的列变量,发现从研究生取得科研成果的角度来看,来自不同类别学校生源的培养质量差异不明显,且存在趋同趋势。王沛[6]建立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的白化权函数,计算和归纳灰色聚类系数矩阵,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实现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归类评价。吴瑞华[7]基于学缘结构分析,探讨了生源结构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影响。杨青[8]运用文本分析法,以3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为样本进行文本分析,生成研究生生源素质量表,开展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量化评价。郑祖婷等[9]针对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提出影响生源质量的七种因素,运用结构模型对七种因素进行排序,以此为基础对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评价。
二是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对策研究。杨汉国等[10]结合国内对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探索,提出了从地方院校生源选拔定位、完善招生管理制度、注重招生风险防控、优化校院宣传体系和构建生源质量反馈机制等几个方面构建生源质量保障体系。钟宇红等[11]、符晓兰[12]提出可以通过举办“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来吸引优质研究生生源。张卫东[13]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介绍了改善生源质量的探索和实践,指出地方院校应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以特色和实力吸引优质生源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长远之计。毛佳丽等[14]主要从宏观方面就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不佳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出加大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赋予地方高校招生工作的自主权是提高地方院校生源质量的最好举措。吴淑媛等[15]认为地方院校应明确办学目标,认真考虑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问题,在提高综合实力和吸引力上采取有效措施争夺优质生源。查远莉等[16]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复试环节, 注重运用能力素质选拔、改进“推免”工作、交流优秀生源等措施来提高地方院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杨青[8]提出以明确大学发展生态位、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方式、完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三方面为抓手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蔡亚峰等[17]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探讨了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
三是针对本校优质生源培育的途径和措施研究。黄韵等[18]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当前各高校抢夺研究生优质生源的举措,提出从本校优质本科生和校外调剂大军中优先挖掘高质量研究生生源的策略措施。何明等[19]分析了本校生源培育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认为本校生源是解决二本高校研究生招生难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从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建立完善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培养学生归属感等方面提出研究生本校生源培育的途径和措施。王晶等[20]提出构建以提升考研公共科目为目标的校内优质生源培养模式,从制度设计上为考研公共科目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辅之以学工、教务服务体系,助力优质生源提升。杨圣奇等[21]提出设置优秀新生奖、制定优秀本科生硕博一体化培养政策来留住本校优秀学生生源。
综上所述,当前多数地方高校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主要依靠“外向型”策略,通过营造招生宣传氛围、组建宣传队伍、精准定位目标院校建设生源基地和优化招生服务细节等措施来吸引外部优质生源。而依托本校内部生源来优化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地方高校不仅数量少,而且措施手段也较为传统单一,难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本文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思考如何立足本校内部生源,更好地吸引本校优质生源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对策措施。
二 地方高校吸引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优劣势分析
(一) 优势
1 信息对称优势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本科生对自己母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实践基地、就业潜力、外部环境、住宿条件和社会资源等“硬”信息,相比外校考生有更直接、更直观的认知。对招生信息、招生专业目录、学习资料、复试要求和录取政策等“软”信息,相比外校考生有更快捷、更全面的了解。对导师偏好、指导风格、师风师德、学术实力和研究特色等“隐”信息,相比外校考生有更细致、更深入的掌握。对报名、考试、面试、入学和培养等各环节,都有外校考生难以企及和艳羡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信息优势条件。
2 政策倾斜优势
从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的惯例做法来看,本科生第一志愿报考自己母校的研究生,可以享受到比调剂生更优先的录取政策;在第一志愿上线考生中,来自本校的学生在同等條件下可以享受到比外地学生更优先的录取照顾。此外,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院校,在奖、助学金发放、学费住宿费减免、生活补贴等方面,会出台一些特殊的特色性帮扶、激励政策,这些政策优待往往是非地方性高校所没有的。
3 科研连贯优势
研究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探究式学习。不少本科生选择报考自己母校的研究生,往往是因为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已提前进入某老师的研究团队,且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如果贸然报考外校,很可能就中断了目前辛辛苦苦推进的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甚至被迫放弃目前的科研方向转而另起炉灶,由此造成科研上的损失实则不小。为了避免这种重新选择引起的机会成本,保持科研的连续性和平稳性,很多学生最终选择了报考自己母校的研究生。因此,地方高校吸引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相当于提供了“本硕连读”的便利条件,确保了科研的连续性、稳定性。
(二) 劣势
1 对本校学生容易产生“隐性学缘歧视”
大多数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都倾向于尽可能招引更多的外部生源,特别是那些毕业于985、211、双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潜意识当中觉得外校生源质量天然就好于本校学生,认为“外招”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然而,根据李华静[4]、张小民等[5]的研究表明,本校生源与外校生源的培养质量在统计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教育质量存在趋同趋势。尽管如此,一些地方高校仍以避免“近亲繁殖”为由,对吸引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做法不太认可和支持,对“内招”的态度、热情与积极性明显不如“外招”。这种不合时宜的隐性学缘歧视亟待破除。
2 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意愿不高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有志于考研的优秀本科生在高考后选择了就读地方性学校,实话实说是心有不甘的。不少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与自己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最终去往普通地方性高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在考研机会来了,为弥补高考失利、马失前蹄的遗憾,希望通过考研进入自己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学校,实现人生的“二次翻身”,因此在选择考研目标高校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外部重点高校而非本校。
3 本校学生在心理上对母校存在审美疲劳
俗话说,人是心理动物,更何况青春年少的学生。大学本科已经在校学习了四年,对学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知根知底,已经没有任何一丝多余的新鲜感。如果再考取本校研究生,至少还要继续在本校学习三年左右,很多人觉得太无聊了。这种心理上的审美疲劳使得本校学生对报考本校研究生会产生一种天然的心理抗拒。
4 就业的区位条件不太理想
地方高校之所以称为地方高校,主要是因为这些高校大都地处远离省会等一线大城市的二、三线城市,地理区位优势不明显。因此,研究生毕业后无论就业资源还是就业机会都比不上一线城市。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大部分学生趋向于去区位条件更好的一线城市读研,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是地方高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人数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5 对本校科研实力不太认可
地方高校除了地理位置偏以外,学科实力不强也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做科研需要良好的平台支持,也需要强大的学科支撑。如果学校科研实力本身就平淡无奇,科研成果乏善可陈,就无法形成足够的磁场吸引力。即使给予学生更多政策倾斜照顾,对于真正有远大科研抱负的学生来说,也是无法触动内心深处那根弦的。
三 地方高校吸引本校优秀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对策措施
(一) 加大对本校学生考研宣传的力度
一是准确把握宣传时机。考研报名时间一般是每年的9—10月份,但等到报名时再宣传实际上已经“为时晚矣”,因为考生做出考研决策的时间往往会更早。此时再去争取学生报考本校,成功的概率极小。事实上,最佳的考研宣传时机应是当年研究生初试结束后、大三学生第5学期末、放寒假前。二是精心制作宣传推文。研究生招生宣传尽管可以通过招生网站、宣传手册、招生简章、校园网站、学院主页及公众号等多渠道进行,但在自媒体时代,一份制作精美、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的“微信推文”不仅易于传播,而且更能吸引学生观看,效率远高于其他方式。三是明确宣讲重点。除了介绍本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实力、科研特色、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外,应针对学生考研中的重大关切来组织宣讲内容。譬如对于希望通过读研提高就业竞争优势的学生,重点介绍学校的应用学科、主要的就业方向、近年的就业率和平均薪酬,甚至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校友回校现身说法,宣讲其职业发展情况。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重点宣传学校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及研究生可以参与的重大项目,获得的重要奖励和科研成果等;对于渴望寻找良师的学生来说,重点向学生展示优秀导师的学术造诣和学术魅力。四是精准定位宣传的目标对象。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考研,不是所有选择考研的学生都会报考本校。因此,对地方高校来说必须精准定位报考本校的学生对象,否则宣传动员就是无的放矢。为此,可以通过班导师、辅导员或者其他途径调查摸底,筛选有意愿报考本校的学生,提前做好跟踪服务,深入了解其考研需求后再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活动。
(二) 构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workshop团队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培养分别执行不同的培养体系,两套体系之间被诸多条条框框所割裂,难以贯通,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目前不少地方高校正在构建“以课程为基础、平台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市场为导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求每个本科生至少参与一个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才能毕业。因此,地方高校完全可以此为契机,将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课程和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有机衔接起来,大胆贯通现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将精准选拔出的且同意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研究生的优秀本科生提前纳入到研究生导师牵头的workshop科研组会中,打造“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在workshop科研组会中,允许本科生实质性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讨论,接受學术熏陶和科研训练。研究生可以辅导本科生进行学术研究,传授科研经验,本科生可以协助研究生查找资料数据,进行有关实验操作等。在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下,一些本科生在大三、大四期间就能取得不错的科研成果,能收获、体验到满满的成就感。在这种多方互利共赢的团队模式下,引导本科生报考本校研究生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招录经过前期科研训练、适应性强、上手很快的本校学生,相比调剂生而言,更加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生源整体质量水平。
(三) 优先面向本校毕业生选拔愿意报考本校研究生的科研助理
开发设置科研助理岗位、鼓励毕业生从事科研助理工作是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促进科研队伍建设的“双赢”之举。早在200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招聘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参与研究工作。2019年和2020年,教育部又相继发文,推动高校积极吸引优秀毕业生参与学校科研项目。在此政策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优先面向本校毕业生选拔和招录一批愿意报考本校研究生的科研助理。具体做法是,针对报考本校研究生未能成功的本科生,以及毕业后未能就业且愿意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本校应届或往届毕业生,鼓励和引导其应聘学校科研助理,并明确告知学生在履行科研助理岗位职责后,应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复习准备当中。也就是说,科研助理是本科生进入研究生的一座中介桥梁。对这部分“考研失利”与“就业不顺”的本科生而言,通过科研助理岗位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考研,不啻为实现“曲线救国”的理想选择。
(四) 充分展示学科实力坚定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自信
虽然地方高校学科综合实力整体比不过“双一流”高校,但其中不乏有地方特色的“冷门绝学”,此类学科在实力上并不输于“双一流”高校。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地方高校要吸引本校优秀学生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就要扬长避短、大力宣扬,充分展示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学术魅力,把重大科研成果及时晒出来。与此同时,在研究生队伍中挖掘、树立一批优秀示范典型,邀请取得重大成就、有一定社会声望的研究生校友经常回母校给学生做讲座报告和座谈交流。这些展示、典范、成功校友的事迹就是一个强信号,意味着本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值得信赖的,报考本校研究生也同样拥有不输于名牌高校的光明前景,从而达到坚定本校学子报考本校研究生的自信。
(五) 构建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增强本校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吸引力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将研究生的招生动员、面试、录取、入学、培养及就业等全过程形成一整套系统性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增强本校学生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吸引力。譬如在招生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本校考生;入学后,本校考生可以优先选择指导老师;对愿意报读本校的优秀本科生给予若干“推免名额”奖励和高额新生奖学金;研究生助研、助管、助教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面向本校考生倾斜等。通过构建有竞争力、有含金量的激励机制,确保更多的本校学生加入到报考本校研究生的队伍中来。
四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国育才、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才的历史重任。抓好研究生生源质量管理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起点。本文针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面临的生源困境,梳理和厘清研究生报考决策背后的复杂动因与内在逻辑,着重思考和深入分析如何立足本校内部生源,更好地吸引本校优质生源积极报考的对策措施,一定程度缓减地方高校面临的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困境难题。全国地方性高校多达数百所,研究生招生都面临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不足与生源质量递减的严峻挑战,因此吸引本校优质生源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理性选择与共同需求,故本文所提出的对策措施对同类型地方高校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其迅,马小蕊,吴萍.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医学教育管理,2022(1):102-105.
[2] 徐瑾,岳昆,钱文华,等.一种基于概率图模型的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方法[J].云南大学学报,2011(33):299-304.
[3] 潘星,邹志刚,张洪军.运用PDCA管理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应用研究[J].科技通报,2015(2):252-255.
[4] 李华静.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生源“出身”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30-31.
[5] 张小民,李婷,徐玮.硕士生原就读学校与培养质量相关性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62-66.
[6] 王沛.基于灰色聚类的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方法[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5(7):120-123.
[7] 吴瑞华.基于学缘结构分析视角下的博士生生源结构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14(12):53-55.
[8] 杨青.困境解构: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路径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20(10):24-30.
[9] 郑祖婷,张艳东.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9-123.
[10] 杨汉国,施亚,陈琳,等.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10):21-23.
[11] 钟宇红,邱立民,马浩.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方法实例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14-116.
[12] 符晓兰.新形势下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1):241-242.
[13] 张卫东.地方院校改善硕士生生源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43-44.
[14] 毛佳丽,孙丽媛.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质量不佳的原因分析与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0):52-55.
[15] 吴淑媛,楼群英.地方院校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11):20-21.
[16] 查远莉,蒋秋静.生源质量与研究生招生宣传方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28-130.
[17] 蔡亚峰,张丽.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大学,2021(34):63-65.
[18] 黄韵,王平,李星,等.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策略探索[J].高教学刊,2020(16):161-163.
[19] 何明,黄雪,郭清兵,等.二本高校研究生本校生源培育及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0):112-114.
[20] 王晶,王永周,杨卫平.研究生校内优质生源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9(9):137-138.
[21] 杨圣奇,黄彦华,李阳,等.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21(4):77-83.
基金项目:五邑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吸引本校优质生源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对策措施研究”(YJS-JGXM-22-02)
作者简介:吴海民(1976-),男,汉族,湖南新化人,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