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机制研究

2024-05-21 00:18沈丹
公关世界 2024年6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新时代高校

沈丹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新时代青年最亮丽的底色。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施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新的机遇,以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从供给侧、需求侧和网络媒介三个维度创新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机制

引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1],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伟力的聚合要素,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迭代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数字化转型新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都面临新的挑战,也蕴藏着新的机遇。探索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时代之需、教育之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索的紧迫课题。

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

网络环境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需要深化对网络爱国主义的认知,结合网络特点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强化网络爱国主义的系统性治理理念。

(一)对网络爱国主义的认知要更加深化

網络环境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线下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核心要义上具有一致性,均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具体内容、形式会因社会发展具体要求而有所区别,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在内容形式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实施的。因此,在新时代对于网络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等认知需要进行深化,对网络空间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使命要深化认知,凸显时代主题,促使网络爱国主义在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

(二)对网络爱国主义的教育要更加优化

智媒时代开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不能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搬至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以育人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校学生网络行为变化为观测点,以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的意识形态偏向等为评价面。因此,优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和传播等要素,是以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现实要求。

(三)对网络爱国主义的治理要更加强化

大众传媒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起到有效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重要作用,顺应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将爱国主义有机融入是当务之急。网络空间下伴随着技术迭代飞速,内容更新更加多元、话语表达更加自主,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对教育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运用短视频、网文等多媒体形式开展育人工作的要求也更高。这对于网络爱国主义内容及形式的治理提出更高要求,高校网络治理能力对于教育成效及网络舆情防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时代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浪潮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应用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逐渐产生“化学反应”,在便于大学生爱国情感表达、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形式的变革,在网络多元表达的环境下甚至存在法治隐患。

(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消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对于网络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情感等均有不同的冲击。大学生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兴趣与情感为核心纽带,对于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会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构建起了各式圈层,青年“圈层化”现象逐渐显现。网络环境下的交往交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现实,导致网络交往主体在一定情况下弱化了规则甚至法治意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大学生会存在不知其意而随其行的现象。

(二)线下至线上的延伸考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面对大众传媒在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的新特点以及受众偏好的分众化、差异化,网络爱国主义在契合受众特点时寻求有效传播机制路径成为一项重大考验。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有时会简单把线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平移至网络空间,存在一定的刻板性。传统“灌输”方式的有效性会存在形式考验,网络环境数字化、媒介化“图像表意”“声音表意”特点对传统的传播效用产生巨大冲击。基于此,以效果导向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育人形式方面也面临巨大考验。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边缘化与表达的法治隐患

数智在拟态环境中的应用如表情符号、图片、短视频等,使得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表达载体、呈现形式更加多元,舆论监管面临巨大挑战,网络综合治理难度增加。在网络上的用户群体不断呈现出向热点和流量追逐的特点[2],这些变化和趋势导致了网络舆情管控和导向难度倍增。模棱两可间的话语、图标等可能存在被利用的风险,因此网络爱国主义表达会从价值导向转为流量导向,使得爱国主义价值导向上存在更大挑战,边缘化风险加强,法治隐患凸显。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原则

新的时代环境下,高校在网络空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运用好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生动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3]。在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遵照原则,要注重把握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与“势”“理”与“路”“量”与“质”,从而实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需以历史为主线又体现时代的核心要求,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开展不能只考虑眼下现实需求而割裂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一脉相承,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核,又要根据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促使教育目的与时代要求同向同行,凸显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坚持科学性与建设性的统一

在网络空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充分把握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及传播规律,遵照科学性原则,将科学的育人理念、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教育目标、内容、形式、载体等要素有机统一。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建设性原则,即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4],基于时代、载体、对象的变化,从顶层设计、制度安排、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开展系统建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将科学性与建设性统一起来,既遵照教育规律又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既把握理论问题又深化实践探索,既尊重对象特点又体现时代特色。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智媒发展及网络生态的变化要求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理论创新需要现实素材,实践开展也需要创新理论的指引。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只有扎根现实社会的土壤中才能枝繁叶茂,强化网络赋能以迸发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更为生动的说服力、更为有效的行动力。在这过程中需重点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引导其将网络爱国主义从理论感知转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表达。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做好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从而提升教育影响力。

四、新时代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5]。新时代高校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要处理好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素即主体、客体、环体等,要回答好“何以教育”“以何教育”“如何教育”的问题,在内容供给、媒介效用和主体素养三维协同提质下实现价值、情怀的有效传递,营造良好氛围,“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6]

(一)整合资源,优化网络爱国主义内容供给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的家国情怀和立足中国的格局,强调要将国家安全与国防教育、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育人实践中,这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对内容供给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智媒时代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围绕培育时代新人进行整合资源,把爱国主义主题融入并贯穿于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中,扩大教育效益。一方面,从优化内容资源组合的视角,梳理现有线上线下资源,根据不同教育主题针对性、精准化运用好线下场馆、线上展厅等资源。为了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贴近高校思政教育,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供给形式与校史文化的情感联结,充分挖掘高校校史,尤其是红色基因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使内容更具校本特色。通过进一步整合网络育人资源,梳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清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为爱国主义汇聚强大正能量[7]。另一方面,从优化内容资源呈现的视角,利用 AI、人工智能、元宇宙、AR、VR等信息科技来打造情景式、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景,以数智科技赋能提升教育效果,使爱国主义“正能量”网络空间有效传播。

(二)需求导向,涵育理性自觉的网络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丰富发展[8]。由此,新时代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应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在网络空间和技术迭代的场域,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成长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灌输”式教育较难达到大学生自主自觉吸收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目标。因此,要实现网络爱国主义由“漫灌”到“滴灌”教育的转变,就要寻求教育内容与学生自身发展、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的契合点,提升其科学运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素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国家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等关系,引导其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自觉地抵制损害国家荣誉、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言行,厚植爱国情怀、培育道德情操、涵育网络素养,汇聚网上正能量[9];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发展道路,激发内生动力主动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升大学生需求有效呈现表达的同时,高校还需要聚焦网络法治素养开展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施行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上升到法治层面,尤其强调了公民的法治意识,以及国家安全和国防观念。在涵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对网络事件的理性判断,提升网络爱国主义言行的理性认知,激发爱国的内生动力,并使其爱国行动更加理性务实[10]

(三)強化治理,构筑协同育人的媒介生态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复杂斗争的前沿领域,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时应强化网络媒介及平台矩阵的“阵地意识”,强化媒介生态的构建与形塑、组织与管理。例如江南大学采取“互联网+”教育模式,融新媒体新技术、思政教育传统优势于一体推动校园新媒体联盟、网站集群建设,打造了网络名师、网络评论员、“网络红客”队伍。网络媒介生态的构建直接影响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实施和育人效果,影响到教育形式的选择、教育效果的呈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有效聚合媒介,构筑全方位、立体化、法治化的良好媒介生态,有助于增强网络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以及网络主体的圈层界限,用开放、有序的矩阵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润物无声”效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应对媒体流量形成的极化,避免追逐流量导致的价值引导偏向,使得法治化成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落地的安全保障。运用好媒介矩阵,还有助于高校网络育人的“数据挖掘”。

结语

高校可以通过媒介进行不同用户群体的网络行为数据信息收集,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分析,形成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用户画像”,以立体化的形式更加科学、全面地展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偏好等,为教育主体评估、调整教育策略提供行动依据,从而赋能网络爱国主义育人实践及媒介生态构建。

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现实审视与创新策略:新时代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202113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肖光文、杨笛.深刻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逻辑[N].天津日报,2022-1-17.

[2]于欢.数智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4):109-117+1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N].光明日报,2023-10-2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1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136.

[6]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

[7]李秀梅.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121.

[8]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122.

[9]王思北,余俊杰.共筑网上美好精神家园[N].新华每日电讯,2021-11-19(002).

[10]李秀梅.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121.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新时代高校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以创新驱动升级转型的制度建构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