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怡 吴雪 宋佳乐
摘要:陕西鄠邑北乡承载着丰富的城隍文化底蕴,陕西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動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导致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的生存环境面临巨大的冲击,其发展陷入困境。本研究在对陕西鄠邑北乡城隍文化的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探索户县北乡城隍文化传承的路径,旨在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城隍文化;迎祭民俗活动;传承;陕西鄠邑北
引言
鄠邑区隶属西安市,1964年鄠简化为“户”,所以“鄠县”由此称“户县”,2017年户县撤县升区,正式更名为鄠邑区。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作为陕西关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节庆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基于现代化飞速发展冲击下,作为传统乡村文化的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日渐式微,其文化生态环境面临诸多困难,保护与继承发展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刻不容缓。
一、陕西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在鄠邑区53个乡村广泛开展,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城隍祭祀已经演变为包括祭祀、游园、表演等在内的群众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举办的城隍庙会,涵盖了戏剧表演、民间文艺展示、风味小吃等非常丰富的内容。不同乡村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各具特色,但都寄托了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美好祝愿,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才艺和创造力,促进了乡村的和谐与稳定。
鄠邑区北乡奉祀城隍的方式是在3个城隍社内的53个村子之间轮流奉祀,城隍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供奉。这种轮流迎祭供奉的意旨既是城隍神对社内各村的巡察,也是对各村的暂住守护。大城隍社共有19个村子,城隍神19年巡察一周,各村相隔19年迎祭一次;二城隍社21村,城隍神21年巡察一周,各村21年迎祭一次;三城隍社13个村子,城隍神13年巡察一周,各村13年迎祭一次[1]。
二、陕西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要想实现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近年来,尽管鄠邑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对于北乡迎祭城隍这一具体的民俗活动,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在资金支持、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活动推广等方面,政府需要给予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更充足的资源支持。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策划和推广团队,迎祭城隍民俗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有限,难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
(二)受众群体认同弱化,价值归属危机加重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变迁,乡村居民纷纷外出务工以求满足生活所需,同时加上现代娱乐文化的感染,现代各种流行音乐、游戏、电视剧等逐渐成为和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抢夺观众的强劲对手,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同时,一些传统的仪式和信仰也因为缺乏传承人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鄠邑区北乡多数学校学生对迎祭城隍民俗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引入迎祭城隍民俗活动的学校较少。其现象主要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担心开展民俗活动课程影响升学率,不愿意花时间精力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课程。学校注重保护学生安全,同时器材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引入民俗活动器材、开展相关课程的意愿较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使得年轻一代对城隍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城隍文化传承面临危机。
(三)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内容建设缺乏创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更乐于接受新形式、新内容,更注重体验感和交流互动。非遗城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公众需求。鄠邑区北乡城隍文化应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宣传、传承与发展工作。当前,鄠邑区北乡城隍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式缺乏创新性,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导致非遗城隍文化吸引力减弱。
三、陕西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一)政府、非遗传承人、高校协同合作发展
鄠邑区政府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各位非遗传承人也积极寻求相关部门和多方平台的支持,积极主动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城市的高校、研究机构、社会部门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首先,近年来,西安市鄠邑区在非遗保护工作注重制度建设、挖掘整理资料、抢救性开展工作,“守正创新”精准服务让“非遗项目”传承活起来,激活广大非遗传承人的工作热情。2014年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组织创作文艺作品《户县眉户曲子》赴新疆参加新疆曲子节;2015年参加国际丝绸之路艺术节文艺精品展演;2016年辅导《户县锣鼓》登上了央视春晚;2018年组织民间艺人参加国家文旅部在天津举办“全国非遗周展演”;2023年4月应邀参加中国东盟(广西南宁)非遗周展演,并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高校(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进行体验传承活动;2023年6月鄠邑区文化馆、鄠邑区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鄠邑区特色非遗项目精彩亮相。其次,“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让非遗走进校园既紧迫又重要。近年来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鄠邑区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授课、体验、展演等形式互动,在多个大中小学校相继开展非遗项目传承进校园活动,让师生们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强大魅力。最后,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来鄠邑区调研,并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进行指导,甚至有些专家学者扎根于此进行研究探索与协同实践,为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构建“区-街-村”三级文化传承平台
鄠邑区文化馆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文化馆资源,培育文化特色,以区馆为中心,建立网点式街站(分馆)、村室三级联动模式。“区-街-村”三级非遗文化传承平台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鄠邑新模式,建立了区、街道、行政村和自然村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发挥文化志愿者及文艺骨干的力量,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树立全国一流文化活动品牌,擦亮老品牌,在实现全民艺术普及中提升艺术品质,大幅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2]。
2022年,鄠邑区文化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区、街、村三级联动模式出成效,对石井街办蔡家坡村和余下街办后寨村文化礼堂进行业务指导,文化礼堂建设逐步规范,有序推进。同时,2022年鄠邑区积极发挥各文化馆分馆功能,发挥基层分馆艺术普及作用,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推进鄠邑区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
(三)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鄠邑区文化馆充分应用与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研学参观等活动,依托中小学校、大学以及县、乡镇、村级公园舞台等文化场所,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非遗日集中展示展演及日常传承活动,提升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2022年,鄠邑区文化馆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非遗日集中展示展演及日常传承活动。先后走进荣华实验小学、北关中学等校区,开展眉户曲子、锣鼓、社火等传承活动,提升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2022年,鄠邑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示、展演56场次,开展“户县眉户曲子”“户县社火”“剪纸”等传承人辅导培训总计8期,通过培训极大地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综合实力和业务能力。
(四)开展数字化建设
目前,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逐步开展数字化建设,且已取得了较好成果。首先,西安市鄠邑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已于2015年开始投入使用,向社会各界展示鄠邑区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次,2022年1月30日至2月24日,鄠邑区文化馆组织举办“年味里的乡愁,非遗过大年”,迎新春线上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大家推送鄠邑区非遗项目,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近两个月的线上活动中,展示了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户县剪纸,户县民间面塑技艺等非遗项目,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了解鄠邑区非遗文化。最后,鄠邑区文化馆组织线上公益课堂,利用数字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线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培训、展示、展演活动,制作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课程的微视频供广大群众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教程。数字化建设使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并通过数字化实现“永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四、陕西鄠邑北乡城隍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鄠邑區北乡城隍文化的传承
鄠邑区非遗城隍文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鄠邑区北乡城隍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社会层面,政府应加大对北乡城隍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同时,政府还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北乡城隍文化的传承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在学校层面,校相关领导可以明确引入方案,制定城隍文化推广的具体计划,提供城隍文化相关的教材和资源,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城隍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城隍文化的实地考察和学习,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借助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发展机会挖掘城隍文化经济价值
鄠邑区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历史积淀厚重。为促进西安市鄠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全面发展,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西安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鄠邑区文化旅游事业蓬勃进行。以文化旅游发展为契机,挖掘鄠邑区北乡城隍文化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为城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将城隍文化作为鄠邑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可以定期举办城隍文化节、庙会等文化活动,吸引当地民众和游客参与。可以结合鄠邑区的特点,促进城隍文化与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如城隍文化结合鄠邑区农民画打造传统特色旅游小镇[3]。
(三)结合新媒体平台增进传承方式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平台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鄠邑区北乡城隍文化的传承也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承渠道,丰富传承形式。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城隍文化传承平台;可积极采用线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利用现场直播或短视频的方式,如抖音、微博进行传承城隍文化;还可利用对城隍文化进行整理、录制专门的视频讲解,通过学习强国、智慧树等线上教育平台,播放给学生观看。只有不断创新城隍文化传承的环境和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使城隍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普通大众了解城隍文化,感受城隍文化的魅力,进而实现城隍文化的有效传承。只有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全民性保护意识,才能让非遗城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增强城隍文化的生命力。
(四)加强城隍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和对城隍文化传承组织者的支持力度
将城隍文化结合学校学生情况进行创新,青少年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要让青少年从小接触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学校可以合理设计城隍文化的引进方案,让城隍文化在学校内开展到实处,如课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开展一些以城隍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了解城隍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城隍文化的魅力,主动参与非遗城隍文化的传承。为了让城隍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政府可以帮助城隍文化组织者去开展城隍文化,给予一定资金和政治扶持,从而提高其传承城隍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城隍文化的生命力。
(五)增加多元化的城隍文化竞赛与表演机会
鄠邑区北乡城隍文化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具有竞赛价值与展演价值。将城隍文化纳入赛事中,在参与竞赛项目的同时体验陕西省鄠邑区北乡各村庄特色的城隍文化,如凿齿村的社火、留南村的锣鼓等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为传承与推广陕西省鄠邑区北乡各村庄特色的城隍文化,应增加城隍文化的展演机会,也有利于繁荣相应的城隍文创消费市场。
结语
陕西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仅丰富了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财富时,我们必须明确,真正的保护不仅仅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为这一民俗活动注入新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一珍贵的文化财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本文系2023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资助项目《陕西户县北乡城隍文化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20231156004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晗,王亚民.信仰与秩序:1935年徐州城隍信仰风波探微[J].档案与建设,2022(03):91-93.
[2]张民服,李颖骅.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城隍文化建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02):104-109.
[3]聂蕾,赵小平.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J].湖南社会科学,2023(05):39-44.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