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摘 要 任务驱动下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设置任务的关键在于注重任务的内在逻辑层次;寻找单篇与整本书阅读结合的契合点,即学生疑惑处、对比鲜明处;把握读写融合任务的关键点,即学生思维生长点、学生心理共情点;任务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并通过合理选择阅读方法,宏观把握内容和结构特点及解决实际问题等任务的设置来推动整本书阅读的发展。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整本书阅读 有效性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整本书阅读提升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笔者设计了《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在无锡市三所中学随机抽样 1000名初中生参与调查。采用自编“青少年课外阅读”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课外阅读时长、阅读媒介、阅读动机、阅读参与度与阅读策略等方面。阅读策略包括六个维度:概括策略(第十五题)、理解和记忆策略(第十四题)、培养阅读习惯策略(第六题)、精致策略(第十三题)、以读促写策略(第十六题)和读写结合训练策略(第十九、二十题),计算每个维度的均分作为该维度的得分。以概括策略和初中生性别为变量进行交叉分析,使用“朗读文章并圈画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再连缀成梗概”概括策略的学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精致策略的使用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可评价的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在日常阅读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思考浅表化、阅读与写作脱离等。教师如何设置合理的任务、运用恰当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其深入阅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 以合理任务驱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1.任务内在逻辑层次合理
由字词到句篇,由外在到内在,由分析交流到讨论评价,由读到写,由一篇到一本,由一个人物到一组人物,由一个人物到一类人物,由手法结构到主题思想。任务设置的内在逻辑不能跨越或反转,应符合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
把《经典常谈》与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篇内容一一对应,让学生思维实现螺旋上升。通过《〈说文解字〉第一》中有关形声字的内容解决《小石潭记》中的“篁竹”“佩环”容易写错的问题;通过文学常识的补充解决学生对《孙权劝学》中的“博士”古今异义的疑惑;通过《诗第十二》加深学生对课内《诗经》重章叠句特点的认识;通过《〈战国策〉第八》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大丈夫,进而对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策士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单篇与整本书阅读契合点合理
(1)学生疑惑处
以《经典常谈》的学习为例。针对学生的存疑处:“所谓经典,多是古代典籍,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还有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吗?”可结合课内《论语》对我们的启示谈阅读经典的现实价值。针对学生的疑惑:“朱自清先生是大学教授,他写的东西中学生能看懂吗?”可结合朱自清课内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这本书通俗生动的语言特点来思考。
(2)对比鲜明处
以《红楼梦》为例。看似聪明的王熙凤,荣华富贵、权势显耀不过是过眼云烟,实际上结局为草席裹尸,甚是凄惨。看似蠢笨的乡野老妇刘姥姥为生计所迫,逗宴饮之人开心,换取度过灾年冬天的银钱,算得上能屈能伸。她对王熙凤也是感恩戴德,最后在瓜州赎回了巧姐,帮巧姐逃出虎口。刘姥姥能自救,亦能救人,不得不说是有大智慧的人。王熙凤正如《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所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成了权力的奴隶。
基于课内《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篇,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及特点。
任务一:大观园中的富贵者与刘姥姥之间的鲜明对比,是否体现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即底层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任务二:王熙凤与刘姥姥行为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王熙凤更聪明还是刘姥姥更聪明?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依据。
任务三:王熙凤与鸳鸯同为戏弄刘姥姥的“主谋”,二人的出发点是否相同?纵观王熙凤与刘姥姥的结局,谁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基于《红楼梦》一本,开展主题阅读使思想向纵深发展。
作者在文中更着意表现女性角色的哪些方面?班级同学成立辩论小组,分为两大组,分别为自己的观点在原文中寻找依据。正方:《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是不羁的,她们之中很多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冷笑。反方:《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是热心的,她们之中很多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帮助别人、温暖他人。在“冷”与“暖”的对比交锋中,实现观点的自由表达。
正方组的观点:《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冷笑显不羁。如黛玉、宝钗、湘云、妙玉、凤姐、晴雯、龄官等。
反方组的观点:《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热心显温情。如平儿、探春、宝钗帮助邢岫烟,宝钗、探春、林黛玉帮助香菱等。
又如,《西游记》中孙行者的丑陋样子与狐狸精的美丽形成对比;孙行者暴躁蛮横与狐狸精娇滴滴的样子形成对比;孙行者的法术高强与狐狸精的法术不高形成对比。悟空的任务是保唐僧西天取经,而妖怪站在他的对立面,是敌人。对比使矛盾更加尖锐,形象更加鲜明。妖怪是悟空的“心魔”,战胜他们,悟空才能修成正果,取得成功。
3.读写融合任务设置合理
(1)学生思维生长点
将《经典常谈》与课内文章《富贵不能淫》结合,讨论辨析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大丈夫,為后面的读写融合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运用分层设置任务、前置评价标准、读写融合等策略,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
(2)学生心理共情点
九年级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相结合。由女性擅长画画、行酒令等雅俗共赏之事,联想到《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的多个侧面,群芳夜宴的活泼、诗社联诗的欣喜、寒塘接句的孤寂凄凉、群芳静寂的无奈悲伤,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体会变化的情感,对书中人物形象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4.可操作任务设置合理
开设公开课《为〈西游记〉补写一回》。创设情境“假如我就是吴承恩”,让学生以猫为主人公为《西游记》补写一回。课堂教学以《西游记》中的狐狸精形象为切入点,设置以下任务:自主设计猫妖形象,构思故事情节,分析语言特点,描写故事场景。“小组学习”“评价量表”“成果展示”“同伴点评”等要素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写作能够结合猫的特点大胆想象创新,语言生动、口语化、富有童趣,很有“西游气质”。这节课以读促写,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和写作的主人。
《西游记》中对狐狸精形象的描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仿写的范例,前置的学习评价(见表1)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从不同维度明确场景描写创作要求,使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少空话、有依据。
表1
标 准 评价 建议
猫妖形象鲜明、有特色
情节完整、曲折动人
场景描写生动、有氛围(热闹或寂静、热血或迷幻)
语言细腻、富有童趣
想象力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下面是学生创作的故事片段示例。
那妖怪头戴一顶金冠,手执一把钢鞭,身穿锁子黄金甲,身后跟着一大群小妖。他说道:“兄弟们,将这等天兵天将打散,咱回洞吃唐僧肉,一起長生不老!”二郎神怒目一瞪,大喝道:“妖怪,休得废话,吃我一枪!”那妖怪不慌不忙,从口袋中掏出一只如意乾坤袋,迎上长枪,一晃,将长枪收入袋中。二郎神慌忙后撤,妖怪大喊:“还有谁?”哪吒上前,变出三头六臂,手持六件兵器。哪六件?乃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它们一齐上前,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那妖怪轻蔑一笑,布袋一晃,又将六件兵器一并收入。猫妖扔出钢鞭,将哪吒打翻。众小妖上前,将哪吒捉入洞中。
学生创作的故事语言生动活泼,有童趣;六件兵器种类多,想象力丰富;形象鲜明,有个性,描写了一个武艺高超、法术高强的猫妖形象。
三、以任务驱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1.合理选择阅读方法
以综合性学习公开课《少年正是读书时》的问卷调查为基础,丰富学习策略维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运用策略提升自身整本书阅读有效性,以及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可能性,尝试找到适合自己、适合这一本书的阅读策略。在完成主题阅读任务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和适合读这本书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如《经典常谈》运用选择性阅读、比较阅读的方法,《儒林外史》运用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的方法,《水浒传》运用速读、跳读、概括性阅读的方法,《西游记》运用批注式阅读、读写结合的方法。
2.宏观把握内容和结构特点
在公开课《为〈西游记〉补写一回》后,设置任务“起回目名称,放合适位置”:根据你设计的情节和补写内容,为这一回起一个合适的回目名。并思考这一回放到《西游记》的什么位置最合适,结合原著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应放到第八十七回之后。因为孙悟空取经的过程是他逐渐摆脱心魔、逐渐向善、最后成佛的过程。他的斩妖除魔之心一向坚定,对待人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关心百姓疾苦。在第八十七回中,悟空一行人本可以一走了之,并没有妖怪阻挡去路。但凤仙郡三年未雨、街衢荒凉,悟空同情那里的百姓,请了龙王未果,又去了天宫,还请求天尊帮忙,可谓不遗余力。如果放在这一回之后就能与第八十七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孙悟空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这一任务的完成中,学生能全面把握孙悟空这一形象,感受到孙悟空的佛性、对妖魔鬼怪的憎恨以及对苍生的怜爱。在明确《西游记》内容、情节、人物性格发展轨迹及主题后,结合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为补充的回目找到合适的位置,从宏观上把握整本书。这一任务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应用、创造能力。
3.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造力
设计书本封面、为回目或章节命名、仿写、小说创作、诗歌创作、小论文写作、人物小传写作、演讲、小说改编话剧剧本、话剧表演等任务,都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西游记》拓展写作课“小论文写作,最强‘思考者”。学生的小论文《关乎时运的蟠桃会》《身份与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从紧箍咒的存在与消失谈他律和自律》《沙僧与小白龙不能承受之重》《沙僧不能承受之轻》《过河之卒显威力》《不要自以为是、一叶障目》《圆型人物唐三藏——矛盾与统一的平衡点》《从〈西游记〉中妖怪的归宿看当今人际关系》等,都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考与创造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PISA阅读参与度的初中整本书阅读与写作融合策略研究”(批准号:E-b/2021/23)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