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言运用的文学类语篇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

2024-05-20 20:43石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命题特点语言运用

石瑛

摘 要 文学类语篇阅读理解的测评有两个逻辑方向,一为理解鉴赏,二为语言运用。近年全国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测评文学类语篇的阅读理解,体现出“语料选择突出文学特质”“设题维度指向语言运用”“评价标准遵循‘三角逻辑”三个特点。这些命题特点可以从两大方面给一线教学与备考指导提供启示:在传统语意理解与手法鉴赏的基础上引入语用视角、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与答题思维精准性的指导。

关键词 语言运用  文学类语篇  命题特点  教学与备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1]。在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带动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核心”[2]。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如何评价?尤其在作为日常教学主体内容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如何评价?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语文学科命题组连续三年借助高考试题对文学类语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进行了有效测评。但是,目前在教与学的领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高中语文常态课堂教学,还是高考复习备考,对这一核心素养的“教—学—评”的关注都有待提升。

语言运用测评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基本专题,向来由单一零散的小题构成。由于其单一,常常成为高考新题型的“试验田”;由于其零散,又不太受师生重视。但是,这种现象从2021年开始发生了整体性变化,即不再有零散的小题,而是采用两个语篇,运用“一拖三”与“一拖二”的策略,在每个语篇下各自设计2-3道题目。考虑语用题的特点,以及现代文阅读Ⅱ已经安排了文学类文本,2021年四份全国卷都没有选择文学类文本语篇。

2022年,全国卷对语用题的考查推进到语篇考查的2.0版,即在新高考Ⅱ卷与全国乙卷中,分别引进小说与散文语篇作为语料进行设题考查。2023年扩大了文学类语篇考查的阵地,新课标Ⅰ卷、Ⅱ卷、全国乙卷分别选用小说、散文作为语料进行设题考查。同时,2023年还以全国甲卷为“试验田”,对语用题的考查推进到语篇考查的3.0版,即整个语用板块共20分,只选一个语篇,运用“一拖五”的策略,五个题目都在所选一个语篇下随文设题。从目前形势看,3.0版的文学类语篇考查形式出现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还能进一步与现代文阅读Ⅱ相融合。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评”的角度研究文学类语篇语用题的命题特点,给“教”与“学”提供有效参考。

一、文学类语篇语用题命题特点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文学类语篇语用题的命题具有“语料选择突出文学特质”“设题维度指向语言运用”“评价标准遵循‘三角逻辑”三个特点。

1.语料选择突出文学特质

在一张试卷上出现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之后,语用试题是否还有必要选用文学性强的文本?文学类文本作为语用题的语料和作为阅读题的阅读对象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些理论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是否科学,更关系到后续的教学实践活动该如何进行。有语言学者认为文学作品更适合考查某些语言现象。确实,与一般社科类、科技类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使用更加灵活多变。有些时候,为了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作者还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超越常规的表达方式。这类表达方式把原有的语言规律放大,让一些细微之处能够被清晰地看到,就如同人物漫画通过夸张甚至变形化的处理,把人物的某个特征突出出来[3]。因此,选用文学作品作为语用试题的语料,更有利于对某些语言现象进行考查。

例如,在2022年新高考Ⅱ卷中,语言文字运用Ⅱ的语料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本安排在小学统编教材的必读书,萧红是一位语言运用辨识度非常高的作家,她的文字不是一般作家的文字,而是被称作为“萧红式”的文字。阅读萧红的文学作品需要调动更多的机制,这有利于测评考生的母语敏感性。试题文段由《呼兰河传》中的两段文字拼接而成,但仍有浑然一体的效果,不影响考生从整体上进行阅读。其中关于“祖父”与“我”的那个小段落,是《呼兰河传》中颇为脍炙人口的段落,也是极具代表性的“萧红式”段落。它饱含了深情,同时用一种看似稚拙实则是陌生化,又因这陌生化而张力十足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这种深情[4]。具体到这个段落,这种话语方式就是一连串“祖父”的使用,以及“祖父”和“我”的对举句式的反复使用,读来让人觉得有点孩子气,有点喃喃自语,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承续2022年的方向,2023年的两份全国卷语用题的语料选择都充分突出文学特质。全国新课标I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一本现代白话文著作,在写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凝练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具有较强的典范性。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节选自汪曾祺《塞下人物记》中的单篇小说《俩老头》。小说创作于1980年,语言精练,富有特色。语料节选小说开头部分,该部分以寥寥数笔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形神毕肖,如在眼前。

具有充分文学特质的语料能够更深入、细致、动态地检测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敏捷性,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与测评的一个重要方向。

2.设题维度指向语言运用

同样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Ⅱ的设题维度与语言运用的设题维度有显著的差异。现代文阅读Ⅱ通常考查的内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语言运用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包括通过归纳、分类,逐步领悟语言运用的规律,自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隐含意思的能力;细读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和修辞的能力”[5]。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予以比對。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1)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答案】①多个句子都把“祖父”和“我”相对叙说,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用相似句式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凸显了变化的过程。

(2)画线句子用特殊的句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①用三个对举句式,反复念叨“祖父”,表达了对祖父的强烈的思念之情;②将“我”的年龄增长与“祖父”的日渐衰老并置,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苍凉之感;③最后一句写“祖父”不在了,只留下“我”孤零零地在这世上,表达了巨大的哀愁与寂寞之情。

题目(1)及答案是2022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21题原题与命题人提供的答案;题目(2)及答案是研究人员依据上述题目涉及的语料,从现代文阅读Ⅱ的设题维度设计的题目与答案[6]。两相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其方向性的差异。

3.评分标准遵循“三角”逻辑

语言学家邢福义提出,任何语法事实都存在“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个角,研究一个语法事实,首先要研究“表”“里”两角,其次还要研究“值”角,以便弄清该事实在语言表达系统中特定的语用价值[7]。当前指向语言运用的文学类语篇测评评价标准遵循这个“三角”逻辑,即将语言的外在形式作为分析的第一个角,将语境中的言语意义作为分析的第二个角,目前作为现代文阅读Ⅱ重点考察的形象、情感等在语用题评价标准中只作为第三个分析的角。

比较典型的是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第20、21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答案】“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答案】第①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第②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显然,这两道题的评分标准都是依据语用“三角”逻辑拟定的,尤其是第20题,根本没有涉及人物和情感。命题人在“考查目标”指出,设置这样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重叠、标点这种外在形式带来的语义变化的把握能力,引导考生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看似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表意上的差别,增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8]。习惯于按照现代文阅读Ⅱ设题维度的评分标准模式的师生,一下子还不能很好地接受这样的答案。

二、指向语用的文学类语篇教学启示

高中语文课标组组长王宁指出,语文的基础是语言,它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的能力和素养的。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是思维和认知成果的总体反馈。语言能力不只是我们追求其他能力的手段,而且还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目的[9]。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高考命题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入更能体现汉语母语语言表达、思维运行高水准的文学类文本语篇设题测评,引领高中教学切实抓住“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核心素养的“核心”。

考察文学类语篇命题特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教学启示。

1.在传统语意理解与手法鉴赏的基础上引入语用视角

多年来,高中语文文学类语篇教学与测评大都着眼于语意理解与手法鉴赏,忽视了语用视角的基础,使得语文教学脱离了语言传意的基本规律,忽视了汉语母語表达的基本规律,进而影响了学生语言认知、语言传意的素养的提升。语用“三角”理论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语言现象、探索语言规律、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字理解能力”[10],是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有力抓手。

目前情况下,现代文阅读Ⅱ的文学类语篇阅读遵循的是鉴赏三层逻辑,其基本答题逻辑层次是“字词句语境义—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及主题情感的传递—阅读效果”结构;而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文学类语篇阅读遵循的是语用“三角”逻辑,其基本答题逻辑层次是“字词句形式特征—字词句形式特征语境中产生的语义—字词句语境中语义的效果”结构。显然,根据不同答题逻辑形成的答案是有极大差异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份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第21题(题目、答案见上文)的学生答案,体会是否有语用“三角”理论指导的学习成果的差异。

①在“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词短语间加逗号,突出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风抵抗的决心。②强调三个短语中的动词,既可以让读者仿佛感受到风的迅猛与凉意,又可以形象简洁地写出他的不屈之艰。

这份学生答案得0分,因为考生不是运用语用“三角”逻辑答题,而是运用鉴赏三层逻辑答题,出现了方向性偏差。

2.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与答题思维精准性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致性,“评”是这个一致性的逻辑扎口。没有“评”的教学容易导致课堂随意漂浮;没有科学的“评”的教学则容易使之盲目低效,甚至夹有芜杂谬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指向科学性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颁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评”的角度加强各学科测评的科学性。全国高考试卷则是对这些要求具体落实的载体。从当前语文日常课堂教学以及高三复习备考情况看,一线教师对指向语言运用的文学类语篇教学、备考指导仍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文学类文本教学的课堂普遍缺乏指向语言运用的设计与讨论,各地高三模拟考试试题、答案仍在模拟2022年的试题,有些答案甚至还有方向性偏离。

了解了当前高考指向语言运用的文学类语篇命题特点之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备考指导中,除了引入语用“三角”思维逻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与答题思维的精确性指导。我们仍以一份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第20题的学生答案为例。

“处处”“早早”“微微”运用叠词。“处处”体现出入冬后地上大都干燥、结实的状况;“微微”体现出入冬后黑土开始略微发黄却没有完全变黄的样子;“早早”体现出祥子冬天拉车的勤奋、刻苦。

这也是一份0分答案。问题有二:一为审题不准,没有将“处处、微微、早早”和“处、微、早”进行一一对应分析;二为不是侧重形式作用,而是侧重内容作用,第三个词语甚至侧重到语境中人物形象刻画上了。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就看出指向语言运用的文学类语篇阅读与答题指导的必要性了。

“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的成绩,主要是看他(她)的学生在各种场合对语言问题的锐敏性,和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过程中语言能力提高的质量和速度”[11]。在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王宁的这番话是值得深思的。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境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JY15-L1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2]王 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7.

[3][4][6]鲁小冬、桑 野. 考查文学阅读能力还是语言应用能力——从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两道语用试题说起[J],中國考试,2022(11):33、35.

[5][8]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编. 高考试题分析(2024年版)·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23:151.

[7]邢福义. 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06.

[9][11]王 宁. 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3):170、171.

[10]田早慧、邵则遂. 语言学视域下的高考语文试卷考察及启示——以“小三角”理论为例[J],语文建设,2023(19):67.

[作者通联: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命题特点语言运用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探究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中考英语被动语态考点及命题特点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2011—2016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Ⅰ完形填空命题特点解析及备考建议
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探究
让 巧妇”不再难为“淘”米之炊
近几年苏州中考化学命题特点与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