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写作试题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2024-05-20 20:43薛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4期

薛城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对写作及写作教学有了新的表述。新中考的写作考查在形式上出现了多题型考查、多元化选择的趋势,在内容上多以交际语境写作、任务驱动写作为主,在要求上重理性表达已成新趋势。中考写作复习策略也应更新观念,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从知识逻辑走向生活逻辑。

关键词 中考写作  交际语境写作  任务驱动写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上强调“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1],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对于与写作相关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强调“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2];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调“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成为……有创意的表达者”[3];在学习方式上强调情景、任务等要素;在评价上强调“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注意“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4]。这些理念推动了新中考作文试题设置的变革。

一、中考写作试题的动态分析

1.由单试题考查走向多试题考查

中考作文试题的设置出现了由一题考查到多题考查的转变。中考作文评改有阅卷任务和时间的要求,致使阅卷教师在批阅打分时有“趋中”现象。如满分50分的作文,阅卷教师一般在30-40分之间选取分数,这样能提高阅卷速度,降低二次批改率。但是,这样的批改理念于优秀作文而言不公平。在中考这种大规模、高利害性的考试中,几乎占据语文半壁河山的作文考评的科学性、公正性就会大大降低。为改变这一现状,面向多元化的现实期待和利益诉求,中考作文试题的设置既要确保选拔的科学性,又要确保考查的公正性。分散集中考评,是一个科学的选择,即把一篇作文变成大小两篇作文,甚至设置一些读写结合试题,把作文的分值分散。如2023年的山西中考写作试题,就分成了三道题。

(1)廿四节气中流淌着中国人的诗意生活,传达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社区准备制作“节气文化”宣传片。如果请你为下面宣传“夏至”美食文化的图片配解说词,请将你的解说词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选取其中一幅图片;②介绍画面内容及内涵;③语言生动,表达有条理;④不少于80字。

(2)活动接近尾声,你将作为主持人进行总结性发言,分享本次活动给你带来的收获与思考,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写作提示:①发言主题为“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科技”;②结合三个小组的成果汇报内容;③不少于150字。

(3)今年春节期间,一部电影、一首宋词、一个词牌名,令不少国人荡气回肠,那就是《满江红》。意蕴悠远的词牌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珍珠。即使不谈词调, 不言平仄,仅其字面义也别具美感,引人遐思。“少年游”或许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游历;“相见欢”可能是一场意料之外的相逢;“定风波”的背后需要多大的努力、何等的智慧……你尝试过用词牌名作题目写作的体验吗?请从以下的词牌名中,任选一个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题目一:相见欢  题目二:定风波  题目三:少年游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把写作考查分散到了三个试题中进行测评,既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化解教师批阅时“趋中”带来的危害,还能使擅长不同文体写作的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这样就把中考作文测评的科学性、公正性落到了实处。

2.由单一要求走向多元选择

2023年的全国中考作文测评超过半数设置了两道或两道以上的作文题。即使是一道作文题,也都是文体不限,考生既可以写记叙类作文,又可以写议论类作文。

如2023年浙江台州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经网络投票,2022年“中国大书法年度汉字评比”结果出炉,“开”字当选。

[汉字溯源]

“开”字两旁为两扇门,中间一横代表门栓,下面为两只手,表示用雙手拉动门栓开门。

[词典释义]开:①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打开。②打通;开辟。③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放开。④开始。(选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请从[词典释义]中任选一个义项,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还可以……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道试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能够防止出现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现象。而这类开放的试题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供学生选择的角度较多,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由,这样既能发挥学生不同文体写作的长项,让擅长记叙类写作或精于议论类写作的学生都有充分展现的空间,又能“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情况”[5]。

3.由诠释性写作考查转向交际语境写作考查

诠释性写作就是围绕作文试题进行阐释,它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解释性写作。这样的试题以封闭或半封闭为特点,要求写作者对文题进行诠释或论证。这类作文往往脱离生活实际,重表达轻交流,以“‘立意高、选材精、结构巧、语言美为写作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艺和表达技巧,忽视写作的交际功能和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培养”[6]。如2023年山东烟台作文试题:

这一路,风光真好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

这道题目虽然有“文体不限”的要求,但考生极难写成议论类文章。这类试题,写作体裁测评单一,考生只能写记叙类的文章,对于擅长议论类文体的学生就不够公平;测评结果指向抒情类文体,内容边际太宽广,考场上极易生成一批辞藻华丽、言之无物的伪抒情作文,测评的科学性由此大打折扣。

为了贯彻新课标理念,新中考的考查多指向交际语境写作。这类作文试题与新课标的理念充分契合。试题以情境为载体,设置具体的写作任务。如2023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征稿启事,完成写作任务。

征稿启事

2023年的春天,梅香拂柔波,烟火满人间。又看到久违的笑顏,又听到兴奋的呐喊,又感受到青春的跃动……为记录这些美好,校文学社面向全体毕业班同学征稿啦!

征稿主题:运动场上的风采

征稿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征稿时间:2023年6月17日

校文学社

2023年6月17日

这类写作试题把写作放置于具体的日常生活中,要求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特定的读者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注重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同于封闭且脱离生活的诠释性写作,其不容易出现套作、宿构,能够较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写作素养。

4.由聚焦结果走向任务驱动

指向诠释性写作的作文考查,往往强调作文的技法,注重选题、立意、选材、谋篇等知识。下面是某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表。

这样的作文试题一般不对文体、对象作要求,写作自由随性,从上表可以看出,其考查聚焦学生的写作结果,更多地关注选材、立意、构思、遣词造句等写作技法的水平达成。在这种评价导向下,容易出现套作、宿构现象,容易出现滥情、泛情的假大空作文。在阅卷过程中,那种飘逸、浮夸、柔美的语言更容易受到阅卷者的青睐。这样的评价直接、间接引导考生为文造情,无法真实地考查学生的作文素养。

为了与新课标的理念充分衔接,2023年中考语文写作试题多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写作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交流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与思考。如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作文试题:

阅读材料,任选一个任务,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万物总是大声说话,闹哄哄的谁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后来,花学会了用香气说话,树把思想写在了叶脉上,鹰用高度与天空对话,河把想说的话变成了浪花,山选择沉默作为自己的语言……它们都找到了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世界如此和谐。

任务一:它(们)表达自己的正确方式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找到这种方式的?……选择合适的对象(可从材料中选,也可在材料外选),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童话或寓言。

任务二:你找到表达自己的正确方式了吗?你是如何寻找的?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可描述你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经历,也可记叙你寻找的过程……

任务三:材料引发了你对“表达自己的方式”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这道试题有写作的情境与话题,有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必须依据写作情境完成写作任务。这类作文试题,既有一定的开放度,又有严格的限制范围。考生必须依据情境和任务,确定隐含读者,选择适切的文体及写作策略,才能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这样的写作测试较好地避免了套作与宿构,能够科学地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素养。

5.由重抒情走向重思辨

曾经,中考满分作文是伪抒情的天下。中考作文的文题暗含一个要求,那就是文辞优美。这样的考评指向容易导致考场作文文风浮夸。那些语言柔美、无病呻吟的作文往往会得到较高的分数,宿构、套作往往是学生考场作文致胜的“法宝”。这样的考试几乎考不出学生真正的写作素养,对于中考这样大规模、高利害的考试而言,无法确保选拔的科学性。

写作的本质是交流,注重思辨与真实体验,才能呈现真实的写作能力。无论是传统的策论,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文章,无不把写作的思维指向了思辨。如前文提及的2023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这道试题设置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有固定的话题、明确的任务。这些问题与任务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完成这道题的写作任务,必须依赖学生的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决策、推理、逻辑、反思等高阶思维能力。

中考作文试题由重抒情走向重思辨,是对理想思辨、真实体验的追求,也是新课改对学生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凸显了语文教学对思维能力的重视与回归。这样的试题,指向对学生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考查,能够有效确保选拔的科学性,进一步发挥素质教育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中考写作试题新变化的应对策略

随着人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把握、践行,中考试题的设置,特别是中考作文试题的设置,必然与新课标的理念更加衔接和契合。中考在变,中考的复习策略也应随之改变。

1.更新理念,树立新的写作教学观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首先,学生要树立写作即交流的理念。在平时的写作任务中,学生要能基于情境与任务,有固定的言说对象和写作目的,通过分析对象、选择文体及言说方式来完成写作。

其次,学生要挣脱阐释性写作的藩篱,转到交际语境写作的新天地。阐释性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是两种不同的写作类型,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目的。阐释性写作容易导致宿构和套作,不易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相比之下,交际语境写作则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交流效果。它通常涉及到特定的语境和受众,需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背景和期望。这种写作形式的目标是传递信息、说服读者或建立关系,因此需要使用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语言和策略。

2.关注真实生活,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

交际语境写作强调写作的实用性,强调写作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读者意识、目的意识、文体意识是交际语境写作的三大要素。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需要结合文题所给予的写作任务,选择适宜的文体及话语方式,综合运用各种写作策略,完成语篇建构,展示自己真实的写作素养。

在复习训练中,教师要以社会生活作为写作背景,创设真实具体的话语情景,设置明确的写作任务,力求学生能以任务为驱动,以写作目标为方向,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教师要依据统编教材,逐一落实各项写作知识点的训练,特别是要落实实用类文体、思辨性文体的复习、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生活,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

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关注作文试题中的读者、写作语境和交际目的,即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考虑到读者的需求、背景和期望,选择适合的语体和语言,通过书面交流和读者互动,解决文题交给的任务,最终完成写作目的。

3.由知识逻辑走向生活逻辑

“写作教育应该以真实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写作能力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准确、流畅、自如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现代公民为根本目标”[7]。作文应该趋向于真实或者拟真语境下的写作,转向以参与、创造为主的交际语境写作。

基于阐释导向的写作教学,更多强调的是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等知识逻辑。这些知识是一些惰性知识,在迁移中只能完成低通路迁移的任务。交际语境写作是一种真实性写作,是生活的必备技能。这些技能往往要通过活性知识进行高通路迁移,这些知识更关注生活逻辑。在交际语境写作中,学生需要考虑“写给谁看”“写作目的”“用于何处”等交际功能要素,以践行“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的理念。这样的写作试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达,在作文的交际功能层面体现学生对生活的认知。

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把写作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和写作情境时,秉持“写作即交流”的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结论。“写作指导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有效地进行,也就是说,写作只有在写作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展开。构建过程与活动互见的写作模式,注重写作过程,强调写作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8],防止过度散文化、模式化带来的套作。

从诠释性写作到交际语境写作的转变,不仅是写作观念的一种变革,也是适应现代社会交际需求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中考写作试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试题的设置更趋科学性、公正性,也对学生的写作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新课标精神,紧跟课改先进区的试卷走向,转变写作教学理念,更新复习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走向深度教学:‘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L6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3][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3、28、26、50.

[6][7]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39、2.

[8]薛 城.构建过程与活动互见的写作模式——国外母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5): 35-37.

[作者通联: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

从内涵上说,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地追求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大,而更是要追求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行动和新品质。从系统观来看,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实质上就是要发展教育的核心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而这些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在过去很少被推进和变革,或者说传统的教育发展理念和方式只是泛泛触及。例如,当一些學校在日常中更多强调教师如何更加扎实地讲授时,那通过变革教师讲授方式来实现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开启”效应就常常被忽略。要改变这种教育发展情况,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教育的发展思路和行动。教育创新是取得教育今天之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战略目标的动力之源。

—— 余清臣《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28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