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多样态角色的修炼

2024-05-20 20:08刘小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导演教师角色专家

刘小芳

摘 要 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教学角度看,其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从学生角度看,其注重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体验性等。这呼唤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李华平教授执教的《六国论》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把握课中的导演角色,落实课前的编剧角色,修炼课外的专家角色。

关键词 导演  编剧  专家  教师角色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从教学角度看,其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从学生角度看,其注重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体验性等。新时代新教育新要求,教师角色也必然面临新的定位。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执教的《六国论》,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让我们懂得,教师多样态角色将成为常态。在这节课中,李华平教授为我们呈现了教师应具备的三种突出角色:把握课中的导演角色,落实课前的编剧角色,修炼课外的专家角色。

一、当好课堂导演

“导”在于教师指导、引导,“演”在于学生演绎、呈现。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往后退,把舞台、主动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李华平教授用三招巧妙实现其导演角色。

1.引导学生做观察者

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时,李华平教授提出两个问题:都做了什么?都懂得了什么?前者是预习方法,后者是预习收获,法与得之间形成直接关联。这便是巧妙引导学生做学习的观察者,认识自己与同学的学习状态与方法,在比较中总结方法、提升能力。学生也更加明确预习要求:圈点勾画生字词、查字词、查作者情况、跟同学讨论,以及上网查阅资料等,并学会从字词、作者、主题等多角度理解把握文本。这一招唤醒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观察、比较、思考中总结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做小老师

在检查预习效果环节,李华平教授请学生找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三个重要的文言词语或者句式,然后引导学生提问,让旁边两位学生回答。这些词语如果对方答对了,能激发提问者进行更细更深入的思考;如果对方答不上,他也能收获成就感。引导学生转换身份,做小老师,既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又复习巩固了难点知识,还让学生收获成就感。

按照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知道参与讨论和发言能够记住70%的知识;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的知识。讨论、教授他人或亲自实践是主动的、高效的学习方式。“教是最好的学”,李华平教授深谙此理。他从“教”的前台退到“导”的后台,激发学生“教”的动力,临时构建“次师生”关系,这使得学生角色处于动态变化中,能在“学习者”与“准教师”之间自由切换,最终使思维走向深处。

3.引导学生做剧中人物

李华平教授通过出示两段文字——“老苏《六国论》文成,踌躇满志,召子瞻、子由、小妹议辩,以补为文之失”“四人凝视秦灭六国形势图良久”,设置了关于《六国论》家庭讨论会的学科认知情境。

李华平教授先让学生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内容,追问:“什么叫‘踌躇满志?我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篇文章写好了之后特别高兴?”这便是引导学生还原与下沉,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将“我”带入文本体悟。“四人凝视秦灭六国形势图良久”,便是引导学生进入剧中四人的角色,同步凝视秦灭六国形势图,思考“秦首先灭的是哪一个国家”。当学生感觉自己是文化名人,自然会积极兴奋地进入思考,很快就理出秦灭六国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这是按照先近后远的距离进行的。而《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引发了全班的思考,之后李华平教授设置了子瞻、子由和小妹的发言。学生理解三人的发言,就是在情境之中理解彼此的发言。

就这样,李华平教授以导演的角色,巧妙地把舞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让“课堂”成为“学堂”。

二、做好课前编剧

李华平教授的整个教学过程精彩绝伦,仿佛一场文化剧。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導演,还是一个优秀的编剧——他设计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剧本。

剧情设计,便是学科情境设计。情境要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思维。李华平教授这节课昭示:教师要在全面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文本作恰当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主要是“用教材教”。

学习《六国论》前,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经验与能力,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从后来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便可看出预判的准确性)。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呢?李华平教授巧妙设计了苏洵召开“家庭改稿会”,“召子瞻、子由、小妹议辩,以补为文之失”。这三人发言的内容,便是李华平教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整合,首先出场的是苏轼与苏辙。

子瞻献疑曰:“汉人贾谊《过秦论》有言:‘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子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由此观之,诸侯并力西向,貌合神离,以致从散约败,不得已争割地而赂秦。六国破灭,何以      ?”

子由析之曰:“韩、魏、楚三国,与秦接地,赵稍远,而燕、齐犹远。以兵力较之皆弱于秦。迨合纵之约既散,而秦挟远交近攻之策,肆其蚕食,则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割地所以求罢兵,所谓白刃在前不顾流矢。”继而反问曰:“向使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苏轼的发言是引用贾谊《过秦论》中的观点,苏辙的发言则是李华平教授根据“秦统一六国形势图”自编的内容。“子瞻是谁呀?”“苏轼。”“子由是谁?”“苏辙。”这一问一答中,李华平教授就将知识巧妙地融于运用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苏轼的发言,体会一代大文豪说话的感觉。读苏辙的发言则一遍即好,二者详略相宜。两则发言中最后的填空,既要结合前后语境,又要结合课文内容,才能填写正确,也是在运用中把握文本。前者填“何以弊在赂秦”容易一些,后者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则胜负存亡之理可易量乎”其实是“易量哉”。学语文的根本在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并在运用中掌握知识、提升思维。

接着苏洵与苏小妹出场。

老苏捋须徘徊,左右观之,连连摇头:“非也! 非也!”小妹略一沉吟,侃侃而谈:“     ”老苏微笑默叹:“小妹深得我心,非但乃翁之小棉袄,实乃我国之心腹!”

对苏洵的摹写简洁深刻,动作“捋须徘徊”,叠词“连连”,反复“非也! 非也!”“微笑默叹”,其动作、语言、神态跃然纸上。“什么叫‘捋须徘徊?”李华平教授引导学生理解并学着苏洵连连摇头说“非也非也”,进入角色体味。

苏小妹侃侃而谈,谈了什么呢?李华平教授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下来,课中即学即用,注重迁移。五分钟后,李华平教授当堂展示学生作品,在肯定学生的智慧后,他也呈现了自己的作品,并引导理解,最终学生明白“裁剪素材”“为我所用”的文之要义。

李华平教授实在是优秀的编剧,他以实例展现了整编教学内容的思路方法:一是做相关内容的联合,苏轼的发言是将有关的《过秦论》进行剪裁关联,为课所用,可以说深得苏洵之道;二是吃透文本,根据文意自编自撰,这需要教师修炼解读功底与文字功底;三是情境创设自然,这需要深度理解文本内容,依文而设,深入浅出,符合文体及角色。三兄妹一疑一析一谈,既体现了对话性,又符合其身份性格。《六国论》是文言文,对话也以文言文呈现,这既丰富了课堂容量,又激发了学生深度思考。

三、成为课外专家

李华平教授何以能把握好课中的导演角色、落实好课前的编剧角色呢?这自然与其一直修炼的专家角色分不开。

李华平教授起步于幼儿园教学生涯,历经教小学、初中、高中,再到教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现在是博士生导师。他热爱教育,情定语文,常年行走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致力于“语文人”的培养和学校管理、文化建设及其研究工作,首倡的“正道语文”活动具有全国性影响,教学成果被《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收录。他从事语文教育事业30余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自身专业获得卓越发展,而且以身为范推动语文学科健康发展。其起点虽低,但建树之高、成果之丰,在中国当代教育界实为少见。

修炼课外专家角色,首先是修炼教育情怀与教育梦想。修炼专家角色的意识是教师在职业上应抵达的一种境界。既能“埋頭拉车”,又能“仰望星空”,在“已然”之态中追求“应然”之境,在“惯习”之行中探索“可能”之思。在新课标视域下,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推进,新时代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真实性情境、大观念(大概念)、大单元、群文阅读等概念涌现,如何在纷繁的现状中坚守语文教育之本,将理念在实践中落地,李华平教授这堂课无疑给出了范例。

首先,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观念大家都知道,但如何落实却一直是难题。李华平教授从预习检查到最后的方法总结,引导学生做小老师、引导学生模拟家庭会议角色、引导学生读写结合等,都是操作性与迁移性极强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渴求,引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与思考学习者。

其次,设置真实性学习情境。李华平教授借助苏洵及其子女的特点,设计了“家庭改稿会”的生活化情境,提供了一种思路,即让学科学习在生活化情境中产生,这既可以是现实的生活化,也可以是文本人物的生活化。

最后,整合多样性教学资源。“教师应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这一观念在多年前就被提出。可如何整合呢?李华平教授给出了答案:可以在内容上将其他文本与此文本相关、相反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关联整合,如将贾谊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移植到苏轼的发言中,将“秦统一六国形势图”的信息解读移植到苏洵的发言中,与文本形成对照,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也可以聚焦问题进行关联整合,如苏洵召开家庭会议讨论“以补为文之失”,便巧妙地将三人不同观点整合在一起形成碰撞。还有,在语言运用中巧妙进行知识教学与思维训练,李华平教授也在三兄妹的发言中实现了整合。

能坚持在课外修炼专家角色,久久为功,便会拥有恒久性的教育信念、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化的思维图式,能够在不确定性的教育情境中进行复杂交往,展现专家思维,进行本质洞察,迅捷而智慧地应对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形成实践性智慧与原创性理论。

综上,李华平教授融合导演角色、编剧角色、专家角色,多维度多层次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学习,走向文本深处,走向思维深处。当然,在这节课上,李华平教授呈现的角色还很多,比如评价者角色、学习伙伴角色等。这无疑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师多样态角色的范本,让我们明白要坚守教育之本,从课中到课外进行全面修炼提升,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序、更为自由、更多生成、更多收获。

[作者通联:四川省双流中学]

猜你喜欢
导演教师角色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翻转课堂”中教师“翻转”之反思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浅谈舞台行动在话剧排演中的重要性
分析导演在文艺晚会中的执行力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