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雯文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吕颖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幼儿教育是通过建构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幼儿的生存和发展。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发展问题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充分认识到环境对支持和扩展儿童早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非常重视环境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幼儿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国内外研究表明,幼儿教育的质量问题,本质上说是如何创设优质环境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
2021 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的“基本原则”中提出:坚持鼓励儿童参与。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儿童与环境”中提到:保障儿童参与和表达的权利。培养儿童参与意识和能力。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幼儿本位理念下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教师充分关注幼儿的发展规律与情感、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与方式、充分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意义,将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自我身份认同、建立归属感等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发展意义。
然而当前在幼儿园贯彻落实理念过程中,幼儿园在实施幼儿本位的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着一些实践性问题与困惑,如环境信息严重超载“缺少留白”、环境创生过程固化“缺少体验”、环境幼儿参与不够“缺少自主”、环境单元相互独立“缺少联通”、环境经验挑战不足“缺少判断”、环境影响跟进不力“缺少评价”等情况。基于此现状,幼儿本位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应坚持幼儿发展优先的原则,以顺应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为出发点,以建构、促进幼儿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为重点,以环境创设的行进思路与资源组合呈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核心理念、基本脉络与活动要素,以此展现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方式的理解与回应。
幼儿园教育是面向幼儿的生活进行教育的,只有根植于幼儿生活的教育才是生动、鲜活、有效的,幼儿学习的经验性和生活性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整体的教育资源。幼儿本位的班级环境,要从幼儿生活的真实环境和真切情景中开展教育,这才是一种具有亲近感的环境。因此,创设幼儿本位的环境要倡导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循着幼儿的生活脉络展开。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幼儿学习的意趣,在幼儿主观能动趋向与教育价值之间寻找契合点,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的核心经验自然隐含在班级环境的建构中,用贴近幼儿生活的视角营造亲切悦纳的活动空间,呈现丰富多彩的活动资源,提供自由选择的活动机会,让班级环境富有生活的感觉和持续的吸引力。在这样富有亲近感的环境中,幼儿能产生积极的愉悦感,感受到环境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这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为他们而准备的;“这里”是他们享有自由游戏与自主做事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每天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法,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并有机会表达表现自己。教师要自觉完善幼儿观,在努力亲近、鼓励和张扬幼儿文化的实际行动中坚定幼儿立场,让班级环境散发浓浓的“儿童味”。
幼儿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须落实、保障幼儿作为幼儿园班级环境的主体的地位,以幼儿自发性和主体性为核心,创设具有支持性、有效性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因而强化幼儿的参与感很重要。参与感是衡量班级环境对幼儿学习与发展适切度的基本指标。
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首先应该是激发、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能动性,教师或成人尊重幼儿的选择,不能对幼儿有过多的禁止、干预和控制;第二,环境创设的过程体验强调的不仅是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时间维度,也包括幼儿在整个参与、探究环境过程中自己感受到的独特体验意义、有益经验的提升;第三,整个过程注重幼儿参与形式多样化、室内外区域之间的联动、多元材料的互通、各个区域间的串联与拓展,为幼儿自主参与、主动发现探究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同时,关注幼儿在参与创设中所迸发出的奇思妙想、创造性玩法、独特的表达,从而从“好奇与发现”走向“探索与创造”。实践证明:有准备的、有吸引力的环境,更有利于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有共鸣的、能掌控的环境,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接纳感;有变化的、可以支配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获得满足感。幼儿对班级环境创设的参与感主要表现为幼儿有选择活动的权利,对材料的喜欢、对角色的归属、对活动的投入以及有机会参与环境的创设等。
胜任感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机会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胜任感使幼儿充满自信,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幼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发阶段,这一时期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能够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学习特点,将游戏精神全面渗透到班级环境创设中。有意思、有意义的环境会唤醒幼儿的内在需求,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关照下,幼儿的学习拥有自己的节奏,过程生动有趣、丰富有效,班级环境释放出教育的张力。同时,幼儿在发展胜任感的过程中会存在安全、社交、尊重等不同需求,教师需要观察、分析幼儿的内在需求,通过环境为他们搭建符合需求、促进经验生长的支架。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幼儿才会形成持久的胜任感,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让他们产生“我能行”的主观判断。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富有变化与不断生成的过程,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教师应该强化幼儿意识,帮助幼儿树立“这是我的环境”“我的环境我做主”的意识与认知,让幼儿成为班级环境的规划者、设计者和改造者,深化以儿童本位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内涵理念与行动路径,让幼儿在环境多维互动中进行自我唤醒、自我引导式的学习和发展,提升幼儿“我是环境小主人”的积极情感,乐意为环境做贡献。获得感是衡量班级环境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幼儿的获得感主要来源于自己在有挑战的环境中通过努力独立完成任务,在与小伙伴的合作中自己的行动获得同伴的欣赏,自己的作品得到大家的喜爱和教师的称赞等。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天性,根据幼儿身心成长的节律和基本权利,满足幼儿的多元需求,使用幼儿的符号、语言、表征方式等等,呈现幼儿的发现、主张、观点,承载幼儿的情绪情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提供适度的挑战能让幼儿享受更多发现学习的乐趣,获得更多创造学习的高峰体验。
幼儿的成长是其自身的“内在自然”的展开,而且是朝向“自然的目标”的“内在的发展”。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基点应该立足幼儿期的本质特征,基于幼儿的生活、发展、变化,注重幼儿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与引导、沟通与交流、探究与合作、欣赏与鼓励、理解与支持等,营造班级环境亲近感、参与感、胜任感、获得感,让幼儿在与班级环境的多维互动中,唤醒自我潜能、引发内在生成,不断建构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