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雨集 江苏省南通市唐闸公园幼儿园
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创设富有教育价值的环境是教师能够为幼儿成长提供的有力支持。有效的环境创设应该立足于儿童本位,要与班本特色、课程要求、园所文化相结合,真正打造适合幼儿互动和发展的活动场地。同时,教师在班级环境打造中应当与幼儿共同参与,从多方面促使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教育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班级空间布局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在其中的互动效果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环境规划前应当结合班级的空间布局先行思考,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活动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在环境创设中结合当下主题“春天”,空间布置以绿蓝色调为主,原木色加以辅助,营造温暖、充满生机的氛围。通过松果等松散型材料的利用,让幼儿更加贴近自然,激发幼儿主动探究春天的积极性,营造“自由、自主、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
1.合理规划空间。
以一楼班级教室为例,坐北朝南,光线充足,由活动室、盥洗室、走廊、阳台组成。遵循开放性、联动性、动静结合等原则,将语言区、美工区设置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生活区靠近水源,便于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与探索。由于音乐区和建构区在游戏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开放性,便设置在走廊处,在给予幼儿与同伴活动空间的同时,不影响其他区域幼儿的活动。
2.科学设置区域。
在创设中应当考虑幼儿游戏中的活动规律,为其与同伴的交往及游戏体验提供适宜的场地。合理利用墙面、地面、柜面的三维空间特征,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环境。不同区域之间可用灵活性柜子、幼儿作品的垂挂物进行隔断。摆放清晰童趣的提示标牌,张贴对幼儿进行“一对一”倾听的游戏故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对区域的认识。
3.适度留白生长。
班级环境在打造过程中应当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根据班本特色和生发课程进行推进。在环境创设中应当有留白区域,投放丰富的操作材料、倾听记录材料,游戏的玩法、形式、规则可以由幼儿自行讨论后制订,给予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真正打造适合幼儿发展和游戏的环境。
材料投放在幼儿的活动中具备支持性,对他们的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的提供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随着幼儿年龄阶段的变化,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各不相同。在材料投放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状况、层次和速度,如小班幼儿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具体思维为主,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投放的材料要注意生动、形象、直观,符合幼儿主动活动的兴趣和需要。小班幼儿还喜欢独自游戏,投放材料的数量要充足,种类要多元丰富。因此,教师将生活区与娃娃家相结合,以每个幼儿的全家福作为游戏区域的背景,打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微型小家里提供了窗帘、洗衣机、橱柜等直观游戏材料,促使小班幼儿将其与日常经验相连接,产生给宝宝穿外套、叠裤子等行为,在生活性、游戏性的氛围中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
2.满足幼儿发展差异。
幼儿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同幼儿的能力也大有不同。为了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尊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材料投放中不仅要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应该考虑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差异。如在美工区的材料中投放了材料盒、半成品盒和工具盒,其中包括低结构、松散型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稍弱的幼儿可根据示意图引导进行探索操作。同时还提供了平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幼儿更为形象地了解操作步骤,促使幼儿艺术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投放的材料应具备层次性,幼儿在完成基础任务后,可根据自身能力挑战难度更高的任务,让幼儿在享受游戏成功感的同时,感受挑战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操作经验。
3.遵循幼儿操作特点。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也能帮助其机体健康成长和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投放中一定要注重材料的可操作性。操作性强的材料首先要具有安全性,避免尖锐锋利划伤幼儿;其次班级投放的游戏材料不能有过多的现成材料,容易限制幼儿的思维,可以与幼儿多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如:奶粉罐、矿泉水瓶、纸箱等),低结构的材料更易于幼儿操作;再次游戏材料要根据主题的开展和幼儿的兴趣进行持续更新,单一的游戏材料不仅会让幼儿失去操作的兴趣,也不利于其认知经验的提高。如在“春天”主题中,教师在音乐区提供和春天有关的音乐作品、语言区增添和春天有关的绘本,引导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春天、感受春天。
教师在创设中应坚持儿童本位,鼓励幼儿共同参与,发挥幼儿在环境打造中的作用。班级呈现的环境应随处可见幼儿参与的痕迹,幼儿作品是其对周围环境认知的有效手段和表征方式。教师可将幼儿的作品以主题墙、作品展、垂挂等方式进行呈现,增强幼儿的归属感,真正打造属于幼儿活动的班级环境。
1.给予幼儿情感支持。
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尊重幼儿、接纳幼儿、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和做事,产生“我有能力做决定”的感受。师幼间在情感上一旦建立双向联结,就能相互鼓励、支持和影响。比如:男孩把红彤彤一团超轻黏土粘在“西瓜班”的班牌上,教师走近他轻声问询,表现出对其作品的重视和兴趣,在教师真诚的耐心的等待中,小男孩讲出了“红彤彤的一团超轻黏土”寓意着西瓜作品,向教师讲述着美化“西瓜班班牌”的计划。正是这种形式的“阅读彼此”让幼儿从教师那里获得自我价值感,也让教师在环境创设中收获惊喜。
2.追随幼儿经验兴趣。
创设前教师应结合班级当下主题与幼儿展开思考与讨论,梳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点,挖掘可持续开展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在活动中持续探索、深度思考、获得经验的需要。如在班级美工区的游戏中,结合“春天”主题,教师根据课程开展的脉络和幼儿们的兴趣点,以“春天的公园”为方向开展活动,幼儿们将会在“春天的公园”创设中,用绘画、手工等不同艺术形式进行呈现,在提高幼儿美术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自然的探索和学习的经验。
3.坚持活动问题导向。
创设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在团讨、分组活动、个别指导等过程中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并基于问题导向引导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班级午餐时总会有幼儿出现倒饭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和幼儿展开了讨论。有的幼儿反应蔬菜不好吃;有的说盛太多了、吃不下;还有的说因为吃饭的时候在和其他小朋友讲话,最后时间来不及了。针对幼儿汇总的情况,班级更新了问题墙,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班级公约。通过奖励、自我评价等方式,提高自我管理及和同伴合作的能力,逐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班级的环境创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与幼儿思考碰撞的体现。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每一位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教师在环境打造中,应该多倾听孩子们内心的想法,给予他们创造的空间,放手让他们尝试,真正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推动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