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真 王晓莉 戴佳洪 彭芳
摘 要: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保证。在探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选择了组织架构、制度保障、教育培训和检查监督等四个关键要素,阐述了构建和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和维护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有益借鑒。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组织架构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引导学生学会动手操作,积极参加实验实践,培育起良好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树立起较强创新意识的关键阵地。作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1]。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实验项目持续增加,实验室开放度日益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2]。实验室事故的发生不仅对校园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探索如何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构建新形势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为教学科研工作助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3]。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内涵
管理体系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作为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元素,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该根据实验室的主要特征、任务要求、安全管理原则及安全运行规律,针对各类教学科研实验活动中涉及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综合设计和构建,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4],该体系应涵盖组织架构、制度保障、教育培训、检查监督等主要建设内容。在该体系中,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是核心,教育培训和检查监督是关键。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常见问题的分析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制度保障、宣传教育和检查监督等多个方面,根据对一系列报道及相关事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在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较为常见。
(一)组织架构不健全
部分高校仍未成立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机构,也未设立专门负责管理与监督实验室安全的相关部门;有的高校虽已开设实验室管理部门,但普遍流于形式;有的未能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再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网络,未明确各节点职责,造成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导致全校实验室缺乏全面而有效的管理。
(二)制度保障不完善
目前不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更新还跟不上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难以有效应对新的安全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在实验项目不断更新、仪器设备更新迭代的新形势下,存在制度盲区;二是部分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三是部分制度没有体现“以师生为本”的理念,针对性不强,执行不到位。
(三)宣传教育不深入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部分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实验室的稳定与安全较难得到保障;部分学校在开展安全宣传和培训时,内容不够全面,形式单一化,考核不严格,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际效果不佳;在多数情况下,实验室安全教育主要由实验室管理员负责,而大多数管理员不具备充足的安全知识,相关经验也较欠缺,无法完全满足专业安全教育工作的要求[5]。
(四)检查监督不到位
部分高校缺乏专门的检查督导队伍,队伍整体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由于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多,存在流于形式和检查次数不足的问题;对检查出来的隐患缺少追踪、及落实整改的机制和措施;各类检查台账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近些年,我国不少高校已结合实验室现况加大了安全管理力度,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制度保障、教育培训和检查监督等主要建设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为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实验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组织机构是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落实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构建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在管理的每个层级、每个环节都严格落实安全责任,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形成群策群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学校层面,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校党政主要领导共同担任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负责统一组织和领导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专业技术指导组和安全检查督导组,分别负责安全技术的研究推广、安全工作的检查与监督;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心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扎口管理,具体负责实验室技术安全的监督、指导及管理工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分管工作范围内协助配合对实验室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保障和管理。
在学院层面,学院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执行单位,应依据高校实验室安全管委会的专业指导,创建学院实验室安全管委会,并明确实验室管理的首要责任人。各二级学院的党政事务负责人应为本学院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并出任学院实验室安委会的主任。
在实验室层面,各实验室明确实验室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安全准入、安全隐患整改、实验室安全防护等常规工作,使实验室的稳定运行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管理制度不容忽视。契合实际且完备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实验室规范、有序落实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指导,可以保证实验室安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应该覆盖三个关键因素:谁来管、管什么和怎么管。
(1)谁来管。学校层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心、保卫处、基建与后勤管理处等部门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其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心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扎口单位,各部门统一接受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二级学院层面,各二级院校主管党政事务的人员负责统筹安排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并承担主要领导责任。实验室层面,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由各实验室专门的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开展。
(2)管什么。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技术安全、安全培训与准入、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安全应急预案等内容,其中,技术安全涵盖多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特种设备、消防、生物等安全。学校应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各类规章制度,既要有宏观层面的管理制度,又要有微观层面的操作规程。
(3)怎么管。总体原则上,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多措并举贯彻安全责任制,同时将责任追究制有序落到实处[6]。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室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实验室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合学校实际的分级分类标准。
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新的安全问题,结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学校应定期梳理现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起草或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淘汰一些“过时”的制度,并形成更新机制,从而在体制上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三)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是确保实验室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专业培训有助于促进相关人员自觉维护实验室的安全,切实提高各方人员的安全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处理事故能力。因此,为保障实验室顺利运行,学校应加大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力度,线上线下多途径推进此项重要工作。
(1)强化实验室安全考核与准入管理,所有人在使用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践前,都须先参与安全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引入了“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应该进一步加大这类考核的覆盖面,将考核结果与门禁系统强关联,将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与选课系统强关联,严格落实准入制度。
(2)进一步丰富安全教育形式,强化师生及其他教职工的安全理念。一是在人才培育方案中引进实验室安全教育,开设有学分的实验室安全课程;二是编制和发放实验室安全知识手册,供实验人员学习;三是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公众号、官网等线上渠道开展在线学习、培训与互动;四是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和安全教育月活动,大力宣传安全小知识,引导相关人员学會保障实验室的安全[7]。
(3)加强安全技术队伍建设。为更好地适应专业安全教育的要求,学校要选派一批熟知实验室运作规则,精通安全管理知识与技能,实战经验丰富的安全教育人员,打造高度专业化的安管教育队伍,稳步有序地推动高校实验室落实安全运维工作。
(4)加强安全教育实践性。一是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利用课堂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演练,使学生充分认知使用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处理突发事故的可行性措施;二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针对实验室安全开展体验式教学,对事故的应急处理可以进行模拟演练,若条件允许,可开设科普体验馆,创设逼真情境和体验类活动,向学生输出实验室安全保障技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实操体验;三是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实验人员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让教师、学生深刻认知安全操作实验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强安全检查监督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检查是非常关键的安全保障举措,对及时发现并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个高校可以从建立安全检查体系、增加检查队伍力量、做好检查整改处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检查监督工作,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1)高校应建立层次分明的安全检查体系。一方面,实验室安全检查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校级、院级和实验室检查,需统筹好校、院、系之间的层级分工,尽量做到检查内容适当错位、检查重点适度区分、检查时间合理穿插,从而强化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可靠性。例如,对实验室展开安全检查时,学校可以采用专项检查、常规自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多种形式,对实验室安全进行点面结合的监督管理,提升安全检查的覆盖面和针对性[8]。其中,常规自查和定期检查注重检查覆盖面,更多地关注“面”上安全工作;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注重检查深度,更多关注“点”上安全保障。
(2)加强检查监督队伍的力量。一是学校要成立检查督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实验室安全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外聘实验室安全专家、学院实验室安全主要负责人等多方面人员组成,负责全校性的实验室安全检查、隐患整改情况通报、安全报告等。二是由于高校实验室具有体量大、门类多、安全隐患分布广泛等特点,所以需要进一步扩充安全检查参与人员的范围。如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或公司参与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充实学校实验室安全的检查队伍,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安全检查的深度,提升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也有助于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9]。此外,学生作为在实验室活动时间最长的一个群体,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和诉求,也可以作为一股重要的补充力量参与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情况,安排专业性不是太强的检查任务,如常规安全检查、卫生检查等。
(3)做好检查整改闭环管理。闭环管理是一个由“决策—控制—反馈—再决策”构成的传导链条,面对变化的客观实际,能够进行正确有力的信息反馈并做出相应变革,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在循环积累中不断优化。高校应建立“安全检查—发现问题—挂牌督办—隐患整改—评估验收—总结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做到发现问题紧抓不放,整改不到位绝不收手。对于无法立即整改的安全隐患,下发整改通知书,并限期整改到位。对于问题比较严重且没有按期整改到位的实验室,挂“红牌”,做关停处理,直至整改完成。对于完成整改的实验室,进行评估验收,并做好总结反馈,确保检查整改形成闭环。对于院系难以处理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应通过由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和学院联动的安全隐患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
结语
安全工作无小事,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进入快车道,这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教育培训、检查监督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营造高度安全、可靠、稳定的实验室环境,为高校有序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佳霖,李疆,娄杰,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探究[J].实验室科学,2022,25(04):191195.
[2]王大剛,贾均平,曾玉详,等.新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9,26(3):190193,197.
[3]谭小平,师琳.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21(12):190192.
[4]王强,张才.新兴应用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探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20,36(01):4852.
[5]彭华松,许歆瑶,刘闯,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0):295299,304.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Z].教技函[2019]36号.
[7]张安胜,彭华松.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0):307312.
[8]曾洁,张云怀,吴正松,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3,9(15):149152.
[9]孙也,刘宏菊,王海宁.第三方检查机制助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7):18.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2023SJYB1472)
作者简介:谈一真(1983— ),男,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
*通讯作者:彭芳(1981— ),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