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琛
摘要:养老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调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过于注重供给侧的研究,对养老公共服务的利用情况研究不充分。在此,基于有效供给理论,采用2017—2021年的宏观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将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和利用相结合,探索我国各个省份的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研究发现:一是我国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給能力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各个省份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三是各个省份的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投入的序参量均大于有效供给利用,且两个系统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关键词: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耦合协调度
引言
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高度重视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然而,关于各省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的深入分析较少,限制了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基于有效供给理论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中国各省份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分析服务供需匹配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旨在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促进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指出: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要更加科学有效,各项涉老制度会更加成熟完善。养老服务的持续稳步发展离不开政府完备的政策引导和大力财政投入。然而,近些年来,我国老年人对于养老公共服务的利用率和知晓率都存在普遍偏低的状况。养老公共服务的利用情况发展缓慢与快速进步的服务投入造成了供给和有效需求的不平衡。那么,我国养老公共服务的利用情况是怎么样的?和养老公共服务的投入是否协调发展?我国各个省市的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是怎样的?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现有的研究还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国各省市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并基于有效供给理论构建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的评价指标,以期为养老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二、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我国近些年来的养老公共服务得到了十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不仅存在养老服务需求程度高,同时存在对已有服务利用率低下的问题[1]。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2024年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会更快,这对于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产生了新的要求。根据有效供给理论,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指既要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同时也要构成有效需求。如果服务供给情况并不能导致老年人的有效需求,那么这样就属于无效供给,或者有效供给不足[2]。为此,本研究将对构成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两个方面(投入和利用)分别进行讨论。
(一)养老公共服务的投入
学术界对于养老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相关研究展开了较为细致且深入的讨论。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政府应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养老公共设施的投入,以合理的收费和专业化的服务来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3]。而事实上,养老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如养老设施和机构投入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以及志愿者数量不足等等)往往是制约老年人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之一[4]。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人均的养老服务投入在2013年为40元左右,远远低于美国2008年人均养老服务投入54美元[5]。可见我国养老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力度不够,虽然出台了多项政策,但含金量有待商榷,亟需在“供给侧”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二)养老公共服务的利用
以往关于养老公共服务利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具体的养老公共服务(如上门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陪同看病,法律援助等)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很多老年人都没有使用过这类养老服务,造成服务项目供给过剩情况严重[6]。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也显示,老年人对于养老公共服务的利用率和知晓率总体偏低,但是女性在服务的知晓和利用情况要高于男性。以上研究成果的共性基本上都是采用微观的调查数据对具体养老服务项目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从中国整体的视角,亦或从个别省份出发,缺少各个省份的横向比较。
基于对上述文献的梳理,本研究首先以有效供给理论为研究视角,旨在探讨各个省份的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弥补多数研究过分关注供给侧的投入因素,轻视利用因素。其次,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这里将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划分为两个系统,即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投入与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利用。由于两个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可运用耦合理论构建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最后,引入耦合评价模型,将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投入和产出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作为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的评价结果,以此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推进养老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
(一)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1.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功效函数的建立
假设变量pi(i=1,2,3,...,n)是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投入与利用系统耦合的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pij表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值,是变量Xij(也是pij的值)对系统的贡献情况,且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即pij属于0,1)。Max(Xij)和min(Xij)分别表示系统临界点序参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选取2017—2021年我国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市民政统计资料等,部分数据缺失经推算获得。
3.熵权法权重的确定
构建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和利用的综合评价水平以及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都需要对两个系统的各项指标赋予权重。本研究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养老公共服务中的有效供给投入与利用体系中各个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包括:生活照料(0.076)医疗与社会保障(0.132);精神慰藉(0.513);法律咨询(0.278);床位、补贴及服务利用(0.058);法律维权(0.188);社会活动参与(0.752)。二级指标包括:社区服务站(0.091);社区年末从业人员(0.013);社区志愿组织数(0.500);便民利民网点(0.230);床位数(0.166);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0.756);老年临终关怀医院(0.246);老年活动中心(0.085);老年学校(0.085);其他老年社团组织(0.830);维权协调组织数(0.921);老年人协会(0.080);志愿者服务时间(0.380);享受高龄补贴的人数(0.417);床位利用率(0.032);老年临终医院床位利用率(0.170);老龄系统接待来信来访次数(0.072);老案件数(0.928);老年活动室老年人参与次数(0.076);年协会参加人数(0.176);老年社团参加人数(0.065 );老年学校在校人数(0.012);社区服务站活动老年人参与人数(0.339);社区服务中心活动老年人参与人数(0.332)。
(二)各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1.比较2017和2021年各省市养老公共服务的投入与利用耦合协调度,可以发现2021年全国31个省份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与利用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32,较2017年的平均值0.26略有提升,各省市养老公共服务的投入与利用耦合协调度整体平均水平处于轻微失调阶段。
2.鉴于各地区养老公共服务的发展速度不同,各区域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与利用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将全国31个省市2017—2021年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与利用的5年平均耦合协调度整体的演变分为五类:第一类耦合协调度在0.501~0.600的勉强协调,以北京(0.540)和上海(0.521)最为显著。说明北京和上海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与利用系统处于正向的耦合发展初始阶段,养老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利用两个系统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协同发展,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微高;第二类耦合协调度在0.401~0.500的濒临失协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包括天津(0.472)、江苏(0.475)、浙江(0.479)、山东(0.435)、广东(0.484)这五个省份,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第三类是在0.301~0.400的轻微失协阶段,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略低。这个阶段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分布部分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以及大部分中部地区,包括河北(0.356)、山西(0.349)、内蒙古(0.303)、辽宁(0.328)、吉林(0.338)、黑龙江(0.317)、安徽(0.314)、福建(0.335)、江西(0.307)、河南(0.366)、湖北(0.337)、湖南(0.343),是包含省份最多的一個阶段。这些区域的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和利用的发展情况都相对缓慢,两个体系并没有形成正向的耦合发展模式;第四类是在0.201~0.300的中度失协阶段,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较低。这个阶段包括的省份有广西(0.29)、海南(0.26)、重庆(0.239)、四川(0.260)、贵州(0.274)、云南(0.240)。第五类是在0.100~0.201的重度失协阶段,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低,包括西藏(0.163)、陕西(0.159)、甘肃(0.157)、青海(0.168)、宁夏(0.156)、新疆(0.155)。一些欠发达省份处于中度或重度失协阶段不仅与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匮乏有关,还与服务的低知晓度有很大的关联。
从2017到2021年这5年的平均耦合协调度来看,我国31个省市大部分处在失调阶段,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弱。由于不存在0.601~1.00或0.00~0.101阶段的耦合协调度,所以本研究不对此区间做分析。
2017年,全国31个省市中的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投入序参量皆大于有效供给利用的投入序参量,属于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利用发展滞后型。有效供给投入系统序参量平均值为0.263,有效供给利用系统综合序参量平均值为0.167,说明养老公共服务有效利用发展情况还跟不上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导致投入过剩。2021年全国31个省市同样呈现出有效供给投入序参量高于有效利用序参量,属于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利用滞后型。但是从两个系统的均值来看,其中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投入序参量均值为0.592,有效供给利用序参量均值为0.427,与2017年相比,两个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均值都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说明两者都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但是发展差距却进一步拉大了,差值由0.096增加到0.165,两者没有逐渐趋于同步发展。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讨论,提出以下提升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的几方面建议:
(一)从宏观层面上,首先,我国各省市总体上处于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利用发展滞后于有效供给投入发展的状态,这就要求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利用两者协调发展,使得无效供给转化为有效供给。其次,完善政府的补贴制度,适当地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适当地放宽补助的标准,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养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利用的稳步发展。
(二)从微观层面上,从期望反哺到独立,转变养老的观念。老年人主观养老意愿的改变是可以提升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利用的发展。当然养老观念的转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这与老年人的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也息息相关。
结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各省份2017—2021年养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揭示了服务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及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强调了加强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性。在未来,政策制定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服务供需的有效匹配。此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增进老年人的福祉。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银色浪潮下江苏智慧养老服务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20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杜鹏,王永梅.中国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7,41(03):26-37.
[2]胡培兆.论有效供给[J].经济学家,1999(03):3-9.
[3]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02):20-26.
[4]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03):83-92+112.
[5]甄小燕,刘立峰.我国养老政策体系的问题与重构[J].宏观经济研究,2016(05):23-27+72.
[6]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05):83-88.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