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俊刚 曾欣 刘咸超
目前,中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将在能源结构上持续优化转型,清洁能源产业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人才需求较为旺盛。学院与合作企业深度联合,共同成立清洁能源制造装配钳工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针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制造、调装、操作、运维四大关键环节,传承装配钳工加工工艺与实操技能,协同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开发实习实训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升教师团队技艺技能传承创新能力,培养德技双修、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质量发展,传承装配钳工传统技艺,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及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概述
(一)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综述
目前,中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将在能源结构上持续优化转型,清洁能源产业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规模达到了9.3萬亿千瓦时,占总装机比重达到了42.4%。四川省长期致力于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为高端装备研发应用提供了场景条件,持续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据统计,四川省提供了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16%的风电装备、7.8%的晶硅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装备,四川能源装备产品和服务已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电机缸体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发电机组整装产线信息化建设、自动化急需升级改造。(2)区域内配套能力弱,需要加大区域配套能力,降低物流成本。(3)清洁能源研发设计、集成服务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领域较弱,需要推动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者向整体方案解决者转变,塑造清洁能源装备全产业链整体优势,培育企业提供“研发+制造+运营”的集成解决方案。(4)装备系统设计、集成、测试和总装能力较弱,要推动企业由订单式生产向工程总承包转变,加快向“系统集成供应商”和“成套设备服务供应商”转型等问题。
(三)产业发展急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022年上半年数据统计显示,见图1。受减碳政策、环保理念等多重因素影响,新能源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高达64.4%,高出全行业54.4个百分点,在学历要求上,新能源企业中高职类人才招聘岗位数约占42.2%,新能源行业内人才需求较为旺盛。
到2030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部装机比重的50%左右,清洁能源发电的运营人员缺口巨大,据清华大学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到2050年,清洁能源发电行业就业岗位不低于3630万个。新能源行业已成为公认的“风口行业”,现有从业者对行业有较高的认同感,见图2。
二、清洁能源制造装配钳工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
学院与华中数控、普什集团和力源电机等深度合作企业联合,共同成立清洁能源制造装配钳工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针对装备制造行业制造、调装、操作、运维四大关键环节,传承装配钳工加工工艺与实操技能,协同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开发实习实训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升教师团队技艺技能传承创新能力,培养德技双修、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一批长期合作、常态研修、善于协同研究的技术技能研修团队,为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提供技能支撑和技术保障。
(一)建设思路
创新平台围绕川渝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致力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依托已有的3个省市级和6个院级科技创新平台与团队,延请国家数控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普什集团“四川工匠”、工信部“小巨人”企业总工程师等大行家领衔,以提升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能力为工作重点,以装配钳工实操技能传承为平台,以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技能的创新与应用;学生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及教师协同研修创新、“双师”素质提升等建设为核心,通过师徒传承和合作研发,为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见图3。
(二)建设内容
1.立志匠心善工,传承钳工实操技艺技能
创新平台围绕装配钳工加工工艺与实操技能传承创新,聘请普什集团“四川工匠”彭成民和力源电机总工程师向仕友等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平台领军人,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实操、交流等活动,吸引师生积极参与装配钳工技艺技能传承与创新,结合国家数控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陈吉红教授指导,推动传统机械加工技能与现代数控高精加工有机融合,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代际传承。获钳工大赛省/市奖2项。
2.服务区域产业,致力技术技能创新应用
依托创新平台产教融合资源,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服务。(1)对标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智能化、数字化需要,校企共组研发团队,围绕清洁能源装备设计、制造、控制、生产等环节存在的技术难题和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特别是围绕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及加工工艺技术、传统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数字化智慧工厂关键技术研究等进行协同攻关与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的技术改进和产线升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2)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促进校企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新产品及工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及资源,实现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3.强化动手技能,开发实习实训教学资源
发挥创新平台产业技术优势,提升专业实习实训水平。(1)按照“基础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综合项目实训-顶岗实习”的能力递进,基于“四融合”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岗课融合,基于主要就业岗位生产任务开发课程教学项目和标准,增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赛课融合,引入“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等世赛/国赛项目和标准,开发核心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及教学资源,实现竞赛项目与教学项目、竞赛集训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课证融合,将X认证项目及标准引入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专业群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实现X认证培训与教学的融合;课创融合,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和作为课外拓展项目,选择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知名大赛项目作为课程实训项目和课外拓展项目,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智能制造特色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库1个,编写新形态教材4本,教师团队获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1项。(2)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子项目--智能制造虚拟工厂建设,开发专业课程虚拟项目等数字化实训资源,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技能培养质量,学生获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奖30余项。
4.工程创新驱动,开展技术创新创业教育
依托创新平台,围绕智能制造技艺技能创新、应用、传承,将企业制造产线改造、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的成果和案例转化为学生双创活动的资源库,带领学生开展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为主的双创项目,并孵化双创大赛成果,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战,提升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制定创新创业成果学分转化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将创新研究项目案例等融入教学项目,开发硬核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孵化优质项目,引导学生创立小微企业。学生获省级创新创业类大赛奖8项。
5.服务教师成长,开展团队研修协同创新
依托创新平台,组织中、高职衔接机电相关专业的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不定期以驻依托單位研修、短期培训、网络授课、合作探研等形式广泛开展专业教师研修和机电技术技能传授活动,生成一批优质研修资源,示范引领校本研修模式,打造一批常态研修、长期合作的中高职研修团队,以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提高教师实践教学、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教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每年开展2次中高职教师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培训研讨会,校级以上合作研发课题2项,申报省级以上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项目1项。
(三)管理运行
(1)在学院统筹指挥下,坚持党对平台建设的全面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基于“三教改革”、双师实践、科技创新等能力培养为基础,制定平台建设规划和教师发展规划,建立平台教师成长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培训交流机制等。(2)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和校际协作共同体工作机制,校企协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总体设计模块化教学,指导教学资源建设等。(3)结合建设情况,动态调整平台建设计划,及时总结平台建设的举措,凝练形成建设经验,推动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建设成果,辐射带动区域10所职业院校参与装配钳工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助力相关职业院校提升师生技艺传承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建设成效
(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促进“双师型”教师建设
依托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常态研修、长期合作、善于协同研究的研修团队,优化创新创业团队,开发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建成一支素质优良、德技艺双修、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建设与开发专业实习实训教学资源,有力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依托创新平台建设,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基于数字化技术,开发一批不同类型实习实训资源和教材,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成果,提高团队教学改革能力。
(三)推动钳工技艺传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依托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机电专业高质量发展,完成省级“双高”专业建设,传承装配钳工传统技艺,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为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宜宾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结语
创新平台围绕分布式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制造、调装、操作、运维四大环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训实习资源,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技艺传承领地
开发智能制造特色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库1个,编写新形态教材4本;获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奖1项;转化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不少于10个,并孵化双创大赛成果,获双创类大赛省奖6项;学生技能大赛获国/省奖20项,钳工赛项获得省/市奖2项;建设期内每年开展不少于20个工作日线上线下混合研修,培养省(或市)职教名师1人。
(二)建成智能制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
建成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建设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培养院级技能大师3—5人,教师提升职业技能等级水平3—5名;立项省/市级课题5项;获得专利授权2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完成社会培训10000人次。
(三)成为川南重要的留学生技术技能传承基地
建成中德双元制AHK机电一体化工川南认证基地;依托海外酒都工坊培训留学生30余人;5名教师获AHK认证师资格证;招收国外留学生20人,开展装配钳工技艺传承培训。
本文系1.中国电子劳动学会2023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校企合作”建设教师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项目编号:Ceal2023191);2.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匠心精工”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背景下的“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ZJG2022-711);3.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智能终端产品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团队》(项目编号:ybzy20cxtd0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