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水平提升的路径探析

2024-05-18 20:25孙蒙蒙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教务管理水平管理人员

孙蒙蒙,唐 晴,潘 晨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教务管理是辅助高等学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核心工作,是各级各类教学工作规范开展的有效保障,其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新时代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大环境已然改变,工作面向对象逐渐增多,事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教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克服教学新形态下教务困境的必然途径。本文探讨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的有效举措,以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迎接挑战,提升教务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1.1 应对高等教育领域改革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逐年提升,给高校教务工作增加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应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举。

1.2 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同时,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多样化、现代化特征,推动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于2022 年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教学新形态应运而生。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高等学校必须紧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着力点不放松,将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首位,通过提升教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教务管理效能刻不容缓。

2 深度剖析,把握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的关键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包含教务管理与服务两项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通过组织管理教学活动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规范性、计划性以及目的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教务管理的主体和面向对象广泛而多元,教务管理的工作内容涉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一项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的综合性探索。

通过文献检索、院校调研以及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笔者认为提升教务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度剖析:一是学校层面,通过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务管理模式,明确责权利,便于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将教务相关的各项管理办法细化、优化、流程化,提升工作效率;三是平台层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数字化赋能教务管理,创新开展教务工作;四是人员层面,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业务能力和提高职业认同等全面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通过剖析可以发现,教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就在于探索高效的教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制度,把握数字化赋能优势,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找准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为进一步探析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的路径指明方向。

3 多措并举,探析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的路径

3.1 强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具有普及性、多样化特点,各专业课程设置多、学习周期长且实践形式多样,涉及的教学部门也相应较多。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院两级的教务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认可,也成为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一环。强化校、院两级的教务管理模式是指加强校、院两级教务管理部门的沟通,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工作职能,厘清具体的工作内容。校级教务管理部门通常指教务处,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一般下设招生办、学籍管理科、考试中心、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等科室,但人员配备有限,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学籍学位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保持相对较高的权威性。教室选用、课表编排等过程性管理工作则要采取“放、管、服”的方式给予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充分的自主权。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使得校级教务管理部门重点强化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又能让各二级学院教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实现教务管理效能优化[1]和水平提升,推动学院内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2 重视教务管理制度化建设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00 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及校园文化开放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标准、高要求下,过度柔性和粗框架的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现代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院校的教学运行秩序,部分工作内容更是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如学生毕业资格审核、学业考试、成绩录入等。在具体教务管理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流程烦琐、效率低下或徇私舞弊等不规范行为。完善教务管理规章制度有助于教务管理工作流程的建立与优化,尽量减少容易产生歧义的模棱两可环节,使每个环节都全面严谨、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更有助于校、院两级教务管理人员权责明确,保证教务管理与服务责任到人,避免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因此,建立科学化、精细化、条例化的教务管理制度体系是提升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实现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3.3 把握数字化赋能优势

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也是技术赋能的创变过程[2],即通过新技术或数据赋能与革新数字学习生态系统、数字化课程资源、教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3]。2023 年2 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演讲“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中提出,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教务管理也要用好数字化赋能这一“利剑”,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应对数字教育新形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是教务层面重视融合性教育教学平台的推广。充分利用AI 等信息化技术抓取、收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时数据,通过后台分析形成课程“画像”或学生“画像”,为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和学生学业指导提供精准、有效的数据,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这一重要教务管理职能。二是教务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将自己从繁重的、机械的日常业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三是通过共享数据实现教务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联动。教务部门动态更新学生学分绩点,实时开展学业预警,同步推送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本人。三方联动,协同监督学生学习进展,助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4 增强教务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基于人本理念的考量,教务管理虽冠以“管理”之称谓,却应强化其“服务”之内核,以便更好地为教学工作给予支持。学生是教务管理的重要面向对象,多数教务工作要以学生群体为中心进行开展,“00 后”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极具个性,且自我意识强。严厉的教导式管理只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学生的不配合将使教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面对各种问题,教务管理人员应增强服务意识,以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导向,充分尊重其个体差异性,在教务管理中投入情感因素,而不仅依靠规章制度来增强教学管理效果[4]。教务管理人员面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与困惑应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案,努力做到好办事与办好事。如大一新生对学校政策解读能力差,教务部门应主动进行学生管理条例巡讲,开设学生服务窗口为其解答相关问题;针对转专业或研究生推免等学生关切问题,应全范围、多途径为相关师生提供详细政策讲解等。不断增强教务管理人员的自主服务意识,将为有效提升教务管理水平提供内生动力。

3.5 提升教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如今,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抓教学、轻管理的问题。教务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也有高有低,且在独立学院经常有本科毕业生留校工作的现象,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务人员比例明显偏低,业务能力有待加强。而业务能力是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基础,是优质服务的前提。若无过硬的业务能力,制度改革将寸步难行,面对复杂而精细的教务工作,优质服务便无从谈起,教务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也将成为纸上谈兵。因此,高校教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是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重点,是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的关键。

3.5.1 开展教务管理人员专题培训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在高校相继建立,学校对教学师资培训重视程度逐年递增。但教育管理类职工逐渐被迫偏离教师道路,继被取消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考取资格后,管理人员参加会议、论坛的次数也受到限制,校内针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集中培训更是寥寥无几。为提升职工业务能力,教务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理应提上日程。专题培训内容应涉及教务管理工作所需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业务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公务接待能力及信息化素养等方方面面。通过集中专题培训让教务管理人员在短期内快速掌握具体工作技巧,提升教务管理水平。

3.5.2 强化教务人员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务人员过硬的业务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学校大环境提供的集中业务培训,更重要的是需要个人的自主学习。然而,中国高等院校在职教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工作后学习懈怠甚至是不思进取的现象,缺少对工作的主动认识和创新性提高。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务工作,在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也要强化教务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从实践中学习,深入研究新政策、新方案,提升对本科教育教学新形势、新要求的敏感度和把握度,进而提升教务管理水平,为学校教学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与保障。

3.5.3 提高教务人员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也是教务人员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影响教务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突出问题。一是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深入二级学院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对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学习与指导。二是向国内一流高校及兄弟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取经,经常性开展业务交流与研讨,学习其先进的教务管理理念及有效的教务管理举措。面对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教务管理人员要紧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步伐,突破传统教务管理工作思维,不断寻求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及业务创新。如校院两级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建设途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等,为提升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助力。

3.5.4 创新教务人员绩效考核方式 绩效考核是用人单位衡量职工业绩的重要考核方式,是提升职工绩效,促使职工职业发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5]。高校专职教师普遍需要考核教学、科研等工作量,但对教务管理人员而言,绩效考核过于形式化,且考核力度小,往往总结写得好就能通过考核,无法真正体现教职工的业务能力,间接导致教务人员工作效率下降。因此高校应从工作考核制度着手,基于定时与定性考核的基础,将考核结果与工作津贴、聘用及职称评定挂钩,促进教务管理人员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3.6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职业认同

有学者认为,教学幸福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和反映出大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6],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同样影响教务管理质量。只有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认识到工作的重要程度,进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教务管理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7]。

3.6.1 增强思想政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教学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主渠道,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最先影响全部教学工作的主体[9]和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主力军,培养自身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正确事业观的确立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3.6.2 增强岗位责任意识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提高职业认同的落脚点就是增强责任意识。教务管理服务对象基数大、工作范围广、细节要求严格、烦琐且时效性强,任何疏忽或差错都可能造成影响教学运行秩序或师生利益的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7]。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抓实干,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为学校师生履好职、尽好责,做出令人信服的业绩和实绩。他人的认可与肯定亦是提高职业认同的重要环节。

3.6.3 拓宽职称晋升渠道 教务管理人员每日忙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发展空间严重受限。高校管理人员的高级职称名额少,且普遍门槛较高。当前,以政治生态为主的教务管理方式使得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学的探索不足[10],组织教学培训却鲜有机会能沉下心参加培训,研究成果大多无法满足职称评审条件。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意识逐渐强化的教务人员来讲,工作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队伍不稳定性较高。在职称评聘和干部选拔过程中,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基层为重点,以质量为核心,适度增加教务管理高级职称人数,拓宽职称晋升渠道,给教务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公平、公正、有利的发展舞台,将会极大地增强教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教务管理工作由外在的支配行为转变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会使教务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4 结语

新时代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要有主动提升管理水平的意识和决心,探索高效的教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制度,把握数字化赋能优势,不断增强自主服务意识,注重提升自身业务能力,自觉提高职业认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把教务管理水平提升的路径探索当作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用高水平的教务管理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及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教务管理水平管理人员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提升企业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路径分析
浅析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以信息公开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
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班主任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