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伦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医学院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医学生定期开展社区健康志愿服务等类似的劳动活动,可有效发挥医学生的专业优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1]。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医学生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积极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形成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培养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愿意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择业。
医学院校通过组织医学生参与劳动,可以有效引导其利用专业特长,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同时,医学生也会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检验所学专业,在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悟,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劳动的专业技术含量。医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现实性问题,医学生要解决这些现实性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学习,从而促进其进一步去探索新知,实现“以劳增智”。这有助于医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顺利就业,并快速适应就业岗位。
医学生在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劳动实践项目进行策划和实施,尤其是劳动实践开展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劳动实践,如健康义诊、健康科普、环保行动等,都需要医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如医学生在实施健康科普活动过程中,需要对科普人群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健康科普内容。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磨炼医学生的意志,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出力流汗,锻炼才干,培养医学生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精神。
医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见证劳动成果的孕育过程,体悟平凡劳动的伟大,懂得干一行爱一行的道理。劳动实践也会帮助医学生进一步感悟劳动精神的伟大,培养其职业核心素养,提高适应岗位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医学生开展创新型劳动实践大多是依托医学专业特长来进行一些医学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如医疗器械的完善、特殊医疗服务的提供与完善、医疗保健、康复与诊疗产品的设计等。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课内教学实践、课外活动实践、校外实习实践、向榜样学习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其掌握数字化技能、绿色发展理念与技能的意识,提升其劳动能力,从而创造劳动价值,实现个人价值[2]。
医学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将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并贯穿医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3]。具体来说,要将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品质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素养评价作为医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医疗卫生人才[4]。医学高校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相应的制度、举措,围绕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劳动素养培养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各部门之间定期沟通,与时俱进。另外,还要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作用。通过各部门的合力,使医学生能从自身专业优势出发开展日常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和公益服务性劳动。这个过程可引导医学生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关注社会问题,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运用专业特长尝试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医学生在利用专业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能培养其胜任医学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5],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专业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医学院校要紧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情感作为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劳动教育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6]。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生结合环境、社会发展需要及自身专业优势,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人类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医疗卫生工作者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来抗击疫情。未来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可能会发生。因此,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等会影响到未来其在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面对风险和挑战时的应对与担当。医学院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医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健康科普、绿色环保等劳动实践活动,能推动其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各类劳动实践。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为他人、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在劳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在开展劳动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反思复盘、精益求精,有助于其提升并拓展职业技能,增强职业岗位胜任力。同时,大学阶段也是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参加各类形式、内容多样的劳动实践,医学生能更好地在劳动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真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培养到艰苦地区工作的奋斗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同时,医学生在劳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会有新的认知,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会有新的思考,这些都会助力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医学生未来的从业特点,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实施,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系统性地实现培育劳动创新型医疗卫生人才的目标。具体来说,通过构建医学院校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一方面引导医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使医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劳动实践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了解社会。另一方面,医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劳模、大国工匠等模范人物在平凡岗位上的卓越贡献、突出事迹,坚定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理想信念,培育劳动情怀、劳动意识,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根植劳动情怀,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具备面对重大风险事件、危险事件主动担当、作为的能力,为实现“健康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效结合,可以很好地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发展需要,端正就业态度,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出力流汗,亲历劳动过程,感受劳动创造快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创新创业实践是聚焦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劳动实践去将解决方案落地执行的过程。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双创” 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收获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也建立了很多的平台和载体,如很多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各级各类众创空间以及各类大师工作室。医学院校在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推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已经构建的平台,推动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同发展,展示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果。具体来说,医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大多是依托医学专业特长来进行一些医学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医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触摸生活,了解民生,真正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百姓健康。这种经历可极大地增强其劳动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其投身服务人民健康卫生事业的热情,促使其坚定学医的初心,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报效国家,奉献社会。这对于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可围绕已经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改进医学生参与劳动的方式方法,制订有效的劳动评价标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加强劳动观念的引导,提高医学生创造性的劳动能力[7],让其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尊重普通劳动者,理解劳动平等,体验劳动创造快乐,激发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扩大医学生劳动参与面,这有助于其在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百姓健康的过程中,培养劳动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其深刻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积极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劳动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情况。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情怀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师资保驾护航。医学院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开展系统的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理论培训,制订相应的师资队伍培训、培养机制。同时,通过企业实践,让劳动教育教师真正参与相关劳动实践,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鼓励其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分享和总结劳动实践感悟,并灵活地将各类劳动元素融入教学中,增强劳动教育的鲜活性、感染性,使教师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能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劳动实践进行指导,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导医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崇尚劳动价值,提高劳动育人水平,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岗位需要及医学生个人特点引导其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考虑纳入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这有利于多角度完善课程建设。此外,医学院校还可聘请医疗卫生行业的各级各类杰出代表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举办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专题讲座,用身边的榜样来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线下,医学院校可借助“五一”劳动节、学雷锋日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开展特色医学院校劳动文化宣传,如组织医学生参加“讲劳模故事,展时代新风”“志愿我先行”“礼赞劳动者”等活动。同时,借助医学院校资源优势,邀请医疗行业的先进医务工作者、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榜样人物进校园,营造医学院校特色劳动文化氛围,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加深医学生对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认知,增强其专业自豪感、职业荣誉感,培养其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习惯,激发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争做新时代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情怀,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助力职业生涯发展[8]。线上,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教育效果,注重及时有效总结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校园网、学校公众号等各类宣传平台,推广劳动教育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成果,营造“人人爱劳动”“人人崇尚劳动” 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引导其准确理解未来从事职业对人类健康的意义,坚定从医的初心,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不怕苦、不怕累,在医学领域攻坚克难。
医学院校应以全面提升医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结合专业特色,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与相关医院、企业、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搭建真实工作场景的劳动实践平台,为医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参与社会劳动锻炼的机会,使其通过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丰富劳动体验,体会劳动深层价值,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锻炼通用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并能在真实劳动场景中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医学生在参与真实场景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触摸生活,培养了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极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懂得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具备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根据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内容,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性评价等方式,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手段,跟踪和监测医学生劳动教育参与、实施情况,并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方面给出可评价的指标。同时,根据医学生个体情况,及时予以反馈和引导,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开展各类评先评优的基础条件,充分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9]。
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实施及评价,能够助力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医疗卫生人才的目标,以此助力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