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困境与对策

2024-05-18 20:25孙妍珺杨淑丽李莉蓉蔡小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孙妍珺,杨淑丽,李莉蓉,童 敏,蔡小红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1],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高校要以课程为育人载体,所有课程都应承担育人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2]。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教育和引导医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医学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基层健康守门人的重任[3]。围绕“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而内科学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正是临床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可取代的载体。

1 内科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1.1 这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想和新方法,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样态。聚焦“全面提高人才综合能力”这一核心,高职院校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为高职院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并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也是党和国家对大学教育、对大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迄今为止,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文件,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方法路径,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1.2 这是更好地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

2022 年,教育部等10 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把“大思政课”摆在教育信息化的突出位置,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教育数字化的提出是党和国家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利用数字化为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便利,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擎和动力,正推进人类社会进入跨界合作、人机交互的智能新时代。将人工智能引入医学教育领域,能够实现临床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创新发展,使内科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更好地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

1.3 这是为乡村振兴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迫切需要

高职临床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基层健康守门人。当前,我国基层医生培养面临数量严重匮乏、“招得来留不住”的局面。如何能让基层医生立足乡村、热爱岗位、坚守本职工作是个难题。为此,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致力于培养爱国、爱党、爱岗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内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迫切需要[4]。培养一批“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白衣战士,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内科学是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讲述了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与基础课程相比,课程内容更活泼、更生动,课程内容中包含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是人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有利于在讲授中开展隐性思政教育[5],教学实施起来也相对灵活。

2 内科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2.1 部分学校投入不足、技术落后

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不少高校加大财力人力投入,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如以翻转课堂和PBL 等为代表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效果,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智慧教学模式重塑课堂新样态,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但也有部分高校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如依然采用从书本到黑板、再从黑板到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缺少互动,学生无须动脑,更无须动手,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导致课程教学思政教育功能弱化。由于投入不足,医学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技术也相对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领我们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逐渐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引发课程思政在育人模式、管理方式与评估形式等方面的深度变革。但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教学时,不少教师对相关技术的了解仅停留在表层,在智能程序运用中还存在无所适从的现象。

2.2 部分教师认识不足、理念落后

首先,部分内科学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就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道德品质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殊不知,我们培养的对象将来所承担的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安全。所以,不仅要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医生,更要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的健康守门人。其次,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的学习培训较少,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因此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不好、不会挖掘思政元素。同时,在内科学教材中也缺乏思政素材,这更让一些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最后,内科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课时少,很多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积极性不高,有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认识不足,致使一些教师的理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在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往往重“教”不重“育”、重“才”不重“德”、重“知”不重“智”。推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赋能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但有些教师并未认识到“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发展的趋势与重要性。

2.3 部分学生信心不足、观念落后

内科学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部分学生因信心不足而影响了其学习的动力。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有些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课堂上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缺失,其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发挥不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未充分激发,这些都是学生信心不足、动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医学生成长为医生必须经历课堂教育、实训操作和临床实习。对医学生的教育,既要遵循医学基本规律,又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道德品质、时代精神、感恩、责任、担当、严谨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案例,指导他们的实践,提升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做最好的自己。

3 内科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对策

3.1 转变教育理念,树立道德观念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转变教育理念。包括内科学教师在内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时常出现“重专业、轻人文”现象。为应付检查,往往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些散在孤立的元素,因此,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与系统性,使课程思政教育流于形式。事实上,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全过程,使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6],从而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目标,这恰恰也是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内科学教师应明确立德树人职责和“三全育人”的重要性,提高思想、人文修养和思政教育水平,从“专业知识输出者”转变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

3.2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培养合格基层健康守门人的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育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内科学课程标准及授课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时,明确内科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一是使学生具备服务临床医学专业所需的专业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二是在培养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职业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的医学思维方法,形成初步的临床诊疗思维[7],同时拓宽视野,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目标的明确,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奠定了基础。

3.3 建设师资队伍,助力课程思政

一名好教师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除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必须提高教师对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修养,从而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才能使学生受益。事实上,一方面,很多专业课教师授课时思政教育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愿意实施课程思政,但能力不够。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培训和课程思政建设会议,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同时,教师管理部门要完善管理制度,构建保障体系和奖励机制,制订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培训策略,保障内科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及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医学综合素养,真正助力课程思政。

3.4 建设思政资源,加强课程建设

一是挖掘思政元素。依托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载体,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育才和育人相结合。一般而言,医学专业课思政元素主要包括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医学人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其中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和科研精神是医学专业课应用最多的思政元素[8],旨在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这同样适用于内科学课堂教学。二是编写思政案例。建立和完善思政案例库,是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课程团队成员的优势,通过编写规范的思政案例,汇总整理建设思政案例库,共建共享,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9]。教师在备课及授课时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从而使育人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建立完善的思政案例库非常有必要。三是建设精品思政课程。精品思政课程建设也是建设思政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挖掘思政资源、建立思政案例库,对内科学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精品思政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轮”驱动,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生。

3.5 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实践

改革教学模式,应用多元化、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沉浸式”授课,避免思政教育内容的生搬硬套,使思政教育做到入脑入心入行。一是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内科学理论课中,教师要多与临床结合,引入生动的临床案例,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将临床真实案例引入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以“白血病”章节为例,在课程伊始,可以选择风靡一时的“跨越海峡两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案例,讲述患者重获新生后回馈社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彰显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情谊,宣扬民族大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介绍中华骨髓库,培养学生的共情意识、民族自豪感及乐于奉献的精神;课程最后,在《我不是药神》电影主题曲《只要平凡》的旋律中升华本节课,通过教师深情讲述,凸显对白血病患者的人文关怀。在整节课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临床案例为任务驱动教学,在案例中学习理论知识,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学生的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和科研精神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二是实践课教学模式改革。内科学实践课中,要多开展床边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应用标准化病人,在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使其“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如在学习“急性心肌梗死”章节时,由于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因此在授课中,不仅要讲解该病抢救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更要向学生强调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让其真切感受生命的可贵。同时,因为该病常突然起病且病情危重,易造成患者家属不理解而引发医疗纠纷,所以要在床边向学生强调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要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讲心梗并发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时,通过播放援鄂医疗队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抢救危重患者的视频,不仅介绍新技术、新设备,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临床见习时则提前向学生提出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关怀的要求,让学生在见习时不仅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还要加强医德的培养,深刻感悟医生的职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仁心、仁术”的理解。

3.6 优化评价机制,纳入思政标准

课程考核评价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育人实效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核评价往往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考查,因此需要不断优化考核评价方式,探索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机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评价理念,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真正将学、思、践、悟有机融合,成长为合格的基层医生。依托内科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中纳入思政评价指标,引入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通过课上在线检测、分组讨论,课后作业、课程思政问卷、阶段测试、实操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内科专业理论、疾病诊疗技能、人文关怀素养。同时,抓好课程考核评价中的关键载体,构建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具有实时性与动态性。

3.7 遴选课外资源,落实“三全育人”

为培养德技双馨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延伸教育也非常关键[10]。首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如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德医风与人文关怀系列教育活动已持续5 年,通过邀请临床一线医生讲述他们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在聆听了援鄂抗疫医生所做的报告后,不少学生泪洒现场,纷纷表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愿意为医学奉献终身;在临床医学专业一年一度的医学生宣誓活动中,当学生举起右臂、握紧拳头,一字一句地说出“希波克拉底誓言”,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敬畏生命和大爱无疆的职业道德与精神都无形中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其次,搜索或录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教育视频上传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事实上,随着媒体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推送给学生遴选过的资源,采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4 结语

内科学作为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了职业认同感,提高了医学人文素养水平。同时,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应用混合式教学法,密切结合临床,实现课内课外全过程育人,提升了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为基层培养了一批有温度的、德技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