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婧,赵乾龙,李福轮,李 晶,郭建康,李爱书,杨 静*
(1.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省儿童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高校课程思政纳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体系之中。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与行动路径。医学专业的设置从理论和实践上均应适应我国社会进步的现实需求,其目标在于培养兼具医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高尚道德修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从培养标准上看,一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应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与担当、伦理道德意识、敬业精神;应具备完备的医学理论知识体系与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应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应具备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将服务意识、价值观念、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融入医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深层次挖掘、宽领域提炼出医学课程中的思政内涵,探究医学教学课堂中课程思政的价值和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近年来医学院校普遍建立了“大思政”教育模式,即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例如,在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生命伦理和医患关系等问题[1-2],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医德医风的理解和认同。其次,医学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正在日益丰富。除课堂讲授之外,很多医学院校还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义诊活动等形式[3],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思政教育内涵。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专业知识,还能感受到医生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最后,医学教学评价逐步展现出多维性。不仅关注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多维度形成性评价体系包括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
目前在医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教育工作者关注度有限、教师队伍双重素养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评价及考核机制等问题。就具体过程而言,专业课教师或因重视程度不够,将课程思政视为附加任务,而非教学的内在要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或因缺乏思政教育的能力与经验,导致课程思政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将核心目标设置于医学知识框架的搭建与临床技能的训练之上,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政治引领作用不强,这种专业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割裂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内涵。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思政教学多采用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互动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种单向度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对思政内容的思考,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另外,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思政融入不深的原因之一。很多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少结合医学专业特点的系统化、标准化的教材和案例库,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思政素材,不利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即使将部分思政元素加入课堂教学之中,也因生硬或简单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衰减,并对课程思政内容产生误解。
首先,课程思政与医学融合的理念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多数院校也已具备较为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能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培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路径,导致在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不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与医学融合缺乏足够认知和技能。由于历史教学模式的沿袭,多数教师在专业知识授课方面经验丰富,但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方面缺乏经验和方法,难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6]。再其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不高。一些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其与专业学习无关,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纳程度和学习积极性。最后,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也是限制执行力的因素之一。课程思政与医学融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以确保融合的质量和效果。然而,当前的评估及监督机制存在着不完善和不规范的问题,无法有效地评估及监督融合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注入了更多活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医学教学内容,引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医学知识与思想引领的“组合拳”,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以此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在课堂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提炼和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实现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在临床实训环节,开展以医德医风和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思政实践,将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7-9]。
思政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必由之路,而医学教育则是培育医学人才的关键任务。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飞速提升,我国的医学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传统单一型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医学领域也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的医治,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全面提高生命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三观”形成和完善的关键节点,也是最容易遭受外来各种文化、思想观念冲击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文化的迅速传播使得各种思想文化之间发生激烈碰撞,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也因之出现多样化的趋向,现代信息社会在重塑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同时也造成部分大学生功利心过重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对于医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这就凸显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意义,要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帮助他们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培养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医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现代科学。从医学史的渊源来看,医学仁术居首位,其次才是精湛技艺和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的应用。许多伟大的临床医学家都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们也在医学伦理的各个方面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医疗需求不只停留于医疗手段的先进性,还应当具有人文温度。医学院校虽承担着为国家医疗体系培养人才的职责,却也存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平衡、学生专业课程繁重等现实窘境,导致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足,而思政教育就是要培养医学生家国同构、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医风[10]。
医学是一门经验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当前不少学生将成长目标仅限于知识框架的形成以及医学技能的培养,而对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最应具备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认识不足。将课程思政引入医学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医学职业使命和价值的认识。通过将思政元素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医学与人类健康、社会进步的深层次联系,增强他们服务人民健康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思政教育还可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临床决策和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医学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入医德、医律、医法等思政内容,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病例时能够综合考虑法律规范、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做出符合专业标准和社会期待的决策。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增强医学教学的现实效果。同时,在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国家卫生政策、医改成果以及医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医学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健康事业贡献力量的热情。另外,思政元素与医学课程的有机结合,还可以提升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公共卫生责任感。
思政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认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还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就必须要加强对教师思政素养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着眼于医学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相互交融的医学教学体系,医学院校应积极动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与研讨,搭建医学教育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平台。此外,学校还需要提供政策经费支持,完成一批医学核心课程的思政元素嵌入工程,打造一批医学专业教学思政精品课程和示范项目,形成符合办学特色和教学特点的先进经验与典型案例,并充分宣传以增强其影响力。
将思政元素引入医学课程,需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上进行深入的融合与创新。从我国当前医学类院校的本科培养方案设计上看,除思想政治必修课外,学生还需要经历医学专业基础通识课、医学专业课以及医学临床实践等3 个模块的学习[11-12]。尽管各模块都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作用,但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均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改革医学教学体系,使思政教育和医学教学课堂双向贯通。
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广泛,涉及从医学基础理论到临床技能的整体知识架构。具体来说,每门课程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政治导向和能力培养要求,且这些要求随着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适当调整。因此,在准确把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基础上,课程体系构建应紧密围绕医学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明确医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医学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确保思政元素与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专业教师必须厘清不同课程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搭建总体一致而又各不相同、重点有别而又相得益彰的医学思政教学体系。根据教育目标细化培养方案,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制定与课程体系相符的独特教学方案与评价考核体系。只有通过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等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医疗事业作贡献。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与疾病的长期斗争推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医学精神的孕育,形成悠久而灿烂的医学文明[13-14]。这些实践无不彰显着医学工作者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仁爱精神。医药文化体系中既有济世救民、家国同构的民族情怀,也有悬壶济世、无私尽责的奉献精神,更有废寝忘食、精益求精的科研探索品质[15]。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医学思政案例库,将推动医药科学发展的典型事件、先进人物、热点话题以及紧跟时代发展的伟大医学精神等生动的思政元素纳入案例库当中来,用思政故事感化人、用先进事迹引领人、用红色精神鼓舞人、用科学精神启迪人,切实加强医学院校专业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性与丰富性。在实际操作中,案例库应当以真实的临床场景为基础,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模拟的医疗环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案例库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医学前沿动态,不断更新和丰富内容,保持其时效性和前瞻性,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医学教育需求。每一个案例都应当经过专业团队的审核,确保其科学性和教育性,并配以详细的教学指导和反思问题,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医学院校需要积极推广案例库,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使用。
医学院校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课程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医务工作者,其核心在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医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从培养理念、提高任课教师政治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教学,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