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育人现状及建设策略

2024-05-18 20:25赵庆华肖明朝李福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政治

唐 娇,吴 彦,赵庆华,肖明朝,沙 川,李福英*

(1.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重庆 400016;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4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前提。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结合国际国内复杂环境以及“双一流”建设背景,加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党建能力培养,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战略举措。“党建+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3]。通过“党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育人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迫在眉睫,该举措有助于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1 高校实施“党建+课程思政”联合育人的现实基础

1.1 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基石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发表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4]上述重要讲话为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核心基础。

1.2 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的关键举措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国内外局势的改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任务完成效率较低[5]。据统计,我国高校80%的教师是专业课程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6],普遍存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轻”学生思想品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依赖思想政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训练与思想政治思考,要大力挖掘课程中隐藏的思政元素,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兴趣特长相契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让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7-9]。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

1.3 提高教师育人水平的必然之举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中也指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向,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应在做好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撰审选用教材、提取思政素材、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课件、编制考试题目、评价教学效果等各方面,以及课堂授课、课后讨论、实验实践、作业论文、科研选题等各环节,从而实现德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12]。高校课程思政与党建工作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蕴含在党建工作的行动理念中,党建工作又引导着课程思政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落实。因此,应充分利用党建工作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打破学科教学的专业壁垒,衔接课程思政设计、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将党建纳入学科资源、课程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学生传授有温度、有厚度、有热度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理想信念[13]。可见,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有助于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推动“三全育人”的进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党建+课程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成立了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开展了多样的师德师风学习活动,组织了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现场教学观摩和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多维活动,虽然分别在党建工作、课程思政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的问题。

2.1 高校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重视教师入党前教育,而入党后的继续教育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1)例行的组织生活学习内容主要是上级部署的学习任务,而非思政时事热点,导致党员教师学习主动性较低,对党建知识及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深、热情不够,只因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为完成任务而搪塞、敷衍;(2)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形式单一,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式仍然停留在听报告、念文件等,枯燥乏味,教育效果欠佳;(3)部分高校党组织理论灌输多、实践锻炼少,导致高校教师由于未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与实践训练,从而无法提升专业课教师政治思想水平,也就无法进一步提高其课程思政能力。

2.2 高校专业课教师“党建+课程思政”融合意识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的党建工作者常规由校党委书记分管,只从事行政事务或者学生管理工作,但不参与学生授课;而专业课教师常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但不参与党建工作。由于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来自教学、科研、学生课外指导等多重压力,削弱了其对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力、热情、兴趣,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党的相关最新制度法规等内容时敷衍应付,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理解也不深刻,简单地理解为课程思政就是把课程和思政机械叠加,不能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提炼[14]。邓丽娜[15]指出高校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态和思想认知等方面关注也明显不足,致使专业课教师无法找到党建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进而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精准地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不能创造性地将思政资源“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常出现按图索骥、生搬硬套的情况,将一些跟课程教学内容毫无关联的思政素材强行加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但无法达到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不落痕迹地将党建知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反感,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15-16]。

2.3 高校“党建+课程思政”工作监督考评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高校一直把科研和教学考核纳入教师个人职称评定、岗级晋升、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并配套详细的评价标准,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制定详细且符合实际的党建和课程思政工作绩效考核规章制度。对学校党务工作者而言,其业绩考评常通过日常工作表现和所创造出的间接效益进行单一、笼统的评价。而且,专业课教师的党建知识、课程思政能力没有清晰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未纳入教师职务评聘的考核中,尤其是对教师在党建与课程思政方面做与不做、讲多讲少、质量好与不好均无明确的奖惩制度[15],导致专业课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教学、科研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党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使专业课教师出现“重业务、轻党建”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极大地限制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3 “党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基层党建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保障,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展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策略[16]。

3.1 丰富教师党支部活动内容与形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党建内涵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7]。因此,加强高校“党建+课程思政” 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教师党支部的“三会一课”是党员教师接受党建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学习内容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当前时事热点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研任务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党员组织生活会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搜寻身边党员的先进事迹。此外,创新学习方式,比如红色教育基地现场观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剧演出、交流互动、人物专访、问题抢答、专题辩论等,增强党组织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效用,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水平

加强对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培训,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去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修,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组教研活动;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跟随学生进行理论学习;请党校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举办教师党建理论知识培训班;通过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名师,设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等形式,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观念和宗旨意识,引导高校教师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培养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等相关理论阐释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达到将党建知识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然,要做到把思政元素不落痕迹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还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按照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结合本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盐入水般”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3.3 促进党建与教学交叉渗透,培养专业课教师“党建+课程思政”融合理念

(1)通过党建工作者参加专业课教师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共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撰写思政案例,甚至适当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促进党建工作者与专业课教师交流与合作。(2)专业课教师去承担兼职辅导员工作,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生党团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实践育人。(3)利用党建工作平台,依托“三会一课”,在支部活动中注意渗透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和谈心谈话等方式,把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原则、基本任务、主要内容、政策支持纳入学习内容,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水平,引导专业课教师用党建工作引领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的方向[12,14],使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相互交融、互相补充,从而有效增强教师的融合意识,消除党建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

3.4 推进“党建+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构建“党建+课程思政”考评体系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党建工作、课程思政考核方法和标准细则。加强党政联合领导,院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等各级党政领导人可作为“党建+课程思政”工作小组责任人开展“党建+课程思政”融合工作。同时,高校可在教师职称评审评定、岗级晋升、奖惩机制等方面设置党建任务要求,把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考评体系,在专业课教师考核评优中突出“课程思政”育人业绩,加大立德树人、政治素养在教师考核评优中的权重,通过规章制度来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建设[14],着力构建专业课教师投身“党建+课程思政”的外驱机制,形成专业课教师“党建+课程思政”联动育人体系。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党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应具体可行,避免教学评价的唯量化偏向,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定量评价的客观性与定性评价的灵活性相结合,提高考核评价的准确性[18]。

综上所述,“党建+课程思政” 联合育人模式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能提升的根本保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专业课教师需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党建内涵认知、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水平、培养“党建+课程思政”融合理念,进而提高“党建+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力。高校也应不断推进“党建+课程思政”制度建设,构建“党建+课程思政”考评体系,在“党建+课程思政”背景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境界,着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