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2024-05-17 13:38国靖汪贵斌郁万文王改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林学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国靖 汪贵斌 郁万文 王改萍

摘要  经济林是实现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和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基石,服务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经济林栽培学作为专门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是林学专业理论与技术融合共进的核心内容。针对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式与专业育人的协同体系建设,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融入课程的途径等进行有益探索,结合本校特色,以期构建林学专业课程思政新模式。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林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林业人才。

关键词  林学;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26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5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ing the Path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aking Economic Forestry Cultivation as an Example

GUO Jing, WANG Gui-bin, YU Wan-wen et al

(College of Forestr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Non-timber forests are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achieving rural beauty, industrial prosperity, people rich and the overall goals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y serve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and oil security, consolida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specializing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non-timber forests cultivation, non-timber forests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forest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llabora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ways to integrate them into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e aim to construct a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l for forestry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of non-timber fores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stimulate their strong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otivate them to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literacy, so as to become an all-rounded forestry talent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

Key words  Forestry;Non-timber forests cultivation;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eaching system;Teaching reform

基金項目  2023年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23C01)。

作者简介  国靖(1990—),男,山东淄博人,博士,讲师,从事经济林栽培研究。

*通信作者,博士,教授,从事经济林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6-21

经济林作为我国林业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特色,是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结合最好的林种,在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和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经济林发展已经全面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特别是“大食物观”的提出,是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具有标志性意义。经济林栽培学作为专门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一直是林学、园艺等本科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以经济林木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和土壤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分析和解决经济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现代苗木繁育技术、经济林建园规划设计、经济林园综合管理和健康、绿色、安全经济林产品生产等。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建设需要,能够从事经济林栽培、管理、规划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林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强化专业认同感,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林学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经济林产业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再者“育人”也必须先“育德”,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经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得到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新模式——课程思政,也开始崭露头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形势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主动将经济林教学科研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因此林学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作出调整并积极适应现代林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将最新的林业理念和学术成果与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相结合,是林业专业课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经济林栽培学作为森林培育学的延续性课程,挖掘两门专业课程的共性和个性内容,构建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延续性教学对于学生充分了解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以及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多元化和特色化理念融入经济林教学和科研中,协助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推进经济林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对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极其重要。

1  课程体系建设

1.1  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经济林生产概况及经济林的重要地位。例如,截至当前我国经济林面积已逾4 667万hm2,产量超2亿t,产值已逾2.2万亿元(约占林业总产值的1/4),可知经济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最重要的林种。强化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我国经济林分类、区划、良种化生产、育苗、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和树体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掌握经济林生长发育规律和环境调控要求,以及掌握实现经济林早实、丰产、稳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从经济林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入手,要求学生了解设施栽培、反季节栽培、矮化密植栽培、绿色或有机栽培等经济林栽培新模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林产业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强化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培养学生的林业“工匠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林业的学习兴趣及从事林业相关工作的决心,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林业工作者。

1.2  课程内容

该课程包含48学时的理论授课和0.5周的实习。围绕经济林分类、经济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经济林建园、经济林抚育管理和典型经济林树种的栽培技术理论和实践进行授课。

1.2.1  理论课程。

首先以“经济林的概念、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经济林分类和经济林基地规划建设”等知识内容为重点,阐述我国经济林发展现状及前景、经济林的分类及分布和国内经济林的栽培区划,了解经济林对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林资源、科学栽培经济林对于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以“经济林生长发育规律及生态环境对其影响、经济林良种苗木繁育、树下管理和树体管理技术”为重点,敦促學生掌握经济林栽培、管理、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识别常见经济林树种营养和生殖器官名称、结构和功能,确认其品种特性、生长状况、树形特点及栽培管理模式。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土肥水管理和整形修剪技术措施,充分发挥经济林的生产潜力,为使经济林达到早实、丰产、稳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栽培目标,也为学生从事经济林生产栽培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以各论形式展示4~6个有代表性的、我国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经济林树种的丰产栽培技术,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经济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产业发展现状、主要品种特性、经营类型和高效栽培技术等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掌握适宜区域发展树种的综合性知识。

1.2.2  实习课程。

实习是验证、巩固或者提升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的重要环节[3]。经济林栽培学实习主要包括参观经济林果园、树体结构和枝芽类型观察、经济林关键育苗技术、经济林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实践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产实践中经济林果园栽培模式、休闲观光经济林规划设计要求,以及经济林林地土壤改良、林地覆盖、林地间作、中耕除草、灌溉排水、施肥、整形修剪等具体操作方法,实习内容囊括了理论教学最核心的部分,通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从事经济林生产栽培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3  教学方式

1.3.1  教学手段应用。

传统教学中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感觉乏味与无趣,丧失对课程的兴趣,造成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短板。因此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林学情怀。通过制作精致美观的课程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案例视频来展示专业的闪光点,例如贾黎明教授常以“别人的旅游地,是我们的工作地”自娱,自己的亲身经历更佳,辅以图片展示,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4]。经济林栽培学第一部分内容是经济林分类,此时以一些特色林果及其商品名为示例,例如开心果(学名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 L.)、山竹(莽吉柿,Garcinia mangostana L.)、杨桃(阳桃,Averrhoa carambola L.)、莲雾(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等,仁用杏是以杏仁为主要产品的杏属(Armeniaca Scop.)果树的总称,分为苦杏仁(北杏仁,可作为杏仁露原料)和甜杏仁(南杏仁),也会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积极作用。课程通常以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主,辅以板书教学。教学过程重视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结合案例视频、讨论课、案例分析,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实物、思维逻辑图、诱导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3.2  教学方法更新。

学科组制作了经济林栽培学线上教学资源,可以运用混合式教学手段,将传统课堂现场学习与网络在线学习优势融合起来,发挥学生學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另外受教学季节、学时和实验设施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实践操作无法进行,学校依托多个教学与科研平台构建“银杏嫩枝扦插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再现了银杏扦插育苗实验的全过程,且可以反复参与学习,对于学生熟练掌握扦插技术有重要作用[5]。

经常查阅国内外经济林相关研究文献,及时吸纳、补充、完善新的理论和技术。充分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银杏(Ginkgo biloba L.)、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等重要经济林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效果较好。例如利用Bioclim、Domain和Maxent等软件预测银杏、杜仲潜在的适生区域,对于确定经济林树种的栽培范围,筛选最佳栽培地点,指导引种驯化、种源调拨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7]。再者展示华南农业大学刘成明教授通过20余年的努力育成世界上第一个荔枝属(Litchi Sonn.)和龙眼属(Dimocarpus)间杂交新品种“脆蜜”的事迹,树立学习的榜样[8-9]。

此外,还要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一是积极推行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利用经济林生产实践中的案例,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实际操作方法,不断缩小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差距;三是采用讨论教学法,课程安排3次讨论课,学生根据既定的题目查阅资料,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并在课堂上进行论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帮助学生形成对课程的整体概念,整体把握课程的重要性。

2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

以往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林栽培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针对本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

2.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主要指本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为探索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经济林教师团队以专业教学目标为基础,根据专业使命、理想信念、工匠精神、终身学习等20条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矩阵图。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和“科技创新”时代精神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了解经济林对“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全民奔小康”事业的重要作用。

挖掘林科文化内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南京林业大学“水杉精神”为引领,介绍我国林业先驱梁希、郑万钧以及马大浦、陈植、叶培忠、熊文愈、李传道等老一辈林学家的事迹,继承并弘扬“严谨求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以经济林栽培学等主讲课程为典型示范,搭建思政教学平台,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通过挖掘和整合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得学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能够有效协助政策的落地与实践,从而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加优秀的“工匠”人才(表1)。

2.2  思政元素融入

课程思政首先要求紧密结合课程的特点与建设要求,挖掘思政元素,凝练核心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创新思维、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的原则,自然科学类课程要讲求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力求内容科学、方法科学,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要传承发扬经济林科研精神。以秉承林业精神、践行林业使命、推动共同富裕为己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机制解决经济林发展中的难题[12]。课程内容和思政要素都是需要学生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主动将之付诸实践(表2)。

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经济林对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复合应用型林业人才在未来所应承担的历史重任。

2.3  课程思政改革设想

课程教学改革要将最新的林业生态理念与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相结合,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包括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实习实践教学改革。以现有课程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实践事例、科研成果建设课程精品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授课教师群策群力建设课程试题库资源,创新优化考核体系,同时加强过程性考核。引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翻转课堂”等新颖教学方法,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倡导小组讨论、交流,大组间观点交锋、补充,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实习模式由“验证性”向“综合性”和“创新性”转变,构建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工程+野外实践+相关企业实习”组成的综合实践体系,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践内容比例,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2.4  课程思政预期效果

合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建设需要,能够从事林学、园林和森林资源保护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再后续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为今后从事经济林生产、科研、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图1)。

3  结束语

经济林产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融一二三

产业为一体的生态富民产业,是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最佳

结合。经济林栽培学课程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和

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课程学习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经济林对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强烈的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林业专业人才。“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推动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将最新的林业生态理念与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相结合,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是专业课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努力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与教改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为我国经济林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包文泉,德永军,斯钦毕力格,等.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6):54-56.

[2] 杨梅,刘世男,程飞,等.新时代背景下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思政内涵探讨[J].高教学刊,2022,8(35):185-188.

[3] 马长明,刘炳响,牟洪香,等.基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林学专业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改革: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6):4-6.

[4] 贾黎明,赛江涛.面向情怀和方法养成的“森林培育学”课堂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20(4):77-81.

[5] 杨万霞,郝明灼,汪贵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评价:以扦插育苗实验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9):7-9.

[6] 刘攀峰,王璐,杜庆鑫,等.杜仲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估计及其生态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20,40(16):5674-5684.

[7] GUO Y,GUO J,SHEN X,et al.Predicting the bioclimatic habitat suitability of Ginkgo biloba L.in China with field-test validations[J].Forests,2019,10(8):1-15.

[8] 赵玉辉,胡又厘,郭印山,等.荔枝、龍眼属间远缘杂种的获得及分子鉴定[J].果树学报,2008,25(6):950-952,971.

[9] 李浩,赵艺璇.脆蜜十五年诞生记[N].农民日报,2022-12-09(08).

[10] 邵妍丽,任军辉,廖云飞.《经济林栽培技术》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农业研究,2021(9):54-55.

[11] 马小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经济林栽培”课程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20):175-177.

[12] 国颖,薛良交.“课程思政”融入专业特色课程的路径与实践:以《植物激素》课程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20):178-180.

[13] 马闯,黄俊轩,龙鸿.将思政元素融入“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1):104-108.

[14] 潘澜,胡文涛,冼丽铧,等.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森林培育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4):109-110.

猜你喜欢
林学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