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并置空间叙事

2024-05-17 01:42耿丽
翠苑 2024年2期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独语额尔古纳河

耿丽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对小说情节的组织和排列,将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故事并置,使小说结构呈现空间化的特征,在空间中彰显了鄂温克族的民族特质和百年变迁的历史。

约瑟夫·弗兰克提出了“并置叙事”的概念,是指将不同场景发生的故事、意象等放在同一个空间中,使“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被固定在诸种联系的交互作用中,这些联系游离叙述过程之外而被并置着”①。读者不断地在不同的情节层次中切换,使原有的叙事时间被打断,由此凸显小说的空间维度。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每个章节前都会有段年老的“我”在一天内的独语,独语之后,讲述了“我”的一生。独语中,年老的“我”住在希楞柱里,抚摸着跟随了“我”一生的老物件们,使“我”回忆起了“我”的一生,“我”的回忆建构了一个代表过去时间的空间。现在的“我”住在希楞柱里,看着儿孙们,眼睛所见到的、手所触摸到的则建立了一个代表现在时间的空间。在希楞柱这一空间中,代表过去的空间和代表现在的空间并置。在回忆中插入“我”现在的独语,就使回忆中的原有的叙事时间被打断,将空间并置。这两种不同时空的场景,在小说中形成并置结构,交替出现,为小说的叙事提供了新的时空构造,使读者在两种时空中来回切换,更能感受到鄂温克族的生活变迁,并凸显了小说的空间性。

除了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的并置,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还将额尔古纳河左岸、右岸和山下城镇这三个地方空间并置,通过三个共时性的空间的转换,表现时间的流逝,以达到时间对空间的让位,使小说呈现出空间逻辑。该小说塑造了众多人物,涉及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共同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空间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意蕴庞大繁杂。在小说的时间纵线上,空间会在某一点上呈现出横线排列。额尔古纳河左岸原来是鄂温克人祖先的居住地,因为被俄国侵略者打败,鄂温克人只能迁徙到右岸。当姑姑依芙琳讲述这段故事时,“我”见到河面上的篝火将左岸和右岸一起照亮;当鄂温克人定居在右岸时,俄国人同时也在左岸生活,同一时间下,两个地方空间并置;当鄂温克女人们在山林间狩獵时,鄂温克男人们正在山下“东大营”里接受训练;当“我”和安草儿仍然生活在希楞柱里时,乌力楞里的其他人都搬迁到布苏镇上生活了。并列的空间,打断了时间的延续性,取而代之的是空间逻辑,加深了读者的审美体验,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主旨的持续性。

龙迪勇在约瑟夫·弗兰克“并置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题-并置”的概念,即把一系列“子叙事”统一在一个“主题”中,也就是统一在同一个“场所”也即同一个“空间”中②,这些“子叙事”之间没有特定的因果关系,也没有连续的时间顺序。《额尔古纳河右岸》③充分反映鄂温克族的文化和历史兴衰。为表现这个主题,迟子建在小说中讲述了叙述者“我”、林克、达玛拉、尼都萨满、伊万、达西等一个乌力楞中几十个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和因果联系,却都指向一个主题,这就构成了“主题-并置叙事”的空间结构。每一位人物的故事背后都有鲜明的人物性格支撑,并彰显了鄂温克族的文化特质。对达西驯服山鹰的描写,体现鄂温克族的狩猎文化;对拉吉达为了寻找驯鹿而被冻死的故事的讲述,展现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对妮浩为拯救族人生命而牺牲自己孩子的故事的叙述,表现鄂温克族的萨满信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多条故事围绕一个相同的主题,通过“主题-并置”的空间叙事策略一一展现,以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达到丰富空间层次和彰显主题的效果。

迟子建通过不同时空的场景、同一时空的场景并置,以及主题并置叙事,使小说呈现出立体化的空间效果,充分展示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民族文化,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衰弱的历程,丰富了空间叙事的文化内涵。

指导教师:谢燕红

猜你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独语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岸
独语
浅析画面感在舞台中产生的舞台效果
独语
额尔古纳河谣曲
独语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词语冷暖色调处理上的特点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态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