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容生成及实践路径

2024-05-17 20:43:12苏喜玲
理论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人与自然

苏喜玲

摘 要:马克思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更具实践性特征的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质的严厉批判等。新时代下,应深入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价值意蕴,并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明确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资本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等维度采取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内容生成;生态治理;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1 — 0046 — 04

新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升,社会大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过去相比已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温室效应、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人类始终要面对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个体的生命健康安全都将产生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关注,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要义试图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和探究,为逐步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1]。马克思生态思想是一种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依据深入探究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的生产方式却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共产主义则是实现两者和谐发展的最终方案。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于解决现阶段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治理问题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更具实践性特征的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看,人与自然谁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问题上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中,自然规则是要凌驾于人类个体之上的,人们对自然界是要绝对尊重和服从的;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农耕技术已取得了快速发展,人类具备了一定改造自然的能力,两者处于共存发展的状态;而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具备了随意改造和索取自然的能力,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可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马克思在研究这一哲学问题时提出了人与自然或是人与生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将自身内在精神外化并深入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马克思认为人与生态的所有关系都包含着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应动态地对其作用过程进行研究才能够明确人类和社会的存在价值。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基于大量实践基础并深刻审视自然发展规律而得到的,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搭建的沟通桥梁是以人类个体的劳动活动为基础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生产资料,并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各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理解客观世界发展的现实存在便是自然,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和自然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会对三者的发展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将自然看作是人类起源时期的原始生活资料。人是各类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劳动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改造社会、自然和自身,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促进且不可分割的[2]。

(二)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与生态发展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要想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去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保证人类从自然界中索取的物质资料和自然从人类社会中获得的资源处于平衡状态,基于这一理念马克思便在其生态思想中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3]。他认为工业农业生产加工后产生的废料以及人类个体和消费品在新陈代谢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料都应得到再次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斷创新和发展,各种生产设备和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完善,劳动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使得同等的劳动强度能够创造更多产品,并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各种原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马克思从多方面探究了对各种废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原材料价格对最终成型后的产品价格有着直接影响,资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通常都会尽可能压缩原材料成本,在成本方面各类生产废料和废弃物刚好能够满足循环利用的实际需求[4]。

(三)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质的严厉批判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产力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资本主义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的生态危机却也保留在大众面前。马克思在其生态思想中毫无暴露地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的反生态本质。他指出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看到资本的侵蚀和渗透,而导致现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便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存发展的第一原因便是获利,他们在面对和处理生态问题时就也会以能否获利为判断原则,即使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升,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和大自然的掠夺本质却没有发生变化,资本的不断循环只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他们的眼里也只有钱[5]。另外,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行劳动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剩余价值,而劳动生产过程中会对自然造成哪些影响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因为自然即使遭到了破坏和影响,他们也无需做出任何补偿。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强制性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就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实践创新路径

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在制度和国情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同,但无论在哪种社会体制下马克思生态思想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中的唯物、辩证生态思想应最终找到一条能够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并能够实现多方共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应特别注意的是虽然马克思生态思想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作为一套思想理论其只是基础和前提,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找到一条能够将其价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创新路径[6]。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现美丽中国梦

马克思生态思想不但为全人类描述了一幅人、自然和社会能够实现共生发展的美丽画卷,同时针对如何实现这个美好愿望也给出了明确的实践路径,即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并依托其制度优势共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在生产力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无力感,要想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一种更加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消除不同人类个体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异化性内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这一制度体系就应是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的车轮始终处于前行的状态中,频发且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会唤醒全人类,他们对全新的且适用于全球经济发展需求的文明形态将更加渴望[7]。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有着一定的优越性,但当其唯利是图的本质逐步显现后,以往积攒的大量生态账目将会促使大众逐步认识到依托这种制度无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可能帮助全人类谋取最大限度的生态利益,短期的资本利益与长期的生态利益本就是相互矛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并不会真正考虑他们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即使现阶段已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尝试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但其这么做的本质目的仍然是要保证资产阶级的控制权和统治权,人类与生态环境存在的普遍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其拥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共同努力的崇高理想。

社会主义要想完全替代资本主义绝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两种文明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多次碰撞和对抗,但怒气按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仍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危机解决等工作中资本主义仍有着绝对的主动权。资本主义国家是破坏生态环境并导致各类生态危机事件频发的罪魁祸首,但他们却让社会主义国家为此背锅,让经济本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承担更多生态责任[8]。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形势下我们应清晰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破坏生态环境的具体方式,并以坚定的态度和手段给予还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中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走向灭亡,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仅仅依靠思想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体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便是建立美丽和谐中国的基础保证。社会主义能够真正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利益需求相适应,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和人力物力来逐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既能够解放社会生产力,还能够改善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弊端问题,各种绿色节能产业得到了发展。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强调公平和公正,其更加看重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人类个体的全方位发展,资本主义在财产数量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公现象,资本家认为自己侵犯自然和他人的利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生态危机问题,不够科学合理的生产实践既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却也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环节,马克思生态思想强调应在社会关系中逐步解决生态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社会关系才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所制定的生态实践方案才更具可行性,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内容为指引并坚定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有效举措合理运用各类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逐步实现美丽中国梦。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明确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经过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值得人们深思的是过去以消耗生态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已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成了直接影响,面对着频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头脑,直面各类生态问题并将其妥善解决[9]。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应全力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协调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与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创建一条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明确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人类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源头所在,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关键在于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在哪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若能保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逐步转变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立关系[10]。

人类个体都有权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为了实现自身的全方位发展同样可以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最终的选择结果以及以什么态度对待生态危机将会对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否实现和谐共存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更为明确人类个体的主体性地位,对于目前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充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改进人们现阶段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在优化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逐步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可从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入手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一是将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构建生态环境污染举报机制,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二是要充分尊重社会大众的实践性特点,积极采纳那些有利于实现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生态环境改善和治理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切实提升其生态效益。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党和国家已经制定了多项战略性举措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相继取得了不错成果。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阻碍,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频发,社会大众还未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若这一情况未及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一些资源和能源可能达到枯竭状态,并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反噬。在我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若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换来的,我国社会就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危机。那么就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全新模式,发挥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在行为和思想双方面强化两者的协调性与统一性[11]。

首先,在思想层面上相关责任主体应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对于那些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的地区应对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若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经济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12];其次,应保证区域经济生态发展的平衡性。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地理环境条件有着一定区别,人口越密集的地区就会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就会逃离这一地区,而偏远落后的地区则会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对策协调好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严厉整治区域内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引导经济落后且位置偏远的地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和红色旅游等无污染产业,实现区域内经济与生态的均衡发展。

(四)协调好资本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合理开展各类投资活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愈发明显,生态建设与资本扩张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为突出,国际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为频发,资本力量无孔不入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破坏生态环境的危机潮。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往往都会将本国的环境问题以某种方式转移到社会主义国家中,这些发展中国家本就能力有限,又不得不投入更多力量对抗生态危机,他们就更无暇发展自身经济了,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侵略”。从生态危机的本质上来看,正是资本主义的殖民和掠夺本性才导致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蔓延,当然并不能完全否定资本主义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有着清晰认知,在阐述其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时也应从两个角度看待:一是在生产力创新发展进程中资本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能够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实现人类社会中不同文明制度体系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二是资本对经济虽有着促进作用,对生态环境却有着破坏作用,发展中国家原本均衡的生态环境状态会随着资本的入侵而被打破,其对生态平衡的反对和漠视甚至会导致战争的发生。因此,应从正反两方面审视资本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控制资本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消除其异化作用,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同步稳定运转。合理开展各类投资活动,善用资本的逐利本性,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引逐步构建和谐、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生态发展带动文明复兴。

三、结语

马克思生态思想在马克思的自然观、历史观和实践观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其清晰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加快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进程,却也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和区域发展失衡等生态文明问题的出现,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有效解决各类生态危机问题。在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其实践路径,充分發挥该思想理论的当代价值,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歆.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及其当代启迪[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137-144.

[2]李夏洁,赵睿夫.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三维论析[J]. 湖南社会科学,2023(01):131-136.

[3]郭毅,李爱军.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经济演化的社会生态基础及其重构[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01):117-141.

[4]胡建东. 由“价值性”批判到“前提性”批判——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语境下的马克思生态思想[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1):12-21.

[5]余道棋. 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的启示[J]. 环境工程,2022,40(08):321.

[6]万冬冬.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类生态: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三重维度[J].理论导刊,2021(11):92

-96.

[7]王玉梅.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把握[J]. 中州学刊,2021(06):109-116.

[8]穆艳杰,魏恒. 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2):11-15.

[9]方熹,汤书波.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伦理精义及现代价值[J]. 伦理学研究,2018(06):28-33.

[10]董静,黄卫平. 西方低碳经济理论的考察与反思——基于马克思生态思想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02):37-45+97.

[11]张慎霞. 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J]. 经济纵横,2017(05):129.

[12]周晓敏,杨先农. 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丰富与发展[J]. 理论与改革,2016

(05):50-54.

[13]齐晓明. 理论批判与价值超越:马克思生态思想探究[J]. 北方论丛,2016(02):121-12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人与自然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求是学刊(2017年1期)2017-02-22 16:09:52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与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11:27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16:39
毕肖普生态精神一瞥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商情(2016年43期)2016-05-06 00:00:00
生态治理中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定位
理论导刊(2016年2期)2016-02-22 1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