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视域下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

2024-05-17 21:40:37江敏祁程
理论观察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

江敏 祁程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标,文化创新的时代内涵生动体现在其理论、内容、体制以及形式四大方面,这与文化唯物主义的核心内涵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通过文化唯物主义基本理念来切入探究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树立整体性文化理念、坚持多视角丰富创新文化内容、培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以及推进科技革新以及文化表达深度结合,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擎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布局,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

关键词:文化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1 — 0114 — 06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深刻的社会转型态势,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雷蒙德·威廉斯在吸收传统的英国文化主义观点的基础上,着眼于社会的现实变迁,汲取并且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从而创造性地阐发了唯物主义视阀下的文化观。文化唯物主义是“研究文化生产过程的理论,它研究特定的实践和‘各门艺术,把它们视为社会所利用的物质生产手段。”[1],从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主要是从文化在现时代中所蕴含的物质生产特性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内容、体制以及形式四个主要维度,以独特的理论视域阐发和具体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范式。

一、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构

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他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对英国传统文化观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吸收与融合凝练,其中对文化内涵的时代性释义奠定了文化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而对决定论的重新解读构造了文化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最后情感结构的提出与解析则丰富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现实解读。

(一)对文化的时代性释义

威廉斯详细考察了人们对文化一词理解的历史经验,从原始的动植物培育的形容词到人的繁殖活动和高雅行为的教化,他将18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文化的各种各样的定义进行了分类归纳,最终划定了文化最本质的含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2],这种文化的释义有三大主要特征。

其一,文化具有深刻的实践性。整体性生活方式是立足于实践的,实际上是强调了文化的源泉问题,这种实践性来源于威廉斯坚定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内核,他强调马克思从根本上揭示了物质性的存在是意识和思想的源泉,马克思在对文化进行分析的时候严格立足于现实物质生产的基础,是物质生产的经济因素为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文化、宗教、政治等则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那部分,也就是说文化本质上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形式。

其二,文化具有广泛的整体性。威廉斯以一种整体的视角来看待文化这一因素,也就是说文化不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经验子集的符号表示,更是这种表示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与现实影响的结合体,据此,威廉斯将文化分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理想的文化,这种文化定义显示的是人类社会总体上从不完美走向完满的过程,也就是国家、社会、集体发展方向的问题;二是文献的文化,强调的是作为思想、知识等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即文学作品的留存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三则是生活的文化,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物质记载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演进的状态,更是一种渗透进个体存在的或是习惯、想法、日常行为的精神和物质的凝结。对于文化的整体性理解,就是要从其思想性存在的本质和物质性的表征来共同把握,这也是威廉斯对文化一词定义的独特表达。

其三,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生活方式指向的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文化来源于世俗生活的现实,也就是说文化是人民创造的,更是面向人民群众从而被理解与共享的。威廉斯贬斥了利维斯区分了少数人独占的“精英文化”和多数人共享的“大众文明”的对立文化观,宣告文化从神坛落入凡世的实质,在他看来,“事实上没有所谓的群众,有的只是把人视为群众的观察方式。”[3],人民大众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和再生性的文化集合,是现实生活的生动演绎与记载,只有把握住文化的人民性,才能掌好文化正确发展方向的帆。

(二)对决定论的重新解读

马克思的决定论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解读所不可避免要遇到的一个理论公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起初试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化理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彻底完善,并且在斯大林主义的影响下这一理论公式还被歪曲了,面对这一现实,威廉斯以科学的理念重新解读了经济决定论,阐明了文化与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現实生活与实践塑造文化。现实的生产内容是文化的源泉,这是马克思与威廉斯共同认同的要点,“尽管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形态,但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4],这就是说文化的内涵与边界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经济基础即现实生产生活塑造的,文化创新与发展不可能摆脱经济因素的框架,经济与文化实际上是同向而行的态势。

其次,文化构成现实生活与实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公式在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的歪曲下被形容成经济因素单方面决定一切,而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存在全面依赖于经济。威廉斯据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经济基础时常被错误理解为某种固定的抽象存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基础是一种生产的过程性存在,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现状下,文化与资本、多种多样的经济因素组合形成了庞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存在加入到了生产的过程,也就是说它自身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基础的构成因素,文化因素在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作为物质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重视文化与资本的结合十分重要,同时要合理并且最大限度地发展好文化产业。

最后,文化改变着现实生活与实践。文化是承载着某种思想的意识集合,它同时借助物质载体的传播来发挥自身的作用,据此,威廉斯详细描述了他的大众传播思想,一方面,他大致划分了两种形式的大众传播体制。一种是专制型的,类比于资本主义的强制性的单向输出式的文化传播,另一种则是民主型的,这种形式下的传播是一种双向或者多方互动交流式的整体;另一方面,他根据对不同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提出我们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传播系统,也就是说不仅是传统的文字、话语、舞蹈、艺术,或是新兴的互联网、AI技术、电视机等是传播媒介,更为广泛的是,比如一种地标建筑、城市都是社会传播系统中鲜明的环节,在文化创新的逻辑路径里,应当要巧妙运用好这些传播媒介,从而打造吸引人的新型文化符号。

(三)情感结构的提出与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解读的基础上,威廉斯超脱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结构范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情感结构基本概念,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一词类似于已经沉淀下来的、已经由于社会现状而被决定的思想和观念,它缺乏一种流动性,从而常常被抽象化。而情感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人群或者某一阶级共有的集体无意识[5],威廉斯将其形容为“悬而未决的各种社会经验”[6],它实际上代表了一种进行时态的社会经验集合。

一方面,威廉斯提出并且运用情感结构来阐发三种不同的文化属性之间的转换:其一是正统文化,也就是当前在社会上由统治阶级掌控的占据领导地位的统治性文化;其二是新兴文化,就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先进的工人阶级文化;其三就是残余文化,残余文化是被新兴文化所替代的旧的正统文化时代残留。威廉斯详细叙述了它们的变迁与转换过程,一开始是某种情感结构的诞生,它可以是一些集体无意识的意志、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的相似集合;接着这种情感结构在社会上形成集体的经验存在后被大众所接受与认可,并且广为流传,那么与其相对应的新兴文化就转变成正统文化,而旧的正统文化则会成为残余文化继续存在。

另一方面,情感结构实际上指出这样一种猜想,那就是文化与阶级没有直接明显的对应关系。文化就其内涵来说,是现实生活、传播系统影响以及社会总体共同塑造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是因为现实社会是具有阶级性的,但是这并不是绝对化地说某种阶级只能对应某种文化,不同的阶级或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根本利益对立,但是它们的文化是交互融合丰富多彩且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就创新文化内容的视角来看,只要是符合人民大众的需求的、先进的,符合当代发展理念的文化,就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内涵和理论意蕴

文化创新是促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新的时代继续生机勃发的关键,创新的根本含义就是要对旧的、传统的观念和实践行为进行批判性继承。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不仅要追求创新的意蕴指向、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指引,要从理论、内容、体制和形式上共同挖掘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路径。

(一)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想指引

理论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想先导,文化发展的理论正如上层建筑一样深刻引导着文化实践的道路取向。一来文化理论创新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系统性指引,文化就不成文化,只能沦落为威廉斯所说的某种惯例、或是情感结构,只有自身以深厚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服人,从而得到人民大众的积极响应与附和,这些经验与惯例的集合才能够构成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二来文化理论创新要切合社会实践,也就是说必须立足时代大环境的命题以及现实社会发展态势。纵观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道路,文化理论的革新路上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地扎根在社会、汲取在人民的迫切需求中,这是文化自身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不断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沿革,社会主义的文化才能够在世界文化的浪潮中维持本心接续发展,才能够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以红色的光芒熠熠生辉。

(二)內容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根本环节

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根本环节是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内容直指文化最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蕴含在各种文化表达形式中的某种思维、感受以及经验的展现,只有先进和科学的文化内容才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应当发扬和继承的,先进的文化内容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就是要创新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一,民族的文化就是要坚持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涵。大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时代性的革新与修缮,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能够更好地和现代理念相结合;其二,科学的文化就是要坚持文化创新的内容符合科学。合理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文化,科学的文化也就是说其内容自身是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的,其发展内涵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在此视角上,文化的内容创新应当开放角度扩大范围,充分学习各种文化内涵;其三,大众的文化就是要坚定文化内容创新以人为本。就是说文化内容的创作者以及受众都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来自人民的同时其中的意蕴也深刻地反哺人们的内心世界,为人们建立起积极向善的三观和思考方式创造客观的文化环境和耳濡目染的便捷渠道,为提升人们的整体文化素养奠定基础。

(三)体制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政治诉求

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一方面是文化与经济因素结合的文化产业,另一方面是文化与整体上层建筑发展结合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参与到社会基本构成中的现实具象,文化事业则深刻体现文化与社会整体相结合以及相互影响,文化事业与产业都离不开文化体制这个政治框架,符合实际运转得当的文化体制会为优秀文化内容的展现以及输出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脱离现实陈旧腐坏的文化体制只会阻碍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会加剧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蔓延,最终蛀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文化体制创新是文化总体有序发展的政治保障,文化体制涉及到多种微观层面,其具体内容包含了各种文化制度内涵等等,其具体方向又包括教育、文学艺术以及科技等方面,将文化体制的创新融入到文化事业的整体,加强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事业的共同管理,以促进文化有机再生的视角来整顿文化体制,同时以联动共通的视角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实际情况来真正发现文化体制创新的合理与否。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良性变革,才能起到推动文化事业前进、激发人民创造优秀文化产品的积极性、最终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的作用。

(四)形式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现实趋向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其内涵需要一定的传播载体来展现,文化的形式创新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创新,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科技的创新。文化创新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文化的传播可以突破时空和场域的局限,让人们在每时每刻都可以不受制约地接收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如果没有发达的物质载体,文化内容就会受到严重的场域阻碍,其内涵深意也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贬值,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不仅推动生产力的前进,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创新。同时科技发展更要与先进的文化理论结合,只有在正确的先进的文化理论指导下才能以科学的态度运用好科学技术这一物质手段,让科技成为文化创新的正面力量;科技发展也要与优秀动人的文化内容结合,内容上以真情打动人、形式上以先进的技术开发人的感官。在科技上不受制于人,就是说在科技上我们要掌握先机,以独立自主的态势独创文化传播的最新技术,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

三、文化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同频共振

文化整体的发展态势是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发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背景,以文化唯物主义的视域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创新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下从文化自身的特点来树立整体性文化理念、从对情感结构的分析切实创发文化内容的多渠道吸收、从重读决定论的角度来积极实现文化产业与事业的同向并行、以及从威廉斯传播理论的观点来促发文化表达形式的革新,开辟一条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创新整体性文化理念,坚定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借鉴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资源对于创新性发展文化理论的过程,就是从文化本身的特点出发,文化自身是一种集实践性、人民性和整体性于一体的思想性集合,其中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文化实践性的理论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文化人民性在现时代的生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整体性的特色总结。

首先,坚定不移的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文化具有实践性,这是文化的本质特性,它源自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文化并不是从人们的大脑中无故诞生的,文化有它现实的源泉,也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实践的过程与历史。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具有其真理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更是科学分析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之需。坚定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要在现实社会发展的态势中探寻文化创新的路径、在政治经济文化统筹联结层面上进行文化的革新、更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精益求精砥砺前行。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时代沿袭。文化的人民性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始终,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7],坚定文化的人民立场,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传承,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呼吸,是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发展所必须坚持的现时代的科学理论范本。

最后,紧抓文化创新发展的整体性理念,继承与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具有深刻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深刻贯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其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就国家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应当最终是面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国家整体富强、政治上民主、人民综合素质文明、社会安定和谐;就社会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应当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也就是文化环境自由、人人平等、社会公正、全面法治;就个人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根本指向的是人本质的复归,让人们打破资本主义生产的枷锁,也就是个人理想信念上爱国与敬业、个人素质上讲究诚信且待人友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必须要牢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统筹结合,综合考虑三个层面的共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

(二)坚持内外双视阀,多视角丰富创新文化内容

在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下,文化也日益全球化,丰富与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已经成为战略性的举措,文化内容的创新有着对国内残留文化进行扬弃、对国外优秀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以及合理改造的双视阀。

一方面,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赋予其以时代精神:一来,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我们不能一味地贬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数千年实践的经验传承,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创新的历史性来源,传统文化究其本质是旧时代残留文化的凝结,这种残留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大众认可,它虽然蕴含着旧时代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是在长久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它不断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演化成了具有超脱封建统治界域的独特民族性格,如果我们极端否定传统文化,就是在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更是在虚无化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更不能一味地肯定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集合中,有优秀的民族精神凝结,也有封建迷信以及极具阶级性的恶劣思想,必须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清晰认知,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摒弃低劣的传统文化内容;二来,抓牢文化的人民立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不断的传承与践行中源远流长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时代,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其实质依然是文化深刻的人民性。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改良,就是要将旧的形式、旧的内容与新的表达、新的内容相结合,这种内涵与表达必须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层面的、更是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只有这样的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才会不至于堕落成某种不知名的惯习,传统文化才能够在新的时代重拾群众的认同与积极反馈,在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中承袭中华民族的本色。

另一方面,强调对文化的多渠道吸收,摒弃狭隘的文化阶层观念。文化就其产生来说有着阶级性,但是就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文化并没有鲜明的阶级对应性,尤其在现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同的阶级可能会受到不同文化的深刻影响。摒弃狭隘的文化阶层观念,就是要多元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来创新以及增添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工人阶级的文化可以是通俗易懂的,也可以是高雅不俗的,更可以是多种表达形式的,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并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就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在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改造,让优秀的外来文化更好的被人民所接受。

(三)培植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事業全过程民主

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与社会现实生产生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坚定信念与初心保证文化事业,更要将二者有效结合,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物质充分以及路径正确。

首先,丰富文化产业产能,推进文化产业技术集约化发展。文化与资本的结合是新时代文化构成经济基础以及现实生产的突出表现,更是同向推动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种类繁多的文化产品填充了文化产业的流水线,让文化产业日益繁荣起来。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给予文化产业以丰富的产能,国家给予一定资金与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同时放宽产业进入门槛,从而解决文化产业长期产能不足、产能以次充好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升级转型,鼓励和倡导文化产业整体从资本集约化迈向技术集约化,加强我国文化企业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其次,坚定文化事业初心,推进实现文化事业全过程民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根本来说还是为社会现实生产基础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实需求催生了独特的文化事业要求,文化事业必须秉持共产主义初心,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初心行使命。将全过程民主的政治特色融入到文化事业中,就是要从文化人才、文化创作、文化输出三大层面入手,将过程公开、内容透明与民众反馈综合统一起来,一来要建构成熟的文化人才市场体系,让优秀人才能够畅通无阻流入文化市场,同时完善激励政策,激发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最后采取多项文艺作品监督与评估手段,让优秀的作品展现在社会上的同时全面防范低劣作品荼毒人民大众。

最后,积极发挥党的领导带头作用,共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携手并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上其内涵深意是紧密契合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7]是习主席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文化产业与事业的全面领导,积极践行党建与文化产业事业的融合贯通,同时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控与引导,大力构建文化惠民工程,尤其要降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成本;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化体系化,促进文化公共事业项目带动,挖掘文化事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将文化事业的初心与精神篆刻在文化产业的底蕴中,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才不至于偏离方向,同时将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效益融入到文化事业中,才能够更好的健全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体系。

(四)推进科技革新,将大众传播符号与文化表达深度结合

文化需要依附一定的物质性手段来表达,这就要借助到整个社会这个庞大的传播系统,在抓牢传统传播符号的基础上挖掘其他传播符号,同时坚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式大众传播。

首先,以突破性思维挖掘新的大众传播符号,打造具有新意的文化传播体系。整个社会生活就是一个自成的传播系统,其中存在许许多多的传播符号,它们可以是物质性的存在,比如建筑、城市、一种花、一棵树,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存在,比如某个广为人知的商标、某种已经社会性的风潮。挖掘出其中适合与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传播符号,一来要注重传播符号的大众性,这种传播媒介的受众要具有一定的群聚性,也就是要能够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接受;二来要注重传播符号的传播性,太过复杂和晦涩的传播构造不利于口耳相传、难以广泛流传;三来要注重传播符号的恰当性,文化内涵与传播载体要具有一定的相似特征,比如以城市为媒介宣扬城市的文化、以博物馆为媒介来传播文物的历史与时代的精神等等,二者要在具有相同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完美结合。

其次,构建多元互动的文化传播形式,避免文化对大众的单向输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形式与目的的,资本主义的文化传播形式只会让人变成‘单向度的存在,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是为了让个人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打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更是让国家整体文化事业向前迈进,实现整体文化自信与自强。对此,文化传播的形式应当是多向互动的,一方面是文化被输出从而得到广大群眾的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实时互动或差时互动得到群众对于文化内涵的反馈,“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8],让文化活起来,就是要让文化与群众互动,让不同时代不同精神的文化意涵在个人身上得到新的现实转化。

最后,加强推进科技革新,以科技生产力促进文化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必须不断推动科技革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基础的核心构成,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科技革新的重点就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之新带动文化之新,充分利用好核心人才与丰富产能,推动社会整体迈向智能化和高科技化,扭转在科技上受制于人的局面,更好的为文化的创新赋能。

〔参 考 文 献〕

[1]Williams,Raymond.Culture and Society: 1780

-1950.New York:Doubleday&Company Inc.,1983:243.

[2][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337.

[3][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315.

[4]田贵平,竟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三维解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5]欧阳谦.“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0(12):72.

[6]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134.

[7]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
在文化语境下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江苏教育(2016年23期)2017-03-09 11:09:31
试论文化创新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青年时代(2017年3期)2017-02-17 17:33:03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17:57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精神指导行动: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求知导刊(2016年28期)2016-11-28 12:11:21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6:59:20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35:30
浅议数字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创新
浅谈文化自信
人民论坛(2016年8期)2016-04-11 12:47:33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
人民论坛(2016年5期)2016-03-24 2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