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体悟到:恰到好处地提问是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搭桥铺路。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上,好的提问能泛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激起学生探究的火花。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为解答疑难问题展开思维碰撞和心灵的沟通与接纳,都提供了兴趣点,使学生敢于对“书本”和教师的提问进行大胆质疑,引发思维,开发智力,形成民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科学、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结合文本,巧设提问,生发兴趣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是学的基础,学是教的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提问是主导课堂活动的关键。而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怎样提好问题,就涉及到“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前者是提问必须做到有目的性、针对性,后者是提问采用的方法,技巧性、兴趣点。
在运用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文本的内容,及其画面所表达的内涵,有针对性地提问,才能捕捉问题所蕴含的思维火花。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对老师所设计问题的积极思考都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好多的问题是创新的源头,牛顿如果不是对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又怎么能发现万有引力呢?
问题的产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导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刺激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比如,教三年级语文第6课《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先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形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在触摸中体验什么罐易破碎,什么罐易腐锈,然后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完成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再提问:“谁说的话谦虚?”“谁说的话傲慢?”“最后结局怎么样?”陶罐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连影子找不到了。“两个罐子的结局,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跃跃欲试,讲得很有兴趣。
二、结合文本,灵动提问,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要贴近文本图样,科学地、灵动地设计提问内容,由于学生中素质参差不齐,必须分层施教,于是在提问时就要有“梯度性”“层次性”,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根据学生的实情分别提问,以使学生各得其所。
例如在教三年级《火烧云》一课时,我把表示颜色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如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然后提问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
又如《草船借箭》一课,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进行想象:假如周瑜事先知道了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怎样做?假如没有大雾,借箭会成功吗?假如……
这些围绕课文内容多角度的想象训练,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敏锐的目光去寻找灵感,去想象,去描绘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容易使中等生和基础薄弱的学生往优良水平靠拢,另一方面让优秀生也有了更广阔的发散思维的空间。
这样既能激励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实现促使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能力的过渡,让学生变要学为乐学,由乐学变为会学、善学。
三、结合文本,鼓励提问,发展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创新,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发散思维,质疑解疑,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正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事实证明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因势利导,引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及时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第五课《草船借箭》一课时,说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智取十万支箭的故事。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我在总结文章时就文章的选材根据这句话提了这样的问题:曹丞相听了军士们的话心里会怎样想?他会说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难度的,而且是要学生想象课文里没有出现的内容,学生就有兴趣。学生根据已学习课文印象产生表象,继而想象出曹操上当的窘态和心理活动,甚至语言,有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我抓住时机一转话锋,启发学生自主提问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曹丞相的心理活动、语言、表情写出来呢?这一问使学生兴趣转向思维,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呀,为什么不写出来?”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章主要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军事才干,如果把曹丞相的心理活动、语言、表情写出来,就冲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收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这两句话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文章的选材,所收的效果比平时单一地强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舍去”好得多。
质疑问难可以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达到预定的效果。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增加质疑环节,并且在教学中提倡:“凡是教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揭示,凡是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凡是学习效率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提问,质疑创新,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又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形成独立学习能力,逐步掌握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