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4-05-17 10:50曹艳玲
求知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育学生道德品行和法律素养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备受关注。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落实核心素养培育,能凸显学科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从创设多元情境、巧妙设计议题、拓展教学内容、增设实践项目、完善总结反馈等角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案进行改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作者简介:曹艳玲(1978—),女,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新集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对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关注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利用学科教学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后续进行高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要点

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教师需要明确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向和重点。目前,虽然已经有部分教师参与到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当中,但在具体操作时仍存在问题,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的发展。对此,笔者对核心素养培育工作所需要关注的要点进行总结。

第一,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行为[1]。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容易存在与核心素养培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只是向学生简单地传授知识,并未关注到学科育人价值。为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教师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学生纳入研究视野,使学生在自主发展的课堂中有所收获。

第二,学者杨跃忠提出了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搭建起与教材之间的连接桥梁,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增加自主实践活动以及合作学习的比重,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盲目依赖,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第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要保障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充分发挥评价助教导学的优势,通过正向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后反思习惯,在评价的作用下不断优化、调整教学,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为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课堂中转变师生角色定位,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有效改善学生内驱力不足、学习兴趣低等问题,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核心素养,创设多元情境

想要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2]。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利用生活事件、游戏活动、趣味视频等构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培育核心素养,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将生活中常见的相关事件作为情境素材。

情境1:环卫工人正在清洁马路,但路过的学生随意将包装袋扔到地上。

情境2:小明的家中来了许多客人,他热情主动地跟大家打招呼并在吃饭的时候站起身使用公筷为客人夹菜。

情境3:小张和朋友约定好七点在公园见面,但朋友却忘记了这件事情,迟到了三十分钟。

上述情境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大家基本上曾经历过上述事件。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提出问题,让学生判断情境1中包含哪些不文明行为,并思考:如何评价情境2中小明的行为?如果你是小张你会怎么做?如何避免此类行为的发生?教师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帮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灵活地调整情境内容,保证情境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巧妙设计议题,构建活动课堂

议题式教学是教育改革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积极探索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感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保障。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计活动主题,分享议题的实践方法,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在参与议题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3]。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的教学为例,本课由“自由平等的真谛”和“自由平等的追求”两部分内容组成,意在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由的珍贵,并依据法律自觉止步于自由的边界,彰显理性的力量。结合本章重点内容,教师可以确定本课总议题为“議自由”,并设计多个子议题,如:(1)什么是自由?(2)自由意味着什么?(3)自由是否代表着完全随心所欲?(4)自由的前提与保障是什么?运用子议题将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近期热点话题“穿衣自由”进行讨论,分享对自由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自由的内涵进行深度思考。在议题式教学的支持下,学生能在珍视自由的同时明白身为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力,自觉遵纪守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理念,强化法治素养。

值得关注的是,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有限,在设计议题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因议题难度过高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拓展教学内容,拓宽文化视野

部编版教材中提供的内容相对完整,但对部分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教材知识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为保障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教学为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师需要借助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整理古代科技发明,并在班级中分享,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在讲解“时代发展呼唤创新”的核心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近期热点新闻事件,为学生分享华为新款手机Mate 60 Pro的卫星通话、超可靠玄武架构以及全焦段超清影像功能,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手机功能技术,认识创新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我国正加快科技发展,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为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涵养家国情怀,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整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具体举措以及做出的努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拓展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将拓展资源录制成微课,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復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文化视野。

(四)增设实践项目,锻炼协作能力

常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扮演聆听者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的内驱力将被削弱,逐渐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4]。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尝试设计实践项目,鼓励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亲身体验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事件,由浅层学习逐渐走向深度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协作能力与实践水平。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的教学为例,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不和谐音”时应如何进行调解,共奏集体生活的和谐乐章是本课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相关背景:近期,老房子改造工程受到了广泛关注,政府部门要为老旧小区修建电梯,这样一项惠民工程却成为邻里冲突的导火索,部分低楼层的居民表示不愿意分摊金额,部分高楼层的居民则表示加装电梯应由全楼承担。如何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怎样才能谱写社区邻里和谐的新篇章呢?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各组成员需要明确本次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拟定实践方案,如:影响电梯安装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邻里关系会遭到破坏?不同居民都有哪些不同的需求?然后再带着问题前往该小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此项工程的开展进度以及遇到的问题等,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回到班级中分享实践成果,说出本组对此项工程的意见,进而明确“我们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在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期间,教师需要尽量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主题,避免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出现安全问题。

(五)完善总结反馈,增强教学效果

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驱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借助评价的助教导学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获得长足发展,建立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契合、与课程目标相吻合的科学评价方式[5]。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的教学为例,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生命的重要价值,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树立要活出精彩的远大志向。在基础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分层评价标准,通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表现、听课情况、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种因素进行判定,突出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评价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例如,学生在评价阶段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自己对教学活动的期待与看法,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为了保障评价的科学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精彩产生别样的理解。最后,教师再系统地整合评价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促进核心素养培养落在实处。

为了发挥评价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将评价结果整理成文档,带领学生定期进行回顾,总结学习经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深入解读核心素养具体内涵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师生将携手创建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新风貌,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令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30):61-63.

范寿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2(22):57-59.

蔡明真.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2(22):34-36.

李园园.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探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4):3-4.

郑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7):17-18.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