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24-05-17 07:28雷锦霞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摘  要: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特性,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现状。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能够从生产源头入手,降低生产成本,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矛盾和解决方案,致力于实现对生产力发展的助推。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09-03

作者简介:雷锦霞(1992.03—  ),女,汉族,陕西省榆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引言

顺势而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要求在正确理解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引领作用。为减少和规避自由主义“诱导”陷阱,有必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基本立场,理性研判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以实际问题为抓手,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对此,本文试图从三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条件,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及依据。其次,依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深入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最后,从政府和市场、科技创新方面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全文划分为问题倒逼、追本溯源、应然之举这三个层次,进一步理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与意义,助推中国经济巨轮砥砺前行。

一、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

自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渐呈现与社会生产速度落后之间的矛盾[1],成为限制现阶段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矛盾。具体产能过剩表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其一,在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推动下,人们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除了要满足自身温饱、住行等基础性问题外,在饮食方面更加注重健康性与合理性,在日常消费方面,也呈现了急剧增加的客观现象,甚至可能存在一些社会性现实问题发生后,人们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的心理与行为,致使其他方面的消费被忽略,因而导致其他领域消费需求过低,造成产能过剩。其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着生产力欠发达的问题,有些产品的加工制造与居民现实需求具有一定差异,因而会出现产品滞销的现象,导致发生产能过剩问题。

(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人口老龄化、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其中,人口老化导致劳动力市场缩减,减少生产劳动资源,老龄化减少工作人口并降低技能和创新,影响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致使许多经济体生产力发展缓慢,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不足,劳动技能不足,影响经济增长。长此以往,经济增长依赖于先进设备和基础设施,资本投资不足和设备陈旧限制产业升级和经济效率。这些因素导致经济增长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解决这些问题,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此外,科学技术虽然可以弥补生产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生产设备数量不足等问题,但受制于开发和应用绿色能源科学技术以及创新性科学技术力度不足的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

(三)居民保障制度消耗大

首先,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居民保障制度的增强导致经济负担加大,主要体现在居民保障制度完善导致劳动成本上升,迫使企业为维持盈利和竞争力裁减员工,影响企业稳定和行业发展;居民住房需求与持续上涨的房价形成矛盾,导致部分居民无法负担住房。为此,政府需投入资源建设廉租房和提供住房补贴,缓解住房问题,降低公共财政负担,以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造成居民保障制度消耗增加。最后,从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角度来看,虽然针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实施了一定完善政策,但难以形成全面覆盖或整体性公平。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问题倒逼:经济发展新常态呼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将视角立足于国外。将金融危机爆发作为转折点,自2008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以美国为例,此次危机与1937~1938年金融次贷危机具有不谋而合之处,即干预措施并没有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缓解,危机的蔓延也没有因为舍本逐末的措施得到遏制,这无疑验证了恩格斯的断言。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面临挑战。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中国必须加快和深化其经济改革,以适应和克服这些挑战。

第二,把视角转战于国内。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态势,此种特征是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步入新常态的表现。但也引起了部分国人对经济前景发展的担忧,有部分人企图使中国经济改革走入新自由主义陷阱,提出诸如“中等收入陷阱”诱导性的论调。但实际上,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是质变飞跃的显著标志,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究其原因,经济发展难以呈现无限高速增长的态势,是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此言论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物质极大富足,也依然会有最高上限”的描述不谋而合,基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进行思考与分析,高速增长实现一定时期之后必会经历换挡降速的转折。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种新特征,如,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关键,其目的是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质量。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遗产,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动力。红色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自力更生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的重要精神动力。在新常态下,红色文化可以激励人们面对挑战,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红色文化还强调公平和共享,这与当前推动经济发展中减少不平等、实现更广泛共享的目标相契合。通过结合红色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调整,还包括对社会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和创新。这样的结合有助于形成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模式,使改革更加深入人心,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长期稳定。

第三,将视角立足于问题倒逼的国情背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这是为了尽快破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遭遇的困局问题所做出的基于宏观经济调控层面的重大部署。这表明此后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将发生根本性变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科学地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性分析其本质内涵、现实诉求,以及内在耦合关系,希望能够从多重视角深入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经济学的根本性质区分。这无疑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呼唤。

(二)追本溯源: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矛盾

1.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引发供给侧结构性风险问题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协调显得尤为关键,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理想情况下,政府的角色是设定规则和政策框架,引导经济发展方向,而市場则依托其内在的效率和创新能力自主运作。这种理想的平衡状态,旨在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市场的微观运作效率,共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达到这种平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会阻碍市场的自然发展,扼杀创新动力和市场效率,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的停滞。例如,若政府对某一行业进行过多的保护或者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进行干预,可能会导致该行业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如果市场的力量过于强大,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和环境问题。例如,无节制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资源过度开发,甚至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见,供给侧风险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失衡上。除此之外,市场失灵也可能会引发经济波动,加剧社会不平等,而政府干预过度则可能导致经济效率下降和创新活力的流失。因此,如何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由运作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挑战[2]。

2.生产力内在要素结构性转变,导致经济发展乏力现象

在社会生产领域,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动态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我们认识到,要促进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就必须确保生产关系的适宜性和合理性。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一种有机的统一。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必将在全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贯穿和落实。

劳动工具的革新以及劳动对象的丰裕,在初期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是除劳动者本身外,有效提升财富积累能力的推手。企业家管理能力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不断促使财富积累能力增加和增强,以求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断创新的科技水平和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先锋队。以上三个时期的变革,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推动财富积累的依据和条件,有助于促使生产力内在要素发生结构性转变。可以说,随信息化时代的席卷,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但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并没有成为生产力发展助推的主导力量。甚至劳动力红利逐渐消退、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等现象,而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三)应然之举: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引领改革

1.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有效协调,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分析社会生产时,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示,应加大力度研究如何提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并重视发挥政府对资源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配置作用。尤其强调政府是缓和生产危机,展开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手段。

基于此,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实施强势管理。首先,进一步保证政府和市场内在关系的协调性,指政府能够从深度以及广度两个方面严格管控资本作用。但这并不意味政府单纯的干预行为,而是立足于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上,展开的对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的调控作用,是能够避免大量产业工人下岗失业,提高安全与稳定保证的主要条件。在此期间,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关乎人民切身利益以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做好资本把控。比如,国防行业、教育行业、科技行业等方面,必须避免发生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进入了深水区。因此,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时,要避免产生政府过度干预经济活动的情况。一是针对国有或集体企业存在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的问题,要求政府削减过度扶持力度,减少补贴力度,真正为政府“减负”,优化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方式,缓解财政“高杠杆”风险。二是发挥市场机制有效调节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功能,确保生产资料部门和消费资料部门的供求关系平衡,并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和优化。三是降低政府对竞争性产品市场的干预力度,给予市场资源配置主导力量的权力,进而实现以有效协调政府和市场关系,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2.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关键策略。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且还为解决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进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促进了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这些都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素。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愿望。首先,科技创新还在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技术等,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此外,科技创新还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和可能性,通过引入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传统产业可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生产方式,从而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因此,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3]。可以实现提高不断刺激、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进一步制定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充分调动地方经济扶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企业创新驱动主力军的作用,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构建国际领军型企业,满足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和主导能力的需求[4]。在此期间,发挥我国教育教学的优势,以高校、知名企业、科学研究所为重要依托,构建全新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模式,进而实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最后,在确保科学研究人员的专利权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积极促进创新的生产方法,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扩散效应。这要求对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进行有效的保护、推广和应用转化,以此增强改革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科技创新可以作为推动力,帮助实现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和优化[5]。

结语

综上所述,供需失衡问题是当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受到阻碍的最大困境。为了实现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应该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深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因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讨论如何发挥国家和市场宏观调控作用?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微观驱动作用,从供给源头改善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结构问题?如何在不可避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解解,徐宏潇,胡勇.新中国城镇化曲折历程的唯物史观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98-106.

[2]王明伟.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嬗变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8.

[3]何汉斌,武彦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4):181-183.

[4]刘雪敏.协调推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J].新经济,2022,(3):43-48.

[5]周琳娜,白雪秋.以人民为中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视角[J].学术论坛,2019,42(05):90-96.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