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德育管理者生成哲学素养的思考

2024-05-17 06:39缪兴秀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

摘  要:哲学素养是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的哲学意识和修养,具有反思批判性、实践性和超然性等特点,是高校德育管理者必备的基本修养。哲学素养影响着德育管理者的精神境界、专业发展以及学生观的确立。深厚的教育情怀以及潜心修学是个体哲学素养形成的主观条件,相对自由的精神成长空间是哲学素养形成的客观条件。研读哲学经典,注重实践积累以及养成批判反思习惯是哲学素养的基本生成路径。

关键词:德育管理者;哲学素养;价值意蕴;条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94-03

作者简介:缪兴秀(1970.05—  ),女,汉族,江苏省如东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研究。

引言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没有哲学,就没有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就是哲学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繁荣的过程。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老子到孔子,从王阳明到马克思,哲学家的思考促进了文明的光辉,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尤其是教育跟哲学相辅相成,哲学有了教育才能普及,教育有了哲学才能深入发展。笔者在多年的德育管理工作中,与众多德育教师有过交流,发现哲学素养,对于教师来说意义不可小觑。

一、哲学素养的内涵及特性

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也是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主要体现在对事物本源的寻根探底,体现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上面。人类只有运用哲学的修养和智慧,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大无畏的精神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确切地講,哲学素养的内涵及特性也就是指个体应用自身掌握的哲学理论观点来思考、分析和解决自然、社会及思维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哲学修养和智慧,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一)反思批判性

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哲学从其产生之日始就具备反思的特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反思人类思想史上所建树的一切的基础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辩证法,现存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肯定的理解,但也同时进行否定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人,不崇拜任何事物和东西,它以批判和革命的思维,在人类发展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哲学工具。哲学是什么呢?哲学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追问和批判,研究世界,追问历史,批判当下,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由此可见,具备反思批判的特质是哲学素养养成的重要标志。

(二)实践性

哲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马克思写《资本论》、恩格斯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毛泽东搞农村调查和研究中国社会……无不是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和完善着理论学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哲学素养实践性的内涵所在[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毛泽东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社会规律,在实践中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先进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深刻洞察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根据中国实际和世界发展大势,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

(三)超然性

纵观中西方的哲学“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幸福”的话题几乎被所有哲学家关注。人作为一种独特矛盾体的存在,受制于物质束缚、又想获得精神自由;受制于有限自然生命,又想追求永恒存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客观条件对梦想的约束……若执念于此,人生处处皆遗憾。在此情景下,作为一种对“思想”的“思辨”的哲学,将人和现实之间拉开了间距,通过哲学的视角反观,从琐事中超脱,用出世的心态处理入世的事务。超然外物,超越自我的旷达心态,是哲学素养的外化表现。

二、德育管理者具备哲学素养的价值意蕴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武器,它的价值意蕴渗透于教师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充实精神家园,拓展生存空间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哲学就是“觉解”。只有借助于哲学,人才能超越自然和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和天地境界[2]。冯友兰以自身的经验和对人生的看法,提出了人生需要有四重境界,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都有自然的境界,这是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和前提,然后是功利境界,也就是物质上需求,再次是道德境界,这属于社会范畴,规范了人类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然后是天地境界,跟古代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除了自然境界,其他如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尤其是天地境界,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冯云兰先生所说的“觉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正对应于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高尚情操。然而当今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教师也会迷茫困惑。掌握了哲学智慧,一定能够为主体拓展更加良好的生存空间,引领教师既关注当下生活,又关注“诗歌和远方”,充实精神家园。

(二)提升专业素养,体验职业幸福

第一,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永恒的指导价值,而马克思主义就是具备这样的品质和价值。广大教师要学哲学和用哲学,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体验职业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教师的职业生命也在于自我超越[3]。德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广泛,工作状态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倦怠会对学生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而实践证明“单调、重复和没有创意”是引发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创新是哲学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德育是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实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当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不断成长着的对象时,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也就能在不断自我超越中体验职业幸福。

第二,有助于在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黑格尔说“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时所自认为很熟悉的东西,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曾经运用并应用来帮助他生活的东西,恰好就是他所不知的,如果他没有哲学修养的话[4-5]。”意思是说哲学是将人们习以为常以及熟视无睹的问题作为问题来进行追问和反思。“熟知未必真解”,比如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叫按章办事,怎样处理制度规范和人性化关怀的关系等,都是需要反思的。教师一旦在教育实践中养成了批判反思的习惯,就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也就生成了研究型素养。

第三,有助于智慧地处理事务,提升教育质量。德育管理者常常会同时处理大量繁杂事务,怎样分清主次、如何抓到关键,这样的难题他们常常纠结。针对这种特殊性,要使工作状态从应接不暇变成有序管理,就得学会“删繁就简,以一驭万”,具备全局观念和辩证思维能力[6]。

著名教师于漪也曾谈过,教师的教育工作是艰巨的,复杂的,而且学生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因此有很多难以洞悉的变数,教师必须掌握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碰到矛盾,遇到问题,就要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去思考和解决。由此可见,学习哲学可以历练心智、锻炼思辨、增长智慧。

(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坚守人文情怀

哲学家高清海认为“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质上是对人自己的认识”[7]。哲学一定意义上就是人学,哲学情怀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文情怀,因而哲学素养必然影响着教师的学生观。

第一,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这一特殊社会角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认识与评价的总和”[8],具体表现为把学生看成怎样的人,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等。学生观将会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到教育效果,关系学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德育管理者确立科学的学生观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明确了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育管理者进行教学的重要理论指导,整个育人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另外也说明学生所处社会关系千差万别,因而存在个性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第二,有利于造就豁达的心态,积极乐观地看待学生。哲学就是让你有个好的心态,事物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曲折过程,学生成长也会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就是哲学的境界——达观、豁达。就像哲学家奈勒说的那样“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了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9-11]。”

达观、豁达、宽容等品质和气度,正是德育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高校的德育對象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他们在成长的途中难免犯错。教育者的哲学修养能够让他们辩证地看待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包容学生的多样性;善于从全局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着眼当下,更重视长远;着重局部,更看重整体……哲学素养,在实践中体现为教师的人文情怀,能够映射到学生身上,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三、德育管理者生成哲学素养的条件和路径

(一)哲学素养生成的主客观条件

第一,深厚的教育情怀是哲学素养生成的前提和动力。“哲学首先是一种爱智的激情、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你没有这样一种想要追求根源的渴望,很难深入地去学习哲学。”没有迫切提升哲学素养的愿望,所有的提升途径都是空谈。迫切提升哲学素养的愿望又和教师热切关注教育质量密切相关。

德育是“良心活”,做好难,做坏易。“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11]。因此关注教育并致力于将之做好做精的教师,会主动学习哲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参与教育改革。

第二,抵制俗务的纷扰是哲学素养生成的内在条件。黑格尔曾用密涅瓦的猫头鹰来比喻哲学,说明哲学反思是深沉和自甘寂寞的。一旦进入深邃复杂的哲学领地,注定得耐得住寂寞、稳得了心神。“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是习近平同志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哲学思考必须达到的境界。对于教师而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只有耐得住诱惑、坐得住板凳,才能潜心修炼哲学素养。

第三,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是对哲学修养形成的外在条件。比如社会价值的引导、有利的氛围营造,职前职后培训中对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等。要努力为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环境,包容和接纳不同的声音,使教师的思想得到主张、心灵得以舒展、个性得到培育,得以建构自由且个性的精神世界。

(二)哲学素养生成的基本路径

第一,潜心研读经典,加强理论积累。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是提高哲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12]。”据此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组织编纂了《领导干部读哲学经典》,其中分为中国哲学篇、西方哲学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篇,收录有推介古今中外哲学经典著作和文章,值得推介。

第二,投身社会生活,丰富实践经验。哲学素养养成离不开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黑格尔曾说即使是同样的话语,由饱经风霜的老人和天真无邪的孩子分别说出,也会含义迥异,原因在于老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这意味着哲学不仅涉及理性,还蕴含着深刻的生活体验,要融入哲学世界,就不能和生活脱节。所以教师应该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历练、生成哲学素养。

第三,养成反思的思维习惯。反思是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反思的关键在于通过回望达到一种对本质的觉悟。去获知,去看见、去感觉,以一种自觉的努力对经验重新安排[13]。”哲学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一切,它“反对人们对流行的思维方式、时髦的价值观念、既定的科学理论等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之境的温床上睡大觉,反对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现实行为中采取非批判的传统型态度。”正因如此,“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否定与否定之否定构成了整个思想发展史,也构成了整个哲学。“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养成反思批判的习惯,是生成哲学素养的重要路径。

结语

哲学素养的养成过程漫长,路径多样,正如唐代马总在《意林》卷五引《唐子》中所说,“大木百寻,根基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当人们真正理解了哲学理论并将之内化,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也就真实地掌握了它,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参考文献:

[1]巫莎.浅论隐性知識转化视域下高校教师哲学素养的提高[J].大学,2021(33):29-31.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论教师的哲学素养[EB/OL].(2015-12-27)[2023-04-15].https://www.doc88.com/p-9012396914365.html.

[4]吴永华,傅长吉.论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95-96.

[5]杨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3):4-9.

[6]孙正聿.哲学智慧与精神家园[N].吉林日报,2013-10-29(8).

[7]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8]陈岸涛.马克思人的本质论对教师构建学生观的启迪[J].教学与管理,2010,(33):6-7.

[9]岳伟,王坤庆.人:哲学与教育学的契合点——关于教育学为什么需要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5-8.

[10]杨翠娥.论教育的哲学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5):84-87.

[11]刘文霞,徐海生.教育哲学应有的功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7-10.

[12]江泰然.论领导干部的读书[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8-10.

[13]苗学杰.游子返乡:“教师是谁”的哲学省思——“教师作为陌生人”隐喻带来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5):56-61.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
浅析土地确权的价值意蕴与有效途径
论精准扶贫的文化功能及其释放路径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中学社团活动的价值意蕴和路径选择
论“三严三实”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