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鹏 孟雪峰
摘 要:演讲稿、演讲者、听众构成演讲的三要素,是演讲成功的关键,外语演讲特有的译稿及理解当代中国主题的融入更加增大了演讲的难度。基于外研社《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本文将从演讲稿的撰写、翻译及当众演讲实操入手,归纳“理解当代中国”主题下俄语演讲的显著特征,从而更好地探究俄语演讲的策略。
关键词:俄语演讲;当代中国;翻译策略;演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73-03
作者简介:梁俊鹏(2003.03— ),男,瑶族,山西省平遥人,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俄语演讲;
孟雪峰(1971.12— ),女, 汉族,黑龙江省富锦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
基金项目:2023年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理解当代中国—俄语演讲教程》的学生演讲自主训练平台的搭建(项目编号:202310225313)。
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国际话语权,成为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时代使命。外语演讲作为一种突破文字性的传播形式,以其语言面貌、神态动作和情感起伏等技巧来与受众取得共鸣,使所要表达的观点深入人心,對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输出,具有绝对的优势,而目前国内外对外语演讲策略的研究不多,将俄语演讲和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输出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将探究归纳出一系列规范具体、切实可行的演讲策略,旨在提高俄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思维和演讲能力。
一、演讲稿的撰写策略
演讲稿融汇演讲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和观点,是整个演讲过程的内容支柱,也是演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形成高效的讲稿需要把握以下几条要点:
(一)根据演讲类型,确定撰稿策略
从演讲目的角度,可以将公共演讲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信息性演讲、娱乐性演讲、说服性演讲等,而理解当代中国主题适用于信息性和说服性混合式的演讲,旨在介绍和说明当代中国的新生事物或优秀思想文化,并提出携手共赢的倡议。
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理念与概念的介绍,我们可以采取生动描绘、联系生活实际、采用称呼语、语体和修辞等交际策略和顺应手段,建构不同的语用身份。语用身份的建构与顺应可以投射出演讲者观点表达和信息传递的需求,逐步实现演讲效果的优化[1],最终达到让世界切实理解中国决策和中国智慧的目的。如:как вы догадываетесь,как мы знаем等的运用,可以引发听众与演讲者思维、情绪、感受等的同步,使演讲更具感染力。又如:известно, что,понятно, что,或подумайте, запомните等,这些富于人称变化的句式既可以感召受众,又可以无形中建立和拉近与听众之间的感情,提高演讲的成功率。
(二)源于听众特点,确定选材策略
优秀演讲者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站在听众的立场看待自己的演讲,因此,提前了解和掌握听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听众的差异性主要由其年龄、身份、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针对不同的听众,选材策略也是多样的,理解当代中国主题,更多面对的是外国听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更大的理解差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例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才能共同进步,熟练地使用语言完成跨文化交际[2],避免使听众产生误解,从而达到引导听众逐渐认同的目的。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恰当地运用其他对象国家的典故、名言、谚语及成语型结构,能够增加亲和度,使讲稿更加专业、接地气。
二、演讲稿的翻译策略
译稿是外语演讲的独特组成部分,是演讲稿的最终加工成果,与演讲稿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理解当代中国主题的讲稿要求我们:在尊重外语的语言特质、认知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理解力、创造力,以传递政治概念的内涵为己任,以读者理解和接受为目标,掌握中国核心政治概念的解释权、“自我定义权”,并使译文能够在目标语国传播,进而参与到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之中[3]。鉴于俄语复杂的语言规则及其所处的特殊文化背景,本文将从语义理解、语法结构和文化因素入手,探究演讲稿的翻译策略。
(一)中文关键词语的精准理解
精准掌握原文的语义和语用信息能够挖掘出原文真实内涵,是译文成功的保障。对于时政热词的翻译,更要严谨认真,要求译者要静下心,找到合适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与翻译理论结合,做出真正准确的翻译成果,减少翻译笑话的出现[4]。这就要求我们加深对本国文化、时政热词的背景及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只有掌握源语的语义才能进一步彰显其特定内涵,真正传达出中国理念,体现文化自信,发挥出演讲的感染力、说服力。例如:我们将“一国两制”译为《Однa страна - две системы》,比翻译成《Однa странa с двумя системами》更有底气,更能突出独特性。
(二)中国特色语法结构的翻译策略
汉语和俄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语法结构存在极大的差异,在翻译中,本着译文与原文作用力同等的原则,采取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应对中俄语法结构的差异。
1.数字+关键词的翻译策略
数字+关键词是当代中国时政文献中高频表达方式,这些概念或固定表达的翻译,往往给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八个明确”“四个现代化”“四项基本原则”等。这种“数字+关键词”结构反映出汉语“重在归纳、突出主题”的特点。但在俄语中,уточнение,модернизация,принцип等这类词都为抽象名词,不能直接与数量数词连用表达数量意义,必须采用增译方法 。如: 八个明确可以译为восемьаспектов уточнения 或具体释义法,在后文附带注释,具体列举,帮助俄语受众读懂该概念的完整含义。但如果追求术语与汉语的对应,也可译为 《восемь уточнений》, 《четыре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但必须将其置于引号中,以标记此为特别译文。
2.四字格的翻译策略
四字格,作为汉语中特有的词汇组合表达形式,言简意赅、整齐匀称、形象生动,具有音韵上的节奏美、形式上的整齐美、内容上的意象美,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因此四字格也被广泛应用到当代中国的时政文献中,但是这类结构同时也增大了翻译的难度。翻译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间隐含的逻辑关系,凸显俄语准确理性、表述明晰的特点。例如:根据四字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间隐含的条件关系将其合译为一个简单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译为“Только преданность изначальной цели позволит довести начатое дело до конца. ”
3.中俄诗句、修辞、典故对比翻译策略
引用修辞、诗句、典故等是演讲中精简表达、提升文采的常用技巧,但是受文化背景、语言内涵及语法结构差异的影响,此类技巧在中俄双语中的翻译转化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对受众国家文化也有深入了解,将两种思维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用“Демьянова уха”(杰米扬的鱼汤——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Кто виноват?”(谁之罪?)、“Что делать?”(怎么办?)等俄罗斯广为流传的俗语和典故等来代替相应的中式表达,更能贴近受众的理解与思维模式,更符合俄罗斯文化。而当没有对应表达时,我们要首先保证翻译的语义等值,采用直译法先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再想办法美化表达,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可以译为:《все вещи развиваются вместе и не препятствуют друг другу; все принципы осуществляются вместе и не вступают в противоречие друг с другом》 .
4.俄语词类巧用策略
翻译时,恰当运用俄语动名词、副动词、形动词,可以起到簡化翻译、凝练语句的效果,如: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диктатура народа,руководимая(被动形动词) рабочим классом и основанная(被动形动词)на союзе рабочих и крестья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Идя(副动词) по правильному пути, создаём сообщество единой судьбы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 行天下之大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система, укоренившаяся(主动形动词,生根) в землях своей страны и черпающая(主动形动词,汲取) из них богатые питательные вещества.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
三、当众演讲的策略
当众演讲直接决定了演讲稿能发挥的效用,根据Cohen、OMalley和Chamot以及Oxford等的二语习得策略学说,我们归纳与总结出了适用于当众演讲的策略:情感策略:注重克服焦虑,鼓励自己,控制情绪;社交策略:注重提问,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元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估[5]。
笔者下面将着眼于提高演讲的表现力入手,具体从语言、表情动作、外界辅助三方面总结出提高演讲表现力的具体训练方法。
(一)演讲语言的运用策略
运用富于变化的语速和语调,来提高演讲的层次感。例如:提高音量来突出重点,以提醒听众集中注意力;加快语速来传达一种层层递进的效果,或增强演讲的气势。因此,在演讲前我们要明确每一部分内容的情绪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巧用停顿,引发听众思考,增加演讲的代入感。演讲的目的是要使听众感同身受,引人深思,适当的停顿会给听众提供短暂思考时间,这比语言更能促进情感的延伸,正所谓“无声胜有声”。
语言面貌对外语演讲者尤为重要,通过语言面貌,观众可以直接判断演讲者是否是一个专业的语言学习者。针对语言面貌的提升,我们总结出如下训练策略:(1)规范、系统的音标训练,注重发音的方式与发声部位;(2)大量跟读和模仿新闻、课文等地道的俄语语料;(3)和母语或者同样为语言学习者的同伴对话进行言语交流练习,纠正发音及语法错误;(4)常规性朗读练习;(5) 自己跟自己对话,练习专题脱口作文;(6) 背诵、积累一些口语素材;(7)对自己的口语录音,听录音纠错。改善语言面貌使我们的演讲更具观赏性,不论是对中国观众还是对外国观众都更具吸引力。
(二)演讲者的表情和动作
演讲者的表情要大方、自然、有亲和力,并根据演讲情感的变化做出对应的调整。尤其在传播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智慧时,更要展现出大国自信与底气,以及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与听众眼神的互动有助于及时对演讲策略进行调整,提高效度。演讲时始终正视听众,一方面观察听众的观看状态,及时调整自身演讲状态,另一方面时刻与听众保持眼神交流,体现出演讲者和听众的紧密交互性。
演讲者的肢体动作一定要适度、恰当。在做手势时,最好使用双手,且双手宜保持在胸部的高度,以营造出力量、权威和自信之感。演讲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姿态、语调和话语的和谐,使演讲更加自然、有条不紊。如是提前设计好的动作,则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此外,受平时讲话习惯或当众讲话的紧张心理影响,演讲者常常表现出:来回踱步、左摇右晃、双手无处安放等不恰当的下意识表现。
针对表情与动作的管理,我们可以采取录像视频分析以及对镜训练等策略来克服相关问题。
(三)提高表现力的外界手段
演讲中常用到的辅助工具包括图片、视频、音频、PPT等,借助这些道具,使我们的演讲更生动具体。尤其当我们在传播当代中国文化时,主题较为复杂难懂,通过图文并茂、语言与实物相结合更能加深听众的理解。但要注意道具的选取要紧扣主题,且不宜过多,道具展示时,演讲者需要面向听众,而不是仅关注视觉辅助工具,要认识到演讲者的主体地位,道具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最终的演讲和我们平时的练习大不相同,面对众多的听众,有时甚至是突发状况,我们很难将表情动作等细节处理的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练习,将我们精心设计好的细节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自然的肌肉记忆。同时要注意平时的练习,例如:建立演讲小组,开展俄语演讲活动,成员互评;进行口语交流实践,互相促进口语能力、改善语言面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的模拟真实的演讲场景,包括听众设备,有时甚至是限时演讲,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克服焦虑与怯场因素,将每次的训练当做实战,才能在实战时表现得像训练时从容。
结语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出版表明教育界正不断加大对外语学子思政性培养的重视,新时代的外语学子也迫切需要提升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更加推进了演讲与当代中国主题的融合。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俄语演讲赛事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俄语演讲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遇与广阔舞台,然而外语演讲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更要牢牢把握演讲的三要素,面对当前外语学子输入大于输出的普遍现状,提高演讲及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仍需国家、学校、师生等社会各界投入更大的努力,将演讲引入教学,促进学生将演讲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婕.英文演讲中演讲者语用身份建构研究——以中国文化主题演讲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23.25(04):97-100.
[2]孙卓敏.“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下跨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J].科教文汇.2023.(23):82-84.
[3]刘宏,许宏.《汉俄翻译教程》(“理解当代中国”俄语系列教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4]于溪婷;苏星;郑建伟;徐毅恒.中国时政热词翻译策略及方法[J].海外英语,2019.(02):62-63.
[5]邢丹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初探[J].海外英语,2021(1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