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敬磊
一、选题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网络道德教育是个新课题。有人说,网络道德就是社会道德扩散到网络中的一种说法,有人说,网络道德就是网络中的道德意识,等等。我认为,网络道德是由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决定的网络意识形态,是调整网络内部及网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包含网上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网络交往的规范和安全意识、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心理调适等基本内容。网络道德可以调整网络内部的各种摩擦,摆正网络与社会的位置。本课题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学及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为指导。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综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网络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教育已进入中小学课堂,并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网络的发展速度令人目眩,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迫在眉睫,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为了落实这一意见精神,许多的教育专家和普通教育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网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有些省市(如广东、北京)的一些学校,已将“网德”作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构建了一整套评价体系和标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虽然已经起步多年,但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教育体系。我们确立本课题,旨在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一种符合学生特色的模式和可行的评价机制,并最终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两个方向,即学校、教师、学生积极互动和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二、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学校全体学生、部分家长及学校周边部分网吧老板。
(二)总体框架
1.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本子课题从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出发,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从深层次分析其原因。
2.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信息时代网络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我们不能回避网络,不能一味地“堵”,而要以疏导为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辨别能力的研究。
3.改善学校教育环境,发挥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课研究。
4.让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5.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对于初上网的新手来说,阅读、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并从中获取网络信息,确实比较困難。
6.社会、家庭对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良好网络道德的形成。
(三)重点难点
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四)主要目标
让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学习的朋友。
三、思路方法
(一)完成课题的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1.该课题符合山东省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
2.学校有现代化办学理念,有一批志在创新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德育实践),有学校家长委员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并且我校拥有一流的现代化设施。
3.校领导重视,组织骨干班主任参与课题的立项并给予推荐。有济宁市教科所专家和济宁高新区社发局教育处的科学领导,有学校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骨干班主任、学校团委、政教处和级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4.我们从事该课题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李群老师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于2007年9月结题。李群老师参与并主笔的市级课题《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2002年1月顺利结题。李群老师的心理咨询课深受学生欢迎,在家长及学生中反响强烈。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比较宽泛的行动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点。
2.调查研究法: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向学生发问卷、开座谈会,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课题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每一阶段学生、教师、家长成功经验,并推广运用。
4.教育实验法:必要时可采取定量与定性、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研究、对比研究、总结研究,并进行有序操作、阶段评价、系统分析,以增强可比性。
5.个案研究法:对部分情况特殊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研究,如对优等生、特长生、行为障碍生、困难生、不完全家庭子女等进行“由不同视角切入”的个案跟踪研究,并撰写个案进行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