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婷婷 高乐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教育越来越成为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虽然高校德育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一些高校群体中尚存在德育体系缺失、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以及部分高校过分追求学校排名和学生毕业的就业率等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政课,但在一些高校群体中其效果微乎其微,没有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基于此,文章对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具体从加大对学生德育的重视力度、创新授课方式、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这几方面提出了提升高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28-03
作者简介:许婷婷(1998.03— ),女,蒙古族,吉林省洮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 乐(1974.08— ),女,汉族,吉林省德惠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大学生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而如今在一些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思想水平普遍低下、利己主义思想突出的问题。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提升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也十分必要。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乃至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十分重视对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自古就对思想品德的规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孔子的儒家学派到我们年幼时期曾读过的《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有着对思想品德的指导性规范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出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爱党爱社会、对党忠诚、勤劳勇敢、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
一、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学生对德育认知存在缺失现象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加上现在许多0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如今的许多大学生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对于“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这些词汇体会并不深刻,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群体出现利己主义的思想,往往在价值取向上更看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另外,大学生刚刚成年,其认知水平尚处在发展阶段,对许多事物还缺乏清晰的判断。而在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一些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社会思潮逐渐流入大学生群体。有些大学生开始崇拜西方的思想流派,过分追求享乐而不努力学习,忽视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美德,甚至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些大学生群体中逐渐衰弱。这些都会对我国高校德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德育体系存在形式单一化现象,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提倡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门也正在要求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德育体系不够完善、德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的现象。首先,这些高校德育内容教条化,德育方式陈旧化。大多数以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为主,系统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创新感,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而只是将思政课作为修学分的一种途徑。其次,这些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往往采用分数定性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而并未对学生是否通过学习思政课而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学生是否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这些都有待探究。
(三)高校教师存在德育意识薄弱现象,辅导员管理能力缺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思政教师群体存在德育缺失现象。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对德育体系的重视,因此在选拔教师群体的过程中更多在乎的是教师的学业成绩、是否党员以及是否具有教学经验等,对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往往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很容易导致德育教育从根本上的缺失,这将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此外,高校辅导员群体的日常工作繁多且琐碎,往往一个辅导员需要管理好几个班级,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管理,除了通知学生学校的相关事宜工作、奖助学金的评定外,还有其他一些琐事,因此很大程度上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思想以及心理健康。并且,高校辅导员往往是应届毕业生,和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尚不能在学生管理中起到震慑的作用,甚至有一些学生,不服从辅导员的管理,从语言和行为中对辅导员的管理进行抵抗,而一些辅导员尚还年轻,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不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对高校德育教育不利的潜在因素。
(四)高校学生存在利己主义思想突出问题
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道德意识尚未完善,因此一些大学生会出现利己主义的思想。如以大学生选课为例,一些大学生会选择那些容易通过考试,以及该门课程的学分情况是否对评选奖学金有益等,而并不考虑该门课程是否真正适合自己,是否有助于未来的职业等。再者,如今学生之间“内卷”现象十分普遍,如在当今的一些高校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因此会出现十分激烈的竞争,导致有些学生出现十分保守的思想,将同学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忽视同学情谊,在同学向自己询问学业问题时表现出十分冷漠,不希望同学超越自己的行为,这些是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也是不健康心理状态的表现。
二、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缺乏对德育的重视,智育化现象严重
如今我国教育体系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一些高校仍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首先,我国大学以学校排名为基准,而大学排名更多看重的是本科生的录取率、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以及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率等因素。因此,有些高校为了提高排名,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其次,我国目前许多招聘单位以及研究生录取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同样看重的是本科生的学业成绩而不对本科生的德育方面进行考察,这样会出现一些高校学生虽然有着高的学历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品德。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高校德育体系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德育方式的单一化
当前部分高校尚未脱离应试教育的形式,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思政课,但所能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仍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教师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2]。这种单一的授课制,会导致许多学生因此感觉到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高校思政课虽然是以考试课的形式出现,但一些高校过多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只在考试前一周死记硬背,并没有从根本上体会德育教育的实质。因此,思政课堂上很容易看到教师在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而学生在下面刷微博打游戏的现象。
(三)教师未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对学生的关爱程度不够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而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一些教师群体的德育观念相对薄弱,这些高校教师过度追逐自身荣誉,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搞科研,把教学仅仅作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对学生的关心[3]。这就导致了德育教育从根本上就缺失。此外,一些高校教师并未真正做到关爱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亲近自己的师长时,才能更加有兴趣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4]。大学生由于刚刚步入社会,加之离家遥远,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难题,他们内心渴望教师给予他们一些关爱,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指点迷津。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并未真正做到关心自己的学生,加上高校教师科研任务的繁重,一些高校教师甚至在上了一学期的课后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几个,对于学生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这些都是高校德育缺失的表现。
(四)网络时代下各种社会不良的风气的影响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发展,把全国各地的人们联系了起来,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当然,任何事物都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网络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弊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网络信息难辨真假,尤其全球化的今天,各种错误思潮尤其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很容易入侵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如今刷微博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而关注微博热搜更是许多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微博上一些社会公众人物未树立正确的榜样,比如偷税漏税、吸毒等现象的出现,而大学生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刚刚步入成年时期对世界还未有清晰的认知,这些大学生很容易出现盲目追星的现象,从而受到这些公众人物的影响,未形成良好的道德观。这些都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高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方法策略
(一)加大对学生德育的重视力度,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
高校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应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新时代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出爱党爱社会,拥护马克思主义,自觉尊法守法,拥有正确价值观,勤劳勇敢的新一代青年。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让学生学习“四史”以及红色文化,构建专门的红色文化学习课堂,定期开展有关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及我国的党史、新中国史、共产主义发展史,让大学生从历史的脉络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行。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高校可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从而渗透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如除草、集体扫雪等活动,让大学生明白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以劳树德是我国劳动教育的根基,通过劳动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识到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5]。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劳动的态度,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通过劳动教育同时也能激发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给他们提供坚持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创新授课方式,突出实践教学
在如今大数据网络发达的时代,直观教具的使用在教学中已十分普遍,教师可以利用许多新生事物诸如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6]。德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其重在育心,所以不能对其进行灌输式教育,因此改变授课方式十分必要。比如当今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兴软件,已经是广大师生普遍使用的工具,人人几乎都有一个微信ID,它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因此利用微信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微信不仅可以实现一对一的因材施教还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无形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在聊天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下突破面对面沟通的顾虑,敞开心扉地与教师尽情地沟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实践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多多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如开展学生去敬老院做志愿者等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出教室迈出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才能让德育教育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强化师资队伍德育意识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学生思想启蒙的引领者。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刻不容缓。首先,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并设立考核机制,让教师不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同时要注重关爱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疏通开导,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其次,高校应指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加强政治方向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自觉接受培训,明确教师的职业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让学生成为国之栋才。不断反思自己,对自我行为进行监督,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实际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与学生一起成长,塑造一个团结友爱,民主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与心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心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施加影响,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因就业压力大、不适应校园环境等因素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题,这些心理问题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加强德育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开设必要的心理指导课,做到以心来育德。同时,高校的心理教师也要进行严格的选拔,让心理教师真正具备心理知识技能,真正为学生服务,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而不要将其视为所谓的“躺平职业”。教师要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做到关爱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用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爱与关怀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结语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作为大学生德育的建设者和引领者,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高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其自身学习,不断反思自身的问题,实事求是,及时调整自身的不足,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诚信观培育路径选择[J].才智,2014(36):51-52.
[2]谷颖.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四辑.[出版者不详],2021.
[3]任印龙,高婷婷.新时代高校教师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4):52-53.
[4]刘有干.学生管理工作浅谈[J].新课程(下),2012(6):187.
[5]李凌霄,李广艳.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内涵及高校实践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2):28-32,50.
[6]赵晓玲.浅析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才智,2017(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