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董飞
摘 要:“微传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三种价值:提高用户粘性、丰富对话机制和扩大影响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是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结构要素立体化建构及交互式、渗透式发展的过程,需要借助微传播平台、善用微传播交流。因此,探索建立主客体互动,线上、线下工作载体一体化,坚持系统观念等实施路径。
关键词:微传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19-03
作者简介:王 岩(1979.01— ),女,汉族,山东省龙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战线政策理论研究;
董 飞(1978.04— ),男,汉族,山东省日照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2022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微传播时代视域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路研究”(项目编号:SZKT-22008)。
引言
移动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地借助微信、微博、qq等“微传播”工具来实现,加强“微传播”载体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深度融合成为因时之需,既有助于提升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有助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又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理论创新与实践进步的重大课题。
一、研究概要
当前,单独针对“微传播”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意识形态“微传播”研究;二是构建网络统战话语权研究。
其一,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微传播”研究。有学者认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存在新兴媒体舆论传播加剧社会思潮冲突、错误思潮借机发力攻击国家体制机制、圈层化传播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增加、群体情绪极化导致舆论讨论泛化等问题[1]。有学者从技术和话语整合两个层面提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对策建议[2]。
其二,关于构建网络统战话语权研究。有研究表明,自媒体时代,统战部门和统一战线代表人士发声引导力度减弱,话语权被不断稀释,面临有效凝聚共识的挑战[3]。有研究指出,提升統一战线工作话语权,一方面要树立网络平台意识,增强网络话语意识;另一方面,要牢记方向意识,守护底线意识,自觉引导网络生态[4]。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特点与准则、问题与挑战、对策与建议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究,但还有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的空间。在“微传播”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交叉融合方面还有待更多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究。
二、价值意蕴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更好推进统战工作与网络深度融合,发挥好“微传播”传播媒介、交流平台、宣传手段的作用,实时性、精准化、多层次开展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
(一)提高了思想政治引领的用户粘性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微传播”的碎片化、嵌入式特点,能够见缝插针融入其空暇时间;“微传播”的娱乐化、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缓解其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压力。因而,要找准“微传播”与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在思想内容、方式方法、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契合点,将“微传播”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与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传统优势相结合。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看,“微传播”能够将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内容“活化”,并以受众喜闻乐见方式展示出来,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将“微传播”信息内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等在“微传播”的应用,使得各类信息、视频能够精准推送,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正能量、价值感得到体现,迎合了其对思想政治引领的心理和情感诉求,从而产生对“微传播”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提高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用户黏性。
(二)丰富了思想政治引领的对话机制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想法、善于张扬个性,亟须有一个虚拟化、多向性表达交流的平台。“微传播”的匿名交流功能、制作门槛的降低、技术条件的成熟使得受众制作、转发、评论信息的热情高涨。因而,要将“微传播”的交流优势和社交属性与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内容优势相结合,使“微传播”在促进交流谈心、缓和社会矛盾、凝聚人民力量中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从交流平台的角度看,“微传播”能够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效果“显化”,并以实时化、互动性方式展示出来,使受众在轻松对话中将“微传播”信息内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及时性和反馈性。“微传播”评论、转发、分享功能,强化了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能够实时掌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推送其关注的信息,及时回应诉求,使信息的传播面、影响力空前扩大,将党外知识分子主观意志、情绪调动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引领的引导力,丰富了思想政治引领的对话机制。
(三)扩大了思想政治引领的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 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 活动[5]。从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体现主导阶级意志。为达成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宣传,“微传播”是传统宣传阵地在自媒体、融媒体新业态下的时代之需,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手段。
从宣传手段的角度看,“微传播”是宣传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和载体。微传播时长短、篇幅小、格式固定、制作周期短,方便很好地在重要节点、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就社会热点设置思想政治引领话题,在重大问题面前,主动发声、正面引导,传播好统战声音,讲好统战故事。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载道,增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我国发展成就、发展道路、政治制度、价值理念等的认知和认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风险挑战
(一)思想政治引领话语权式微
据调研,80%以上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延续传统做法,即以信息灌输、单向宣传为主。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成熟和自媒体传播平台的兴起,传统工作方法在精细度、覆盖面、时效性、动态化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原因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党内、党外知识分子差异性研究不透,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个体特征把握不准,对党外知识分子多重统战對象身份叠加认识不全,自动屏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独特见解、评判标准及情感需求、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缺少主体与客体之间互动和沟通,思想传达滞后性明显,时效性不强。
(二)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载体覆盖面不足
据调研,高校重视将网络化信息化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开发了很多“微传播”统战工作载体,但大多数“微传播”载体功能的使用主要在信息发布这一初级层面,且受众面较窄,缺乏各个模块之间的互联互通[6]。此外,高校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引领制度机制较少,有的高校对利用网络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视不够,“网络”思政平台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有的高校“用网不懂网”,将网络等同于传统工作方法的网上照搬,没有将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精准推送、精准计算用好用透。有的高校过于畏惧网络舆情和网络效应,认为传统统战工作载体安全性高,不容易出问题,导致党外知识分子参与率低,覆盖面严重不足。
(三)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系统思维滞后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层级部门互相配合、共同推动;需要思想政治引领主体、客体、环体、介体四要素的配合转换、共同作用。但在操作层面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缺乏系统的协同联动机制,统战部门经常独自开展工作,没有与其他部门互联互通,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工作效果不明显。此外,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系统思维滞后还体现在线上、线下统战工作结合不紧密,线上反映的问题不能纳入线下政策的实施,线下开展工作不能应用线上快捷方式;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不足,基层党建缺少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措施、目标要求和考核监督,缺乏服务党外知识分子开展活动、解决矛盾的能力建设。
四、路径探析
(一)主客体的互动:话语艺术与教育理念双向奔赴
对于统战工作者而言,一是既要传承弘扬传统统战工作的精彩话语,也要进行话语创新,学习网络语言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把线上、线下叙事逻辑、叙事内容、叙事技巧、叙事效果等贯通起来,增强统战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二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路径。要用好教育引领新手段,虚心向术业有专攻的党外知识分子学习,着力在建平台、建赛道、建机制上多动脑筋。三是要严守政治规矩、把牢政治底线。要综合分析、科学研判“微传播”空间的风险点,旗帜鲜明地同混淆视听、破坏团结的言论作斗争,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对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而言,一是加强自我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效能,增强与社会主旋律共频的内生发展动力。二是加强对网络政治舆论导向进行引导的能力,要在“微传播”平台客观理性发声,正面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确保网络舆论有效聚集 “正能量”,确保网络空间始终弘扬主旋律。
(二)工作载体一体化:线上线下教育方式的互相成就
“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和探索开展网络统战工作,既要善于做好 ‘面对面的工作,也要善于做好 ‘键对键的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凝聚人心”[6]“微传播+统战”格局下,统战工作载体的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微传播”活动载体建设,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起来”。发挥好微信群、qq 群等“微传播”平台在方便成员沟通与联系、增强成员间凝聚力的作用,将统战成员在互联网空间组织起来,助力统战工作突破8小时工作制进入“无时不有”“有必发声”。二是搭建引领的实践载体,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要根据工作对象特点,分类搭建线下交流平台,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在实践调研、社会服务中深化思想认识,将思想政治引领与发挥作用有效结合。三是将“微传播”工作载体与传统工作载体有机结合。创建“云空间”实践创新基地、短视频孵化基地、统战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等,把统战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博物馆、展览馆等搬上“微传播”平台,把“微传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线下工作决策中,实现多方资源共享,各方力量凝聚,探索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三)坚持系统观念: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互联互通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从纵向上看,是党委统一领导,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党委统战部牵头协调,党政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单位具体落实、党派团体共同参与的上下联通系统;从横向上看,是党委统战部牵头抓总,组织部、宣传部、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等提供指导服务,各党派、团体具体抓落实的左右贯通系统。要坚持系统观念,顶层设计和协同联动融会贯通,既抓住总纲和方向,又在各项具体工作中精准施策,筑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微传播”矩阵。
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大统战格局“微传播”工作体制机制。要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建立“微传播”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实现统战工作力量的集聚与统一调度,集中“微传播”统战力量做好诸如政策宣传、问题解答、联谊交友等工作,形成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合力。二是强化“微传播”赋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制度支撑。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依据,在完善大统战格局“微传播”工作体制中更加注重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党内法规,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中的职责。三是加快党外知识分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更好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数据信息的互联共享和深度分析研判,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网络统战新特区。四是高校统战部探索通过带题调研、课题立项等方式,推动理解、运用“微传播”规律和系统观念方法解决统战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将系统功能转化为工作效能。五是实现统战工作与网络信息工作的有机融合。与高校网信办等部门建立情况通报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工作协同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时掌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动态、重大热点舆情动向、关键领域突发事件等,形成最广泛的“微传播”统一战线。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事关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夯实,事关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力量的凝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实现,新征程上不能削弱,必须加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根本,各方协调配合是基础,有时代性、有创新性的内容是核心,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工作方法是关键。做好“微传播”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必须始终坚持政治方向,探索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手段,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深入基层、扎根心底做工作,真正把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参考文献:
[1]黄楚新.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动向及应对策略[J].前线,2020,(03):35-38.
[2]张志安,聂鑫.互联网语境下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挑战和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8,(09):9-13.
[3]重庆市大渡口区委统战部课题组,王涛.“网络统战2.0”: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55-60.
[4]王丽.“互联网+统战”格局下统一战线话语权建设研究[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20,(05):58-61.
[5]杨增岽,张再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思考——“四要素说”与“六要素说”的对比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25-31.
[6]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