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理论依据、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

2024-05-17 02:27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堂

秦 逊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00)

中国故事是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资源。将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实现思政课教学性和启发性的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而且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从而充分发挥高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

一、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构建并提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学生要学习学科的基本原理,形成认知结构,积极探索问题,进行发现学习;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而是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主动探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将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人本主义理论

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性充分发展,具有主动性、责任感,灵活适应变化的人才。人本主义教育观倡导的是非指导性教学,教师扮演“促进者”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内在潜质,注重师生间情感的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自我价值。

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用中国故事来丰富课堂内容,用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和思想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困惑、疑虑,适当地设计问题,增加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自身价值。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讲述中国故事,带给学生心灵上的触动。选取不同题材的中国故事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激发学生兴趣,落实核心素养

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到,讲课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刺激理智的热情;二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检查已经获得的知识。刺激理智的热情就是唤醒学生对于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长久以来,学生对于思政课普遍存在刻板的印象,对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教材内容的传授,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较为严重,思政课教学不免流于形式。迫于应试的压力,学生也陷于“死记硬背”的窠臼中,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学生核心素养更是难以落实。将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有效缓解这类问题。

从内容上看,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选取典型的、契合教材内容的中国故事,将故事与教学重难点融合,以故事为媒介,向学生传递故事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受到启发,从而避免纯粹理论知识的灌输。教材是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特征的高中思政课,应该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从形式上看,教师生动地描述故事,联系课程内容适时提出问题和任务,能够摆脱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唤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故事情境的渲染,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渴望,从而形成学习的内生动力。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适当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到中国故事的讲述中来,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打破传统思政课中教师单方面陈述故事的模式,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的落地,课堂是主阵地。高中思政课教师必然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开发高中思政课程资源,将优秀的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加强师生互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助推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激发课堂活力,提升专业素养

做好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六要”标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学主阵地在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将中国故事融入教学能够比较全面地锻炼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才能在讲述国家重大时事或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时,让学生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从而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要有开阔的思维,思考选择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如何将故事情节与教学知识点完美结合、增加什么互动环节,同时要对教材、课标、课程内容、学科内容、学情、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多方面进行全局性、系统性把握;要有广阔的视野,在中国故事的选用过程中,学习经济、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关注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教师还需要把丰厚的感情投入教学中,把高度的热情投入对学生的培养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知识直接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学生的心灵,这一过程既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功底,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操能力。

三、中国故事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让中国故事为高中思政课所用,是每一位高中思政课老师都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讲好“重大时事”“凡人小事”和“经典史事”,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学生明确责任、懂得担当,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凝聚青春的力量。

(一)讲好“重大时事”,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讲好“重大时事”,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注意选好切入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注意时事材料与教学内容的契合,不可牵强附会;二是注意正确的价值导向,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讲清复杂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阐明大是大非,做到立场坚定、观点鲜明。

“重大时事”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折射着时代发展的脉动,“重大时事”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所凝聚的中国智慧、所体现的中国贡献,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讲好“重大时事”,能够以宏大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感悟时代旋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甘肃省豆金楠老师,在讲授“体味文化”时,以“抗击新冠感染疫情”为主线,通过“分享宅家大赏,感悟文化现象”“领略诗情‘化疫’,了解文化内涵”“致敬抗疫英雄,把握文化特征”“铭记抗疫历史,领悟文化作用”四个环节,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新冠感染疫情取得重大成就这一时事情境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紧密相连,在娓娓道来中引领学生观察、感悟、践行。全民抗疫这一重大时事,学生关注度高,社会参与面广。讲好这一中国故事,有利于学生深刻地体会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时代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讲好“凡人小事”,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凡人小事”源自真实的生活,能够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到社会的最基层和生活的最深处,从“凡人小事”里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展现道德的光辉,拨动学生的心弦。讲述“凡人小事”,一要着眼于生活,诉之于真情,用真人真事唤醒真情实感,在情感共鸣中突出价值引领,让课堂有真情、有温度;二要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让学生的学习由此生发、生长、深化。

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时,教师可以引用中国好人严明友的事例。严明友老人是滁州市的一位中学退休教师,年轻的时候从部队复员的他放弃机关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农村去教书,一教就是30多年,脚步踏遍定远县的多所农村学校。他把革命精神融入音乐教育,经常给学生讲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和英雄模范事迹,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退休后,本应安享晚年的严明友又重返讲台,义务为多所乡村学校学生上音乐课。老人已经九十多岁了,却依然坚持为孩子们唱红歌、讲革命故事。像严明友这样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好人还有很多,他们平凡又伟大,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信服和感动。

(三)讲好“经典史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华民族历经坎坷,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经典史事”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艰辛历程,也生动体现了光辉灿烂的民族精神。讲好“经典史事”,既能让学生感悟到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能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视角看待社会的发展,理清时代发展脉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讲好“经典史事”,一要做到“博古通今”,即立足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拓展课程资源;二要“以古喻今”,讲出“经典史事”的时代价值。

在讲授“中华民族精神”时,可以选取不同历史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结合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带领学生回忆那段峥嵘岁月。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展示两部电影片段。一部是《长津湖之水门桥》:在抗美援朝时期的长津湖战役中,钢七连的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淤血奋战,在狂风暴雪中行军,在冰天雪地里战斗,经受着超越身体极限的考验,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化作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一部是抗疫纪实电影《一起走过》。学生通过镜头回顾他们亲身经历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感受一线医务人员的无惧生死、社区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明白正因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才有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岁月静好。在这些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的“经典史事”中,学生感悟到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思政课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转变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刻意为之,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只有在长期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