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之志,不在温饱

2024-05-16 15:39刘志坤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2期
关键词:贞元温饱平生

刘志坤

在《论语》里,孔子谆谆告诫弟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财利当前,先问该得不该得,因为君子有所不为:危难临身,能随时付出生命,因为君子自有理想坚守。“利”也好,“危”也罢,不过是君子德行是否完备的考验。长久地处于困窘之中又能怎样?只要不忘平生抱负,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往事悠悠,弹指一挥,已过千年。我们追慕古圣先贤。他们好像都是理想主义者,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即使偶有消沉,也能隨即振起,高举道德仁义之说,为自己困顿的心灵找到栖息之处。比如韩愈,创“道统”之说,上接孔、孟,下开程、朱,有筚路蓝缕之功。观其一生,三岁而孤,屡试不第,外放阳山,再贬潮州,失落容或有之,但他奉行儒道,不坠素业,立身行事始终保持鲜明的士大夫本色。“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当之无愧。

出门

[唐]韩愈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

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贞元二年(786)秋,18岁的韩愈从宣州赴长安求仕。韩愈自幼便跟随长兄韩会,所读皆“圣人之书”,所习皆“圣人之学”。韩会病逝时,韩愈大约12岁。寡嫂郑氏对韩愈寄予厚望,所以韩愈来到长安,肩负的是重振家声的重任。不过,韩愈在举场三试均落第,开局并不顺利。这首《出门》即写在落第之后。

长安城人烟辐辏,是当时的超级大都市。可是诗人说,长安人再多,街市再热闹,和落寞的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他到处投赠诗文,无人汲引。诗人自嘲说,哪里敢崇尚幽独,只是与这个世界龃龉不合罢了。不过,韩愈终非常人,受圣人精神砥砺,儒家精神早已深入骨髓。他说,古圣先贤是不在了,可他们的文字还印在书上。开卷阅之,就好像和知音晤谈,心灵激荡。诗人感叹说,人各有道,只要吾道长存心中,相信天命终不负我。

贞元八年(792),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终于登第。但在唐代,要想人仕,还须通过吏部铨选。贞元十七年(801),韩愈又经历四次吏部试,方才顺利过关。在《上考功崔虞部书》中,韩愈对自己和时代做了深刻剖析,一方面他批评时人“务利而遗道”,做学问要么为逐名,要么为求官,他们不晓得人该追求的是千秋万代之名;一方面他说自己虽然“驱马出门,不知所之”,但相信“斯道未丧,天命不欺”。

感春四首(其三)

[唐]韩

朝骑一马出,暝就一床卧。

诗书渐欲抛,节行久已惰。

冠敧感发秃,语误惊齿堕。

辜负平生心,已矣知何奈。

贞元十九年(803),京畿诸县,夏遇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京兆尹李实逢迎上意,不仅隐瞒不报,反而上奏说:“今岁虽旱,而禾苗甚美。”优人成辅端作歌讥嘲,被杖杀。百官惧李实之威,亦噤若寒蝉。韩愈时任监察御史,道义和职责都不容他再计较个人得失,遂上书朝廷,矛头直指李实。九天后,诏书下达,韩愈被贬为阳山县令。虽然两年后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韩愈转授江陵法曹参军,但为何被贬,何时起复,这些问题困扰着韩愈,使其心态颇为复杂。

早上孤骑外出,黄昏一床而卧。有那么一瞬间,诗人甚至觉得,过去读的“圣人之书”已经被抛却,一向珍重的节义行止也已经荒疏。诗人说,帽子歪斜才知头发稀疏,说话不清惊觉牙齿脱落。事实上这一年他不过38岁。生理上日渐老迈虽是事实,可他为什么特意强调呢?尾联才是答案——平生抱负无法施展;因而迷茫失意。

宋代魏泰《东轩笔录》载,王曾状元及第,翰林学士刘筠和他开玩笑:“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着不尽。”王曾正色答道:“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韩愈一生理想,亦“不在温饱”。所以程学恂评论说:“此等诗即见公安身立命处。”

猜你喜欢
贞元温饱平生
蜘蛛(外一首)
敦煌写本P.2522的性质及《贞元十道录》逸文问题
甘为艺术付平生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贞元时期韦应物纪行诗创作刍议
讹传九百年可以休矣
——常衮与建州茶业无关
平生无别欢,与卿长相守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
无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