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堂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水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表面上看,“双减”是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出的意见,实际上,“双减”是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现实需求。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要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研读“双减”精神与要求,在其指导下重构教学策略,进而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以“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核心思想。故而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贯彻“减负”思想,充分认识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重要性,从传统的作业设计和实施模式中解放出来。
“双减”强调:“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课堂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在校内学足学好的关键因素。这说明,“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应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全面调动主观能动性,实现系统、高效、深度的学习。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谋划准确周到后才能行动,知道目的地后才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的成功都离不开充足的提前准备。“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想要使课堂高效,必须先稳步进入课堂,而稳步进入课堂,要求师生均对课堂教学做好准备[1]。教师应与学生联动,一方面完善备课,另一方面督促学生自主预习,以此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双重准备,稳步进入课堂,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扎实基础。
展开来说,教师在备课时至少应围绕教材、学情、目标三个方面展开。教材方面,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信息,避免忽略每个细节,精准区分重点与难点。学情方面,教师应回顾前期教学活动,评估学生学情,尽量准确地把握每一名学生的特点,确认其能力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目标方面,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尊重学情,分层设计核心素养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差异化要求。这样落实高效备课之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自然能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促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学生角度来说,预习至少应完成阅读教材、提出问题两项任务。阅读教材时,学生应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训练思维,力求在深层次上理解教材内容,发现和总结问题。提出问题时,学生应注意内容价值与语言逻辑性,杜绝过于简单的问题和赘述,从而避免在课堂反馈问题时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基于学生的提前预习,课堂教学基本可集中在学生的问题上,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实现时间的高效利用,提高教学质量。
稳步进入课堂只是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想要真正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多元施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创新性,使学生在别样的课堂学习与实践体验中始终保持主动的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2]。
1.打破束缚,优化课堂导入。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经常采取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由教师直接向学生说明本课学习内容和目标,使“课堂第一步”缺少趣味,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中打破束缚,优化导入环节。在此期间,游戏、谜语、新闻、故事、音乐、视频等,都是具有价值的材料。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新闻优化课堂导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主题收集社会新闻,在稳步进入课堂后,以“新闻分享”取代传统课堂导入模式。学生可以先了解新闻内容,再评价新闻事件,对其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走近本课主题,愈发提高课堂学习兴趣。
2.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构建中,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是必要条件,通过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不再拘泥于教材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课堂教学案例,无一不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而资源的整合路径一为互联网,二为现实生活。
互联网具有资源共享性,在其所创造的开放空间中,人们几乎可以搜索到任何想要了解或需要的信息,这为丰富“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基于本课主题,以互联网为载体搜集拓展教学资源,然后整合互联网资源与教材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先阅读和理解教材,再讨论互联网中的拓展教学资源,顺理成章地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本课知识内涵,实现超越教材的高效学习。
生活是天然的知识宝库,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在不同程度上隐含着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利于丰富“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也可以聚焦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整合教学资源,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拓展和补充教材信息。学生就此落实生活化学习,迁移生活经验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对本课知识内涵的把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技术赋能,加强情境教学。随着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愈发深刻,这也使“信息化”成了“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以技术赋能“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的功能,加强课堂情境教学,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提高课堂教学真实感,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成高效课堂。所以,教师可以强化“信息化”教研,在教研组中合力探索多媒体、希沃白板等信息化教学工具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结合策略,设计新颖的、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可以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展开微课教学,借助微课问题聚焦、主题突出、时间短的特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为课堂高效教学带来保障。
4.翻转课堂,转换教学主体。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所以很难达到“高效”目标,“教师主导”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简单来说,在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经常是教师在“专业”视角下指导学生,直接将“学什么”“怎么做”告诉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因而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能力等,不利于其深度学习,对高效教学形成阻碍,甚至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为此,“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适当转换角色,放弃“主导”,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3]。教师可以践行“翻转课堂”理念,鼓励学生在课堂扮演“小老师”角色,向其他同学讲解教材知识,分享心得感悟。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和解决问题,制定“教案”,再派出小组代表“讲课”,提高学生“自主讲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扮演“外援”角色,适当为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讲课”提供指导,把控课堂秩序,使学生及时纠正问题,补足短板。
5.模拟辩论,深入领会教材。无论在道德层面还是法治层面的学习,都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营造辩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辨环境,让学生在辩证中深入领会教材内容,内化道德意识和法治思想。对此,教师可以立足课堂,组织模拟辩论活动。比如,“合理利用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的背景下设计“网络生活,利大于弊?”这一辩题。网络生活中的利弊问题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始终没有定论,但每展开一次讨论都能使人得到新的启发。教师由此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在不同角度上分析网络生活,提出使用网络的建议,既活跃课堂氛围,又促进学生思考。进而,随着辩论的持续深入,学生不断领会合理利用网络的真正内涵,深入领会教材,让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6.随堂测验,前置作业活动。“双减”特别指出:“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可见,“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前置作业活动。随堂测验既有“作业”特征,又有“检测”作用,因此得到广泛关注。教师可以将基础作业题转化为随堂测验题,通过发布随堂测验任务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成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本课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的基础作业题,然后将其编排在“随堂测试卷”中,将随堂测试卷以电子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对每道题都设计严格的答题时间。在此基础上,学生每作答一道题,教师都可以进行倒计时,然后在倒计时结束后检查学生做题结果,按照“双减”要求,对错题进行讲解,加强作业完成指导,使学生在“随堂测验”这一特殊课堂作业形式下深化自主学习,也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到更高水平。
成功构建高效课堂、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应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杜绝“题海战术”,通过“少而精”的作业帮助学生有效巩固和复习[4]。比如,教师可基于“双减”对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的鼓励,分别设计“自助餐”与“全开放”作业。
1.分层弹性化,设计“自助餐”作业。“自助餐”作业是指在分层把握学情基础上,通过提高作业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巩固和复习需求,从而使学生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水平。“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想要设计优质作业,应坚决杜绝“一概而论”,注重分层,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权利。比如,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高效教学后,根据随堂测验情况评估学情,将学生划分为基础、一般、良好三个层次,然后围绕这三个层次分别设计简单、较难、更难的作业,将三种作业编排在同一“作业单”中。学生收到“作业单”后,可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自主选择某一种或多种作业,进而在“自助餐”中夯实基础、提升自我。
2.创新个性化,设计“全开放”作业。“全开放”作业指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作业,重在发散思维,体验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而设计“全开放”作业,要求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尊重学生个性,重点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社会实践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解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时,以课堂高效教学成果为基础,设计和布置社会实践任务,以说明社会实践目标为前提让学生自主制定社会实践计划,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社会实践,一边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加深学习体验,实现高效学习;一边放松身心,释放学习压力。
“双减”还强调:科学利用课余时间。随着课后作业的布置,课堂教学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束。学生应珍惜课余时间,养成在课后持续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自觉巩固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达到在教师督促和管理之外,也能持续提升自我的学习境界,增强“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布置拓展任务,构建家校合作教学机制。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观察生活现象,自主挖掘道德与法治相关元素。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带领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借助家庭化的特色学习活动,使学生持续吸收道德与法治知识,让家庭教育推动学校教学。
总之,“双减”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只有以“双减”为指导思想,积极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真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入领会“双减”思想与要求,坚持创新和改革,打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固有思维,打开“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