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赵 杰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深化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注重语文作业设计,促进语文学科功能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通过创新和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让作业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仍有很多教师偏向于机械练习。机械练习的作业是传统作业模式的一种,这种作业缺乏足够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自身学习的体验感,同时会造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缺失。
很多作业内容往往脱离实际生活,显得抽象且乏味,这是因为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当中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往往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背诵课文,或者完成一些与现实脱节的题目。这种不能兼顾学生日常认知的作业内容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文本背后真切的情感,丧失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还延续着传统的作业设计经验——以量取胜,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作业内容。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会消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阻碍学生个性发展。
“齐步走”“一刀切”现象在当前语文作业设计中仍然存在。同一个班级,作业统一,内容也是规定好的,学生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实际上,教师应该明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语文素养也不尽相同,所布置的作业也应该有所区别。
针对教师对语文作业的评价,现阶段仍然过于关注作业完成质量,具备较强的片面性;而评价指标中也更多关注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因此作业评价较为单一,学生在语文作业中的期望只是寻求教师的表扬,限制了语文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将“双减”政策落实到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当融入更多创新性的作业类型,将语文作业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实践创新性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得到创新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也各有不同,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完成语文作业,教师应设计层次性、差异性的作业,为优等生设计拓展、拔高类的练习,为学困生适当调整作业形式、作业难度和作业内容,帮助其巩固语文基础知识,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获得自身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难度下有所进步。
在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还应减少较为枯燥的内容和一些重复性的书面作业,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与合作性的作业,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当然,适当精简语文作业,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在设计作业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具体的语文水平,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设计生动趣味的作业内容,关联学生实际生活,赋予语文作业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灵活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应当秉承开放性的理念,强调多元化作业设计原则,不仅要将课本中的作业作为学生课后作业,还要重视生活中语文资源的合理利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注重作业设计的多元化,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双减”政策的颁布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作业压力,同时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这篇文章用反衬手法描绘了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不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设计一些简单的问答式作业,如“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欺负中国?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国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文本中出现的场景和画面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批判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影响,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分析圆明园毁灭的本质,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探寻那一段中国的屈辱史。这样的作业设计才真正响应了“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既减负增效,又启迪思维。
在“双减”政策不断落实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当遵循分层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水平,在作业设计环节考虑到这些差异。通过整体把控和分层设计,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从而落实“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实现减负目标。
例如,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中,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具体描述北宋都城汴京街市的热闹,重现几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阅读分层理解性的作业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将课文分成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对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思考:《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我国古代人民怎样的生活?通过《清明上河图》热闹的画面,你能感受到什么?”将这种主观体验的内容作为学生的作业,从而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写一篇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评论。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场景进行描写,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合理地表达,或者选择某一人物,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人物可能遇到的事,以此创编一个小故事。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写作,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这种作业设计方法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中的分层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该注重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统的作业往往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厌倦语文学习。而设计趣味性的作业,积极拓宽作业设计形式,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帮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小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则说“糟糕透了”,最终作者终于明白,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只是爱的不同形式。为了拓宽作业设计形式,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类作业,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游戏。角色可以是文章作者、文中的母亲或父亲,也可以创造角色,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角色设计一段对话情景,表达角色对作者写诗的评价。扮演父亲的学生要表现出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扮演母亲的学生则要表现为作者而自豪的情感。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趣味性的绘画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绘制对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评价的理解。学生可以用色彩、线条等方式展示对于这两种评价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趣味化的作业设计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作业在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功能。传统的填空题、画线题等题目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缺乏实际运用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内容,让学生描述和观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例如,科普性说明文《太阳》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相关知识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本文主要让学生学习说明方法,并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观察作业,让学生在每天的早上、中午、傍晚记录太阳的变化,如太阳的位置、颜色等,还可以记录太阳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情况。这种观察性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理解太阳存在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有关月亮的内容,鼓励学生以月亮为主题自主完成一篇说明文,从月亮形态、月地关系,月地距离以及月亮与四季气候的关系等方面,说明自己对月亮知识的了解,论证月亮的重要性,学会用说明方法表达具体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这种作业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解释生活中与月亮有关的问题,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创新语文作业设计形式,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双减”政策,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当结合文本话题,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围绕课堂中出现的话题进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思考其背后的本质,并对文章中的情节进行推理,以这样的方法设计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母鸡》一课教学中,这篇文章以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变化为线索,通过描述母鸡前后的细微变化,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为了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回答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文章中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语句有哪些?为什么作者会对母鸡产生如此深刻的感受?在母鸡身上作者体会到哪些精神?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通过这样思考性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当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段关于母鸡的描述,学生从自身的观察和体验出发,描述母鸡的形象、特点和行为,同时表达自己对母鸡的敬佩之情,提高写作能力。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母鸡的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启发性,并具有情境推理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课文线索推测母亲在孵蛋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心情,或者母鸡看到小鸡不出壳时会有怎样的表现。这种作业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严格结合新课程标准,设计更多趣味性的内容,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要利用作业真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作业中深度发展思维、不断提升个性化能力,为“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