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昕 朱梦佳
【摘 要】为了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育的资源配置,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大数据与会计”为核心专业,推行“三方联动,协同育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业财一体”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开展社会服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为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3-0086-04
【作者简介】1.杨昕,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2.朱梦佳,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学校和专业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2020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的省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动所有专业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为深入探索专业群的建设路径,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建设为例进行分析。
一、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定位及组群逻辑
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成了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赋予了财经商贸专业发展的新内涵。为了拓宽财经商贸类学生的就业面,提升其就业质量,优化教育的资源配置,解决资源利用的专业分割问题,实现教学组织的柔性化管理,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专业互补、交叉和融合,充分发挥龙头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协同效应,形成了以“大数据与会计”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为重点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根据企业“业财一体”的管理模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实际需要、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发展趋势,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结构调整。
1.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会计、金融和国贸行业同屬于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生产的资金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智能财务、金融科技等岗位群,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这使得金融和国际贸易的服务功能延伸到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业务和财务相互独立的壁垒被彻底打破,会计由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前端延伸。财务、金融和国贸共同支持企业的融资、投资、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的全流程,由此形成关联,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2.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重点,面向现代商务服务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构建“三方联动,协同育人”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业财一体,能力进阶”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讲诚信、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专业群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不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管理会计、涉外会计、银行服务、证券服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结算、报关报检服务等岗位工作,而且具有数据思维,能适应现代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
3.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专业群基于“专业基础相同、职业岗位相通、教学资源共享”的逻辑而组建,紧密对接苏锡常都市圈的现代商务服务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核心,促进金融服务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协同发展(具体见图1)。专业之间既有大数据基础、财务核算、财务管理、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等相同的基础知识要求,也有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定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主要培养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业务进行核算、分析、预测、决策的具备数字化管理思维的专门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可对接中小型进出口企业进行涉外会计、国际结算和国际金融市场分析。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既可对接金融机构一线,亦可拓展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各专业共享师资、课程、平台、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发挥了专业群的集群优势。
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创新路径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自组建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群内专业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1.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行“三方联动,协同育人”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直面产业转型发展新挑战,以“三教”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培育能工巧匠,助力智慧财经转型升级。根据国家及省市出台的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构建了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会计技术服务中心、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实训中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等,实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职业教育现代化,形成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
学校依据大数据背景下新兴岗位群任职要求,遵循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三方联动,协同育人”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2.以能力进阶为导向,构建“业财一体”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学校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立足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依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任务,科学整合和序化知识、技能、能力模块,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业财一体,能力进阶”课程体系(见图3)。课程体系以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对接1+X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或专业方向)方面的集群优势。课程体系关注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集成、可视化展示及数据分析等基础技能。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的运营和管理,熟悉融资、投资、采购、生产、销售业务流程及控制要点,融通业务与财务、管理与核算的关系。
3.以提升质量为目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专业群对五年制高职会计类课程“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进行了系统的专项研究,教师通过开设市级公开课、参与各级各类教学大赛等,不断优化改进、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适合五年制高职财经商贸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依据杜威“从做中学”教学原则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化“劳动意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借助业财一体实训平台,将网络资源、教室、实训室、行业企业等元素融入大课堂,形成了“三环节四步骤”的教学模式(见图4)。教学模式的四步骤与四个能力阶梯一一对应,是财经商贸专业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方式。
4.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育人能力
学校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在专业群内组建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梯度有序的专职教师队伍。专业群现有专任专业教师43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7人,占比62.79%,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23人,占比53.49%,双师型教师35人,占比81.4%。企业兼职教师21人,其中,注册会计师2人,高级会计师2人,高级技师2人。群内多位教师成长为江苏职教领军人才、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联院专业带头人、省技能大赛金牌教练、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重点培育“四有”好老师团队成员。专业群还成立了“江苏职业教育会计名师工作室”,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5.深化产教融合,建成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群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践任务融合,将真实的企业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延伸至课堂教学,建成集全真实景教学与校内企业实践于一体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包含会计文化体验、智慧云学习、智能财务实训、会计技术服务、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多个实训中心。会计文化体验中心满足了学生体验财经专业文化及技能训练的需求;多媒体录播中心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营造合作共享、互联互动、智能高效的信息化課堂教学环境,为学生集体学习、自主学习、智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会计技术服务中心创设实战教学情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代理记账等技术服务,实现了仿真模拟向全真实操的转变,为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实习实训平台。
6.开展社会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专业群积极将建设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利用优质师资和先进的实训设备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和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先后为几十家企业单位提供专业服务,为区域内中小学生提供各类培训、职业体验和技能鉴定等,发挥了职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专业群教师在全国及省级师资培训班做成果推广专题讲座,反响热烈,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