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有幸参加过几回香港同事子女的港式婚礼,过程漫长而繁杂,本地人习以为常,兴致高高,
而对外地来客来说,就得有足够耐心,还需事先吃点东西才能坚持下去。
晚上是正式喜宴,预兴节目从下午一两点就已经开始了。贺喜的亲朋好友们很早就已到来,
打牌的、打麻将的、聊天嗑瓜子的、谈笑唱歌的,应有尽有。一直到晚上八点左右,司仪才宣布婚礼开始。等到晚宴开始,已近九点钟了。
此时,忽见灯光骤然暗了下来,从厅外进来一长串“小红灯”,再仔细看时,原来是一位接一位的服务员,各人手捧一个大托盘,盘中正是用红绸盛装的粤式名肴——脆皮烤乳猪,而那一盏盏小红灯恰恰是乳猪的“眼睛”。
是的,在香港,凡盛宴必有脆皮烤乳猪登场。逢年过节、祭祖祈福,都会用到它。大年夜的那顿阖家团圆盛宴,也定会有脆皮烤乳猪登台,美其名曰“鸿运当头”或者“鸿运乳猪”。它常常作为头道大菜,预示着来年吉祥,财运广进。
每逢时令节庆,各家饭店会争相在报刊上做广告,将乳猪的魅力广而告之。只见画面上的脆皮烤乳猪色泽红润,油光明亮,樱桃双眼,卖相十足。
过了春节,哪天开工,得选一个黄道吉日。这个吉日每年有所不同,有的年份是正月初二,比如今年就是;有的年份是正月初五,也可能是正月初八。开工那天,自然要先有一个仪式,希望新的一年顺风顺水,生意兴隆。既然是祈拜,就不可能空手,除了上香之外,还要有一众祭品,其中就包括了脆皮烤乳猪。
制作脆皮烤乳猪选用的是 7.5 ~ 10 千克的乳猪,而不是成猪。近年来,选材更趋于低龄化和微型化,一般是出生 1 个月、只有 2.5 千克左右、尚在吃奶的乳猪。
关于脆皮烤乳猪的成因,有很多种传说,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纯属意外,纯属偶然。据其中一种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户人家突然遭遇火灾,户主在灾后的一片废墟之中闻到一阵扑鼻香味,原来是一只被烧死的小猪仔,皮色被烤得红红的,味道也甚鲜美,于是在悲痛之余有了一份意外收获,脆皮烤乳猪由此产生。
据考证,早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了食用烧猪,当时记载的“八珍”涵盖了八种珍贵食材及其烹饪方法,其中之一的“炮豚”指的就是烧猪。至于是不是乳猪,则不能确定。
到了西汉初年,广州有了脆皮烤乳猪。今人发掘的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个炉具,炉壁两侧铸有小猪 4 頭,近旁还发现炙烤用的长叉和铁钩,以此佐证这个炉具是用来烤乳猪的。
到了南北朝时,山东一带盛行烤乳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有记载,说是“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烤乳猪成了一道宫廷名菜,是“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角色。
清代以后,烤乳猪在其他地方少见了,不过在广州仍家喻户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还出现了不同流派。一种是“光皮乳猪”,以焦糖焦化起着色作用,白醋起脆皮作用,烤制时轻火轻油,还不时扎微孔以排气,防止皮肉分离。烧成后皮色焦黄透红,光亮如镜,皮脆肉酥,气味香浓。另一种是“麻皮乳猪”,除焦糖和白醋之外,再加入高度数的白酒起酥化效果,烧制时不扎孔排气,采用猛火使猪皮上爆出密密麻麻的芝麻状小泡,更加酥化,而且耐脆时间较长。据说“麻皮乳猪”更加体现粤式乳猪的特点,不过,也有酒家在“光皮乳猪”的基础上烧出龙的图案,也赢得一片喝采。
如果说,脆皮烤乳猪的成因出于偶然,那么,而后的制作就越来越讲究,越来越有程序,越来越费工夫了。
食用脆皮乳猪,在香港乃至广东还十分讲究礼仪和程式,已然上升为一种文化。食用“麻皮乳猪”前,先由厨师按一定程序把皮切成 32 块,照原样覆盖在猪肉上,以全猪上席。食用时,通常夹起猪皮先蘸甜酱,再点上细砂糖,口感特别酥脆甘香。一口下去,“咔”的一声,猪皮应声裂开,至于脆皮下的乳猪肉,则可以不用蘸甜酱与砂糖,因为本身已经香嫩多汁、美味可口。也有店家会提供薄饼或夹饼,将脆皮蘸了甜酱和砂糖后包裹起来吃,妙不可言。
现今的人们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些常规的吃法,于是,又变着花样,弄出一些另类吃法来。
比如,用薄饼将脆皮和皮蛋片包裹在一起食用,多种互不协调的口味夹杂在一起,产生了另一番风味。又如,将糯米饭塞进乳猪肚内,用锡纸封住,再以炭火烤之,乳猪流出的肥脂浸透糯米饭,此时将饭与脆皮夹在一起食用,美味不可言表。也有店家用脆皮包裹酸菜,创造出一种新风味。还有用脆皮配火锅的,实在想象不出是何等滋味。
香港尖沙咀北京道 1号 10 楼有家“御宝轩”,推出一款名菜“糯米脆皮酿乳猪”。因为热门,想要品尝还需要提前预约。一次正巧友人请客,见到了这款菜式的尊容。原来是用烤乳猪的脆皮包裹糯米团,包成了寿司形状,很大一个,需要几口才能分而食之。口感脆糯交织,咸鲜适中。奇怪的是,脆脆的乳猪皮居然可以弯曲,可以成圈,而且依然是那么香脆。一直没有想明白,不知是怎么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