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芳
摘要:二次函数的综合性问题是中考数学试题的必考题型,可以系统地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求解过程中,能促使学生将离散化的知识聚合成统一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文章结合具体例题分类探讨了二次函数综合题中的交点问题、线段的和差最值问题、一般最值问题等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二次函数;综合性题目;解题方法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依托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次函数可以与方程、不等式、二次根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重要的数学知识点融合起来,形成综合题.同时,由于函数的核心含义是反映两个变量在某个变化中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也常常与有关动点的分类讨论问题相结合,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查.因此,研究二次函数综合性题目的解题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整体理解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二次函数综合题中交点问题的解法
交点问题通常以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以及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形式出现,交点可能是二次函数与坐标轴、一次函数以及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交点.
例1 已知抛物线y=ax2+bx+c,顶点M的坐标为-b2a,-4,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为点C,与x轴的交点为A和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0)和(x2,0)(x1 解析:因为x1和x2是方程x2-2(m-1)x+m2-7=0的两根,所以由韦达定理可知x1+x2=2(m-1),x1x2=m2-7.又x21+x22=10,所以(x1+x2)2-2x1x2=10,则[2(m-1)]2-2(m2-7)=10,即m2-4m+4=0,解得m1=m2=2.将m=2代入方程x2-2(m-1)x+m2-7=0中,得x2-2x-3=0,又x1 又因为点A和点B分别为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顶点M的横坐标为1,所以点M的坐标为(1,-4).将A(-1,0),B(3,0)和M(1,-4)分别代入抛物线y=ax2+bx+c中,则有a-b+c=0,9a+3b+c=0,a+b+c=-4,解得a=1,b=-2,c=-3.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因为C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所以点C的坐标为(0,-3). 综上,点A,B,C的坐标分别为(-1,0),(3,0),(0,-3),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x-3. 例1以二次函数为载体,考查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以及二次函数性质,运用待定系数法,结合韦达定理、抛物线的对称性质以及数形结合思想,即可确定交点坐标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 二次函数综合题中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的解法 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的关键是二次函数的“动点”問题,“化折为直”是解决此类题型的通用方法[1].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的题型主要分为单一线段最值问题、两条线段求和取最小值问题、两条线段作差取最大值问题、三角形周长最小问题四大类型. 2.1 单一线段最值问题 在单一线段最值问题中,一般会存在两个动点(点M和点N),分别位于二次函数图象和一次函数图象上(如图1所示),解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动点的坐标,通过数形结合,判定动点的位置[2]. 2.2 两条线段求和取最小值问题 两条线段求和取最小值问题,就是求动点到两定点距离和的最小值.如图2所示,在定直线l上找到一点P,使得点P与定点A和定点B的距离之和最小.解决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化折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借助对称点,将PA+PB的最小值转化为线段A′B的长度. 2.3 两条线段作差取最大值问题 在两条线段作差取最大值的问题中,题型通常为求定点与两动点距离之差的最大值.如图3所示,在定直线l上找到一点P,使得点P与定点A和定点B的距离PA和PB的差最小.若A,B两点位于直线l的异侧,则需要通过对称点,将两定点转化到直线l的同侧,将PA-PB转化为PA-PB′.当A,B′,P三点不共线时,PA-PB′ 2.4 三角形周长最小问题 三角形周长最小问题是“将军饮马”类题型的变形,如图4,在射线m和n上分别选取动点M和动点N,使之与定点P组成△PMN,使得△PMN的周长最小.此类问题的解法与上述二次函数的综合性问题的解题方法基本一致,也是通过对称点转化后利用“化折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求三角形周长的最小值[4]. 3 二次函数综合题中最值问题的解法 最值问题是函数的重要问题,在解决二次函数的最值等综合性问题时,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单调性等知识点简化问题. 例2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b>a>0)的图象与x轴至多有一个交点,求a+b+cb-a的最小值. 本题属于变量较多的最值形式,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变量替换[5]. 解析1:通过换元,替换变量b,结合基本不等式进行最值计算. 由题意可知a>0,Δ≤0,则有1 所以,a+b+cb-a=1+ca+2ba-1≥1+ca+22ca-1. 令t=ca>12,则a+b+cb-a =1+t2+22t-1=32+2t-14+94(2t-1)≥32+22t-14\594(2t-1)=3, 当且仅当t=2且ba=2ca,即b=c=4a时,a+b+ca-b取得最小值3. 解析2:通过替换变量c,实现消元的目的,进而使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 由题意可知a>0,Δ≤0,则有c≥b24a,所以a+b+cb-a≥a+b+b24ab-a.令b=a+t(t>0),则a+b+b24ab-a=32+9a4t+t4a≥3,当且仅当t=3a且c=b24a,即b=c=4a时,a+b+ca-b取最小值3. 解析3:从所求问题出发进行等价变形,通过对所求式子赋予变量,利用等式替换变量c. 令a+b+cb-a=t(t>0),则c=(b-a)t-(b+a).将c=(b-a)t-(b+a)代入 Δ=b2-4ac≤0, 得到t≥(2a+b)24a(b-a),下同解析2. 4 结语 二次函數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以二次函数为载体的综合性题目具有知识面广、灵活性强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合和综合应用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根据题意,利用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和数学思想,选择适宜的解题方法.在解决与交点相关的二次函数综合性题目时,可以与方程建立联系,利用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知识点,将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在解决与线段和差的最值相关的二次函数综合性题目时,可以运用“化折为直”的数学思想,通过轴对称变换、旋转变换、平移变换、构建特殊图形等方式将“折”转化为“直”,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在解决二次函数综合性题目中的最值问题时,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和换元法,整合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单调性等知识简化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总结解题规律,向学生传授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海涛.解题应重视自然而至简的通解通法——从一道二元二次函数最值题的研究谈起[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7):75-80. [2]王新.初中数学综合题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以二次函数综合题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1(35):19-20. [3]张洋.数形结合在二次函数图象解题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7):50-51,93. [4]罗志.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教学实践研究——以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3):158-159. [5]张小平.二次函数与45°的美丽邂逅——关于一类二次函数综合题的解题思考[J].上海中学数学,2021(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