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联动与实现路径

2024-05-14 09:12严海宁刘震海刘堂森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

严海宁 刘震海 刘堂森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当社会保障的功能实现现代化之后,将遵循全民保障逻辑、全民福祉逻辑、文明幸福逻辑、生态福利逻辑以及和平发展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联动,进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实现。其中,尤其能通过推动创新将巨大的人口规模从“人口约束”转化成“人才红利”,还能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此,需重点对社会保障结构进行改革,促进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实现社会保障结构的联动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新结构经济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农村现代化测度与评价研究”(22AZD139);江西省创新项目“社会保障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联动与实现途径——新结构经济学视角”(S202310406045)。

[中图分类号] F20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3-0020-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我国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在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内在关联?社会保障如何实现功能现代化①?如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既有文献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文献突出强调社会保障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郑伟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2]。万国威则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要基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另一类文献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之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何文炯等从历史的视角出发,认为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伟大变革,都是我国现代化的过程,都对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孙鸿鹤则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序推进,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及均衡水平将持续提升[5]。

此外,从根本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之中。社会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根本目标[6]。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实质上,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保障的一般性特征就是圍绕“人”展开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济,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帮助人们应对生命周期风险[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保障更是如此。我国社会保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并将其作为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逻辑[8]。而且,从新中国七十余年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民性是我国党和政府坚持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9]。具体而言,人民的保障需求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针对“有效化解人民的社会风险、积极提升人民的社会福利、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等目标而展开[10]。

可见,既有研究指出了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并从不同的侧面较好地揭示了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互作用,但对于这些作用产生的基础——二者的逻辑关联却少有涉及,本文则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揭示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联动,探究如何在社会保障功能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结构与其他各类结构产生联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概念,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凝练与独特表达,具备着深刻的内涵与外延,因而需要对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进行探究,为全面把握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与助推路径提供认识基础。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情境下的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仍然是“现代化”,理解其基本内涵的关键在于明晰何为“现代化”。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盛行,主流观点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即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宪政民主化、思想文化上实现科学化。这种简单照抄、生搬硬套的现代化方式既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也脱离了各国的基本国情。实质上,从新结构经济学来看,现代化的本质绝非“西方化”,而是改变自身支配社会变迁的禀赋结构决定的生产结构从而引发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安排,换言之,“现代化”的本质是自身结构的转型升级[11]。那么如何推动自身结构的转型升级呢?

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资源、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压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逐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逐渐成为推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进而驱动各类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创新的根本来源是人才,人才能够带来不断地创新,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将促进要素禀赋结构转型升级,进而驱动各类结构转型升级。调动各种要素、完善各类制度安排以推动人才进行持续不断地创新,既是实现现代化的第一要义,也是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因此,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个社会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安排鼓励和支持每个人进行持续创新进而达到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一步看,因为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创新是“人”得到充分、全面发展的结果,所以支持创新的制度安排也应当针对“人”展开。这与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为资本获取最大利润而创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创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12]。在推动创新的系列安排中,直接服务于人的科研创新投入处于“塔尖”,提升个人人力资本的教育发挥着中坚作用,而保障个人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具有基础性作用,各部分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现代化又呈现出一些“中国式”特征。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根植于我国人口总量超过14亿的基本事实。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更进一步看,现代化本质上只是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人”才是目的,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对于现代化过程而言,巨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往往意味着实现现代化的难度是巨大的,人口越多,情况则越加复杂,一旦发生动乱,由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对现代化进程造成的阻碍也是倍增的;因此,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应对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巨大的人才资源,大量的人才能够带来大规模的创新,对我国现代化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想将人口转化成人才,再将人才转化为创新,一个稳定的社会支持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和平发展,不对外扩张和掠夺。从大历史观来看,这一特征根植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既不同于西方式战争驱动逻辑下的殖民扩张、掠夺以攫取大量的资源实现现代化,又不同于苏联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逻辑下的牺牲农业、压榨农民以发展工业进而实现现代化[13]。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式的和平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不称霸、不搞扩张的承诺,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14]。和平发展、不对外扩张和掠夺则意味着剩余主要通过内部积累,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全球供应链面临危机,不少国家尝试与中国脱钩,再加之全球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下降,经济的增长将会更加依赖于内部。因此,我国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加快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在此情况下,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但是不均衡、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15]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锚定的目标[16]。具体来看,共同富裕主要包含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共同”,另一个是“富裕”。“共同”则意味着不分地区、行业、阶层、民族,对全体国民进行覆盖,实质上是一个“分蛋糕”的过程;“富裕”则意味着满足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质上是“做蛋糕”的过程;二者属于一体两面,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进一步看,做大蛋糕的关键在于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分好蛋糕则要求具有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且往往依靠再分配對贫富差距进行调节,健全的再分配制度尤为重要。

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对创新、社会稳定、调节收入分配等要素具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要素往往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保障所发挥的功能。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息息相关的。接下来,本文将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展开具体分析。

二、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联动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民生福祉等方方面面,与中国式现代化密不可分,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那么如何使社会保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助推作用充分发挥?在此之前,有必要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接下来,本文将分别阐述社会保障与这“五大特征”的逻辑联动。

(一)全民保障逻辑:社会保障与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障与人口规模巨大存在三重联系。首先,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社会保障的天然需求巨大。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诉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保障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社会保障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相对价格”不断上升,在政府治理目标函数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其次,巨大的人口规模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规模、复杂的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禀赋水平也在不断升级,逐渐形成了资本要素渐充裕、劳动力要素渐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最适宜产业结构也逐渐从传统农业主导转向工业主导,部分地区则由工业转向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导方向发展。这一生产结构产生了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一方面,与传统农业相比,工业就业者缺乏土地的天然保障,再加之工业风险的增加,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消费对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消费的提升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保障的支撑,高新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社会保障提升人力资本的作用也需进一步发挥。最后,巨大的人口规模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人才规模,进而带来大规模的创新。从发挥人口的创新优势来看,要想发挥人的创新作用,关键在于将“人”打造成“人才”,这一过程所依赖的就是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发挥出人口的创新潜力。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保障又密不可分,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能够减轻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家庭负担,使其能够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子女教育上。因此,社会保障是影响创新的更为外生的因素,现代化的社会保障将通过促进教育的方式来发挥人口的创新潜力。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既要在总体水平上达到最适宜,又要通过健全的制度安排对社会保障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内部结构的合理化。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的总量在不断提升并且趋于合理,但是内部资源配置结构的发展却较为滞后,优化社会保障内部结构是社会保障创源的重要渠道[17]。通过实现社会保障的现代化,首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是适应生产结构的变迁,推动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从而将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把“人口约束”转化成新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18],实现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能够发挥人口规模带来的巨大的创新潜力,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进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二)全民福祉逻辑:社会保障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为二者在多个维度上具有一致性:共享发展的理念一致、公平的价值取向相通、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契合[19]。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实质上就是在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经济运行减震器、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20]。这恰好服务于共同富裕的两大目标:“富裕”和“共享”。首先,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没有贫困,这就要求我国的制度体系能够发挥消除贫困的功能;而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保障的安全网,具有良好的反贫困功能,能够发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进而防止其陷入贫困并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的作用[21]。其次,共同富裕还要求人们过上富裕的美好生活,这就需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撑;社会保障作为经济运行的减震器,能够从多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如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改善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以促进经济增长、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等[22]。最后,共同富裕要求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初次分配具有效率取向,每个人的起点并不公平,禀赋存在差异、面临的机会并不均等,这就必然导致收入不均,同时,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将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19],这就要求我国的制度体系要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可以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享发展的功能。

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从社会保障着手。要使社会保障助推共同富裕的功能充分发挥,仍要求实现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和内部结构的最适宜。首先,纵观我国社會保障,就“保基本、反贫困”功能而言,社会保障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如,2014年养老金并轨、2014年合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018年建立养老金中央调剂金……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消除了社会保障结构的部分扭曲,再加之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有序提升,最终助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其次,从促发展功能来看,近年来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但主要还是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作用于劳动供给[20],对消费等需求侧的拉动作用将是未来努力的重点方向。这就需要社会保障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更好地激发民众的消费潜力。最后,聚焦于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有些项目较好地发挥了积极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有些项目则发挥不明显,甚至有部分项目发挥了负面效应[21]。最为典型的就是养老保险,城乡居民之间、体制内人员与体制外人员之间的养老金数额差距巨大。医疗保险由于报销机制和居民健康意识的差异,也存在着消极的收入再分配作用[23]。实质上,从新结构经济学来看,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禀赋水平在个体间的差异,而宏观的结构安排会对这一差异产生重大影响。社会保障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对要素禀赋进行个体间的重配,即收入再分配;另一方面是通过支持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中低收入者的个体禀赋水平,即培育人力资本。而社会保障内部结构的扭曲,制度安排不合理,阻碍了社会保障缓解收入差距作用的发挥,加剧了个体的禀赋水平差距。对社会保障进行持续性改革,逐步全面消除扭曲,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三)文明幸福逻辑:社会保障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障对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物质文明的角度看,实现物质文明的突出表现就是物质富有,这在本质上与共同富裕中“富裕”的要求殊途同归。实际上,共同富裕的一般内涵之一就是物质文明更加丰富[24]。社会保障能够促进共同富裕中“富裕”目标的实现,自然也就能够推动物质文明的提升。就精神文明而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与社会保障密不可分。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当面临年老、疾病等风险时,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能够给予个体一定的物质帮助,从而缓解金钱压力给该群体带来的不安全感;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其基本生活需求的解决使得收入不再是决定幸福感的唯一因素,风险带来的悲观心态和不安全感将使得个体的幸福感遭到损害,而社会保障具有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作用,可以增强该群体的幸福感[25]。此外,社会保障还具有促进消费的功能,消费给个体带来的愉悦感也有助于提升个体幸福感。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求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相互协调。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但是幸福感的提升却相对滞后,收入差距的扩大是重要原因,收入不平等显著地抑制了居民幸福感的提升[26]。而社会保障作为缓解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发挥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提升居民幸福感,进而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做出贡献。

那么,如何使社会保障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功能充分发挥?答案依旧指向了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实现其功能现代化的关键是:社会保障总量和结构达到最适宜水平。从总量来看,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将导致保障不足,其分散风险、互助共济的功能将难以发挥,促进消费、经济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派生功能自然被抑制;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容易陷入“福利陷阱”,而且也不利于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幸福感的提升。原因在于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个体而言往往意味着当期高缴费,而高缴费则容易挤压中低收入阶层当期的工资福利、基本生活水平等,从而使其幸福感下降[27]。从结构来看,社会保障内部结构不合理,不仅难以发挥其缓解收入不平等的功能,而且还将扩大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又会损害居民的幸福感,最终加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协调程度。因此,必须推动社会保障总量和内部资源配置达到最适宜水平。

(四)生态福利逻辑:社会保障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障具有环境污染效应,社会保障的发展能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生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特征实质上与“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和,就是要求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而是要实现发展与环保的统一。就社会保障而言,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再赘述,但社会保障的环境污染效应则有必要展开分析。由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8-29],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又是由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来驱动的[30],所以社会保障在本质上能够促进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同时,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又将驱动环境质量的变化。因为要素禀赋本质上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时点上面临的总预算,其结构则代表了各要素的相对价格;在发展阶段前期,经济体的禀赋水平低,消费品数量较少,环境优异,消费品相对价格高于环境,因此,此阶段经济体的最优选择是消耗环境以发展生产,推动生产结构升级,使消费品得到快速积累;随着剩余的不断积累,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品逐渐丰裕,而环境质量则不断下降,经济体的最优选择是发展能耗低、污染小的产业,推动生产结构进一步升级,提高环境质量[31],最终形成环境污染随要素禀赋结构变迁的库兹涅茨曲线机制。因此,社会保障的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关联。在发展阶段的前中期,社会保障的发展推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最适宜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变迁,从而推动环境污染在库兹涅茨曲线前半段的变动,导致污染水平上升;进一步地,在社会保障的推动下,要素禀赋结构持续升级,最适宜产业结构逐渐由工业向污染更小的现代服务业转变,进而使得环境污染跨过库兹涅次曲线拐点,污染水平逐渐降低。

社会保障能够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助力。由于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最适宜产业结构将不断变迁,环境污染水平先上升后下降是经济体的必经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方式就是推动经济体尽快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因为与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成本从而损害其自生能力相比,早日进入以现代服务业等污染小的产业为最优生产结构的发展阶段,才是“成本”最小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社会保障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作用得以发挥。当社会保障的自身总量和内部结构达到最适宜时,就能够最快速地推动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进而使环境污染随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快速越过环境库兹涅次曲线拐点,进入环境污染水平随经济发展而下降的阶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五)和平发展逻辑:社会保障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障对和平发展的源动力存在积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特征,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指出:“我们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32]这实质上讲的是要素禀赋积累来源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靠的不是战争、殖民和掠夺,和平发展路径上的“投资、消费、出口”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33]。社会保障与这“三驾马车”不无关系,就投资而言,虽然社会保障对投资的重要来源“储蓄”的影响因保障模式的不同而异,但是由社会保障基金形成的巨大资金池无疑有利于投资的发展,推动了资本要素的积累,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从消费来看,社会保障稳定预期的特性就决定了其对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关于出口,社会保障虽然对其无直接性影响,但也能够通过影响企业劳动力成本,从而削弱劳动力要素丰裕带来的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竞争力,从而对出口贸易产生间接影响。

社会保障对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贸易规则重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不如前[34]。在这一背景下,发挥社会保障促进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要推动社会保障总量和内部结构的现代化,因为只有当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和内部资源配置达到最适宜状态时,才能够充分发挥激发国民消费潜力、活跃资本市场以促进投资的功能,使我国能够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持续前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三、中国式社会保障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对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联动遵循五大逻辑。但是,这五大逻辑能够顺利展开的前提都指向了社会保障功能的現代化,而社会保障功能现代化的关键则在于“总体水平和内部结构达到最适宜”,在此基础上才能与其他结构产生合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

1.社会保障总量的现代化

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在于“社会保障总量的现代化”。社会保障总量现代化意味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达到最适宜,所谓“最适宜”是指社会保障的总量能够实现为全体国民提供长期可持续的“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基本职能。总量达到最适宜根本上依赖于社会保障资源“收取”过程的适度合理。简言之,只有将“向谁收、怎么收、收多少”三个问题回答好,才能使社会保障资源的获取合理化,进而使社会保障的总量达到最适宜状态。

首先,要健全社会保障资源获取对象,丰富社会保障的供给主体。一方面,应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将全体国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如社会保险应当有效覆盖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等,这不仅是实现社会保障现代化的过程,而且是“人民至上”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要推动社会保障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世界主要大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史已经证明,纯粹的国家保障或私人保障无法解决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在明确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基础上,强调企业和个人责任的发挥。同时,社会力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积极推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保障的供给提供多元化力量。

其次,要丰富社会保障资源获取方式,推动社会保障供给机制的创新。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供给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多层次”向“多支柱”转变[35]。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多层次”还是“多支柱”,本质上都是强调社会保障供给机制的多元化,但二者产生的效果却不尽相同。原因在于,多层次强调纵向延伸,高层次的发展有赖于低层次的完善,同时也受制于低层次的发展;而多支柱则强调横向的多元,各支柱的发展互不干扰,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利于制度的多元化发展。以养老保障为例,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养老保障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为基础,个人账户、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置于其上的多层次体系,但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高度依赖于基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高层次制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事实上,我国也正在努力向“多支柱”转变,比如,于2022年正式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独立建制,成为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主要力量。

最后,要科学合理地确定社会保障资源的获取量,灵活调整社会保障缴费率。要建立完善的财政、保险精算机制,延长精算年限,在较长的期限内进行风险测算,综合考虑通货膨胀、工资、人口、利率等因素,丰富精算模型,最终测算出合理的社会保障费率。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费率调整更多地是基于短期的现实目标,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缓解失业危机等,缺乏结合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长期性的规划。此外,由于社会保险名义缴费率过高,实际缴费率与名义缴费率产生了较大的偏离。要解决这种偏离,根本上还是依赖于缴费率的科学合理,再加上有效的监督管理。

2.社会保障结构的现代化

实现社会保障功能现代化的另一关键在于“社会保障结构的现代化”。社会保障结构的现代化意为社会保障资源配置达到最适宜,这里的“最适宜”指的是资源分配达到最优状态。在社会保障资源总量固定的情况下,能够使受保障群体及水平达到最大化,这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障资源的“支出”过程科学有序。

支出对象方面,要着力实现“广覆盖、缩差距”。社会保障作为公共产品的一部分,公平正义是其根本的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更是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保障结构现代化的首要目的就是在覆盖全体国民的同时尽可能缩小待遇差距,如,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加大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在养老保险实现并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养老金一元化改革,努力缩小城乡之间、体制内外之间群体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加快提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扩大基金统筹范围,使社会保障受益对象的待遇更加公平等。

支出方式方面,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支出方式多元化。在以现金为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强化服务供给,尤其是养老和医疗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高龄老年人口的数量必然不断增加,相伴而生的“老年照护”需求将快速上升。这就要求养老保障体系不应局限于养老金供给,还要强化养老服务供给。目前,以提供老年照护服务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之快,长护险的试点也应该加快进程、扩大范围。医疗服务在医疗保障中更是至关重要。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启示下,要加快医疗资源与服务“下沉”,积极向基层延伸,增强保障能力。

支出水平方面,要实现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调整灵活化。建立社会保障待遇长期动态调整机制,努力减少福利刚性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损害。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等因素建立精算模型,从而确定合理的支出水平。对于医疗保险,则需重点防范道德风险问题,强化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监管,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此外,社会保障资源的管理体制也需要实现现代化,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需要委托专业机构分散化运营,基金投资运营的权力也要分散化,减少贪污腐败、挪用资金风险的同时,实现投资运营收益最大化,从而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增强其支付能力。

(二)社会保障结构的联动化

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与其他各类结构进行逻辑联动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结构对其他各类结构的促进作用,还可以在具体的保障政策方面发力,使社会保障结构与其他结构联动化。

1.社会保障结构与人口结构联动

针对我国规模巨大的人口结构,要使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人才红利”,需要社会保障在教育和创新环境的构建上发力。一方面,可以实施“子女教育抵扣社会保障费”政策,降低家庭社会保障支出,促进教育支出水平的提升,提高子女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增加社会保障教育救助,对因贫辍学、高等教育失学等困难群体增强社会救助力度,强化教育保障,促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构建适宜创新的稳定环境[36]。可以对科技型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从事基础研究、理论创新的科研人才提供社会保障缴费优惠制度,为相关人才发放科研生活保障金,使其擁有一个安稳的科研环境、生活环境。

2.社会保障结构与财富结构联动

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实质上要求社会保障结构既要与财富积累结构产生联动,又要与财富分配结构产生联动。落实到具体政策中,一方面,加大力度实施“社会保障缓交、免缴”政策,以应对近些年尤其是近两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既能为企业减负,促进民营经济的繁荣,又能增加职工当期的收入,推动释放国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社会保障一元化改革,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缩小城乡之间、体制内外之间人员的保障待遇差距,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医疗保险省级统筹,以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促进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实际上,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最根本的措施是要落实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加快推动社会保障权入宪,这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社会保障的价值支撑。通过社会保障在“增长”和“分配”两端的发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3.社会保障结构与文明结构联动

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目标,要稳定社会保障支出对物质需求的兜底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社会保障结构以促进精神富足。要实现社会保障分散社会风险、增加社会福祉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有为政府在有效的市场中能捕捉到物价变动和经济波动的价格信号,依据当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社会保障的缴费率与支出水平,既能避免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而无法实现“保基本”,也能有效避免保障水平过高带来的“福利陷阱”;同时还能稳定消费者预期,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显著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此外,在社会保险完善发展的基础上,可以促进商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建立完善“企业年金”制度,丰富保障支柱。对于社会慈善事业,其发展程度是多层次社会保障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应尽早完善捐献法规与登记程序、公示责任,促进慈善事业的透明化。通过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企业年金慈善事业等“多管齐下”,进一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社会保障结构與环境结构联动

应对环境结构的变迁,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劳动培训功能促进人力资源转化,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 “绿色”发展。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减少能源消耗,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37]。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应扩大失业保险中“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同时优化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加大劳动者技能培训支出,为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培育适宜的人才。此外,要实现社会保障对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的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环境结构的变迁,一方面,要优化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在保证相对公平的前提下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从业者提高待遇给付水平,推动其积极参与生产劳动以及创新;另一方面,在维持企业自生能力的前提下,制定适宜的社会保障缴费率,防止企业因为人力成本负担无法完成转型。

5.社会保障结构与发展结构联动

实现和平发展目标,要明晰社会保障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机制,促进内部积累,保障和平发展的内部环境。社会保障最主要的功能是分散风险、互助共济,以维持社会稳定,进而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功能。首先,要合理分摊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社会保障成本[38],控制居民社会保障个人缴费比例,以减少社保缴费对个人消费的挤出效应,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内需。其次,我国社保基金管理由于各地互不统属,资金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要盘活社会保障基金存量,打破社保基金碎片化管理的困局,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形成大规模基金池,促进资本市场繁荣。最后,积极灵活调整社会保障企业缴费率,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价格优势,在对外贸易整体格局中与各方互利共赢。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体现了其与社会保障之间暗含内在关联,本质上,社会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联系所体现出的是社会保障结构与其它结构的关联,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性的存在,才使得社会保障功能的现代化能够对其它结构的现代化产生影响,这同时也是国家将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治理工具,置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组成部分[39]的重要原因。因此,结合我国现实,需要在推进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进行动态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对社会保障内部结构进行改革调整,使社会保障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进而使得社会保障结构能够与其它结构实现良性互动,最终发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2]  郑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J].社会保障评论,2022(6):21-39.

[3]  万国威.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J].江淮论坛,2022(6):14-20+193.

[4]  何文炯,岳经纶,张翼,等.共同富裕视角下的民生建设(笔谈)[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6.

[5] 孙鸿鹤.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J].理论探讨,2023(2):111-118.

[6] 周文,肖玉飞.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基本经济制度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0-20.

[7] 华颖.中国社会保障70年变迁的国际借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5):17-26.

[8] 林闽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性发展之道[J].社会保障评论,2023(1):22-33.

[9] 郑功成.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J].社会保障评论,2023(1):3-21.

[10]  席恒.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J].社会保障评论,2023(1):34-45.

[11]  林毅夫,付才辉.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阐释[J].经济评论,2022(6):3-17.

[12]  李包庚,高山珊.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J].重庆社会科学,2022(4):71-83.

[13]  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2-61.

[14]  马重阳,成龙.论中国式现代化[J].浙江社会科学,2022(12):4-11+155.

[15]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战略目标[EB/OL].(2022-03-17)[2024-03-22].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5223826106463936718.

[16]  李莹洁.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22(9):33-39.

[17]  王胤添,米红,李建琴.社会保障创源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22(12):78-92+158.

[18]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5-15.

[19]  郑功成.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的逻辑关系及福利中国建设实践[J].社会保障评论,2022(1):3-22.

[20]  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2(5):5-7.

[21]  何文炯.建设适应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制度[J].社会保障评论,2022(1):23-34.

[22]  宋佳莹.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保障经济效应分析:人力资本视角[J].兰州学刊,2023(1):88-102.

[23]  周强,张全红,蔡智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4):105-118.

[24]  张占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内涵、理论与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6):52-60.

[25]  何晓斌,董寅茜.从经济到社会——中国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变迁:2003-2017[J].南京社会科学,2021(3):54-63.

[26]  孙计领,王国成,凌亢.收入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FS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8(6):77-91.

[27]  岳经纶,尤泽锋.挤压当前还是保障未来:中低收入阶层养老保险幸福效应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20-29.

[28]  马克林.基于消费视角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7):166-168.

[29]  孙凤,闫泽华,张浩凌.社会部门的投入溢出效应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计算[J].学海,2018(2):140-146.

[30]  林毅夫.如何做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8.

[31]  林毅夫,付才辉,郑洁.新结构环境经济学:一个理论框架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25-43.

[32]  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 | 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EB/OL].(2022-10-24)[2024-03-22].https://news.cctv.com/2022/10/24/ARTIdWTncOLVsVKaMkwZdeQt221024.shtml.

[33]  刘瑞翔,晏维龙.“三架马车”绩效评估与中国经济需求结构失衡[J].南京社会科学,2015(8):22-30.

[34]  汪廷美.对外贸易转型背景下拉动内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20(12):89-94.

[35]  王雯,黄万丁.加拿大多支柱老年收入保障体系的评价及启示[J].中州学刊,2017(12):77-83.

[36]  严海宁,黄欣鹏,刘震海.结构变迁视角下的社会保障缴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23(9):74-85.

[37]  赵秋运,李博文,刘震海,等.区域发展战略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研究——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科学决策,2023(3):54-69.

[38]  赵秋运,刘堂森,刘震海.财政分权与社会保障: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10-122.

[3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2024-03-22].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eqid=92a9ff38000540eb000000026460ae9d.

The Logical Linkage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ocial Security to Promot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Yan Haining1   Liu Zhenhai2   Liu Tangsen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 330063; 2.Institute of Aviation Developmen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330063; 3.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ecurity and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finds that when the fun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s modernized, it will follow the logic of universal security, national welfare, civilized happiness, ecological welfare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to link with China-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n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particular, it can transform the huge population size from "population constraint" to "talent dividend" by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an als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reform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tructure,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s, and realizing the linkage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tructure.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social securit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編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总的认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共同富裕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统一,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我们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数字经济,使发展成果惠及各地区、各行业、各群体,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本期继续开设“共同富裕”专题,邀约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潜教授团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鸽博士团队,分别就“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困境与路径”“共同富裕:数字劳动与数字资本剥削的中国应对”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