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 黄河
摘 要:工业遗产被称为“怀旧景观”,能够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核心物项,也能够作为文化符号建构城市形象,丰富和赓续城市文脉。近年来,随着工业旅游热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挖掘保护并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成为热点话题。城市形象视域下关照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可以对工业遗产进行资源梳理与内涵挖掘,秉承文旅融合理念尝试发展具有品牌特色的工业旅游,继而通过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良好城市形象提供现实支撑。重庆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遗产存量丰富且开发利用较早,以其为例展开工业遗产梳理、标识提炼及工业旅游发展探索,能够为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城市文脉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形象;红色文化;工业遗产;工业旅游;新增长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及其优化研究”(19CKS030)。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3-0107-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3.0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1],同时在传承城市文脉过程中,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红色文化”[2]。当前城市中留存了诸多文化遗产,不仅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等,还有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等[3],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也彰显着城市的精神与文脉。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让它们“活”起来,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工业遗产,随着其作为新型历史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如何对其进行活化利用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作为长江中上游工业重镇与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新征程中,新重庆的建设离不开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重庆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身份背后留存着大量的生产厂房、办公建筑、设备工艺、重要文献等工业遗产核心物项。近年来工业旅游的持续发展,为包括重庆在内的工业遗产存量丰富的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要使工业旅游成为一座城市的经济新增长极,还需要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与独特标识,形成属于自身的文旅品牌。对此,本文以重庆为例,就如何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活化重庆的工业遗产,立足重庆工业遗产特色提炼出独特标识,丰富重庆城市文化内涵展开讨论,以期为提升工业遗产存量丰富的城市提升文旅消费品质、优化城市形象提供借鉴。
一、工业遗产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化发展之后遗留的具体物项与精神文化,蕴含着一个城市工业发展的独特气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工业遗产也是一个城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的活化利用可以大幅激发其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无论是作为文化资源还是经济资源,工业遗产都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符号。
(一)工业遗产承载城市历史文化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记忆的物化体现,忠实地记录和承载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变迁史,把城市的工业文明进程浓缩于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物质遗存之中。有学者认为,工业遗产是“历史形象的载体”[2],狭义地看,其“承载着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的城市发展史”[4],而中国工业遗产则主要集中于“自19世纪后半叶近代工业诞生以来至现代这一时间跨度”[5]。
近现代中国史中,工业的兴起发展与社会现实、民生需求、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西北炼钢厂、顺德糖厂等历史遗存是近现代中国城市概念逐渐萌芽的物化证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再次迎来腾飞时机,新安江水电站、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攀枝花钢铁公司、成渝铁路等历史遗存生动记录了新中国前三十年国有工业奋斗发展史。从晚清时期到近现代,中国工业企业及其相关建筑和设备设施不断更新与更迭,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百年历程。
工业遗产能够具象地展示城市记忆,具有标志城市意象的功能。城市意象理论认为“标志物”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工业遗产作为“标志”,可以通过将自身作为人们认可的文化符号而与城市意象建立联系。单霁翔认为,“工业遗产的特殊形象成为众多城市识别的鲜明标志”,因而工业遗产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6]。譬如人们往往把核工业“816工程”、重庆钢厂作为重庆的标志之一,这些红色工业遗产赋予了老工业城市以鲜明的革命形象。同理,武汉钢铁厂、武汉石油化工厂、武昌第一纱厂、汉口电灯公司等数量繁多的多元化历史遗存赋予了武汉“工业产业链较完整”“遗产建筑种类较齐全”[7]等特征,向人们传达了该城市“开放、繁华而又时尚”[8]的都市形象。
(二)工业文化丰富滋养城市文脉
工业遗产具有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属性。其中,附着于工业遗产的文化属于非物质属性,反映着工业史中城市工业文明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是城市文脉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工业文化把中国城市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之中不断推动着城市文化在传承中的创新。
于晚清时期为洋务派所创建或鼓励成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反映着当时中国进步的封建地主阶级“试图在维系封建专制基础上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实现富强”[9]的追求,也透射出中华民族求真好学、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例如,张謇奉张之洞之命创办的大生纱厂,其名“大生”取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展现了张謇以“城市文化、古代光辉的社会与伦理思想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原则”[10],着力推动当时南通城市文化时代化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实业家本着实业救国的追求和理念,在深入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之后,创办了耀华玻璃厂、华丰造纸厂、永利铔厂等多家企业。这些民族企业折射出国人不懈创新的奋斗精神和为国为民的民族情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城市的工业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包容力、创新力和爱国心。例如永利铔厂创办的初心是“振兴以农立国的中华”[11],创办人范旭东数次安排技术人员赴美学习,坚持机器引进与自造相结合,使永利铔厂成为中国化学工业首屈一指的企业,为南京既有古都神韵又有国际风范的城市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力争世界和平与国际交流合作,大量启用留学归国人才,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围绕富国强民之梦改造、兴办了许多生产企业,兴修了不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基础设施,为社会主义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显示了新中国城市发展背后社会主义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强的生命力。20世纪60年代,基于国际环境的持续变动,中国开始实施“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推进,催生了诸多新的生产生活区域,形成了以点带面的新城市区域,“三线建设”参与者就地安家,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城市文化底蕴注入了鲜活的红色因子。
(三)工业遗址拓宽地域性文旅资源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变迁史。在城市更新中,一些工业企业因未能跟上发展需求或其他原因而停产,但留存的旧址也因其历史内涵而能够作为城市符号与历史标志,成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文旅资源,为城市增添活力,推动着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
工业遗产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为城市增魅。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将枯燥的城市工业史转化为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生动的历史人物、鲜活的历史故事,通过为城市增添历史厚度,赋予城市以特别的气韵。如广州纺织机械厂旧址蕴藏着许多为纺织业奉献青春热血的人物和故事,体现着纺织工人的工匠精神,表达着广州不同历史时期对时尚与繁华的追求,因而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在其传统的纺织文化基础上参与续写了广州的时尚史,助力现代广州魅力之都的形象的塑造。
工业遗产独到的活化利用智慧可为城市添彩。城市因其地理、历史、经济、人才等诸种条件的不同,而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智慧,使昔日被废弃的工业厂房、车间和相关建筑、设备设施等重新绽放生命力。例如,北京首钢集团总部旧址被打造成首钢工业园,其老旧管廊被改造为休闲漫步、娱乐观景的空中步道;其秀池的地面部分被改造为景观水池,地下部分则转化为水下停车场和地下展厅;原来的生产车间被打造成保留工业记忆的现代展馆;利用和配合原工业建筑环境及自然环境打造的滑雪大跳台拓展了工业园的功能,为工业园增添了动感和活力。无疑,首钢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智慧成为北京城市更新能力和环保理念的有力诠释,为北京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能推动城市经济社会进步。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依托工业遗产,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工业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带动工业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旅游服务消费。江西省景德镇利用陶瓷工业遗产,与旅游项目进行深度融合,促进了人口再就业和城市旅游消费。例如,以原景德镇国营宇宙瓷厂为核心打造的陶溪川文创街区,涵盖了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陶公塾教育研学基地、邑空间双创平台、国际工作室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聚集“景漂”创客2.1万余名,带动上下游就业11万人,今年前五个月抖音平台的营收已达30.1亿元[12]。
二、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图景
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实现工业旅游破局的重要举措。不同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情况、政策规范制度完备情况及独特性提炼等,都事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活化和利用,是实现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以旅游热门城市重庆为个案展开研究,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
(一)核心物项丰富且基本归类清晰
重庆的工业发展历经百年,先后经历了抗战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一五”“二五”时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留存了诸多工业文化遗存,由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已对相关工业遗存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与归类,成为城市资源的重要储备。
《重庆市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確其是指在重庆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济信息委”)认定的重庆市工业遗存。基于此标准进行统计发现①,当前,重庆共有工业遗产140处,整体分布呈现“一心、三带、多点”的格局。其中,按照区域结构划分,重庆中心城区59处,其余区县81处。按照级别划分,国家级5处,分别是重钢型钢厂、核工业“816工程”配套工程、重庆长风化工厂、狮子滩梯级水电站枢纽、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市级14处,主要有重庆发电厂、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四川汽车制造厂铸造厂、重庆特殊钢厂、川江航道绞滩船及历史资料、红岩煤矿及砚石台煤矿、重庆车渡、安居缫丝厂、西南制药三厂等;区级等121处。
基于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目的,重庆市将工业遗产名录分为了“三类三级”,即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和一级、二级、三级工业遗产。其中,中心城区59处中,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6处、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52处、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1处,一级工业遗产10处、二级工业遗产19处、三级工业遗产30处。其余区县81处中,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12处、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68处、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1处,一级工业遗产5处、二级工业遗产15处、三级工业遗产61处。同时,通过对其核心物项进行简单梳理,可以发现,这些物项呈现出存量丰富、类型多样、相对完整等特点。
(二)制度与规划自上而下基本建立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中央到地方,基于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弘扬工业精神等目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与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提供了制度保障。
就中央层面而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这些文件为工业遗产的价值与定位进行了明确,也为如何看待和活化工业遗产提供了方向。
就重庆市而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经济信息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工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市经济信息委印发《重庆市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市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关于城市更新项目规划和用地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相关文件从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实、具体发展规划等方面出发,为如何保护利用重庆工业遗产、讲好重庆工业故事、传承重庆城市文脉提供了指导与基石。
(三)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
红色工业遗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批工业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的产物,包括建党之初党领导工人运动、在红色政权内部进行的军工生产,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业遗存[13]。重庆工业遗产有着强大的红色基因。在已认定的140处工业遗产中,有103处为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同创立和建设的生产企业或桥梁、仓库、煤矿等所形成;其他40余处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兴建的工业企业或相关设施设备且大多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改造后加以利用,这赋予了重庆工业遗产以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可以说,重庆的工业遗产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这些意义隽永的红色文化内涵也赋予了重庆工业旅游鲜亮的意义符号,使旅游远不止于观赏工业风景和了解工业技术,还在于通过工业旅游使游客于无形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浸润。因此,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不能脱离其文化内涵。于重庆而言,需要深入挖掘工业遗产中蕴含的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需要传承好工业遗产内蕴的红色文化,如核工业“816工程”通过6万人的集体付出、76名烈士的牺牲、范氏兄弟等的故事体现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狮子滩梯级水电站建设过程汇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5万多水电工人、农民的共同努力,展现出狮电人自强不息、负重前行的拼搏精神和忘我境界的爱国情怀等。
三、重庆红色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作为全国重要旅游城市,重庆不仅是“网红”城市,也留存着大量的工业遗产,具有发展工业旅游的巨大潜力。基于当前该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查找其融入工业旅游的不足与困难,以典型城市的研究观照全国,对实现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工业遗产+旅游的融合有待继續深掘
一是工业旅游中文化元素挖掘力度亟待提高。工业遗产的文化要素与城市形象息息相关。重庆历来重视对工业旅游文化的打造与展陈,如核工业“816工程”景区及立足其打造的816小镇等、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中博物馆的建设等都彰显着这座城市对工业文化的敬意。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工业旅游中对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因素的挖掘及其与工业文化的展示尚有较大拓展空间。以鹅岭贰厂为例,其历史文化与彩印业有深刻联系。民国时期,它曾是中央银行印钞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重庆的彩印中心,其工业遗址包含在抗战史和印刷史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有些许遗憾的是,鹅岭贰厂对自身的历史文化要素考察、梳理和提炼的投入稍显乏力,其吸引入驻的店面所提供的文创产品与其历史文化也存有些许剥离感。这种未建立在工业遗产原有历史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方式,易使人们对工业遗产的印象仅限于有文化创意的“网红”打卡旅游地,进而降低工业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欲望。
二是川渝两地之间工业旅游合作有待加强。从清末至新中国建设时期,川渝一家的关系使两地工业,尤其是红色工业的发展不可分割,如今两地发展被纳入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更是加深了两地之间的合作关系。2022年5月文旅部、国家发改委、川渝两地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指出要“全面梳理四川绵阳、德阳、广安、泸州、自贡、华蓥、达州,重庆涪陵、南川、万盛等地区工业遗产资源,支持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4]。就目前来看,两地对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倾注许多精力,已着手在梳理和整合两地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深化两地合作,但是相关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围绕川渝工业遗产群的统计、保护与利用尚未形成建制性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两地工业旅游与自然风景和其他人文景观旅游的融合出现迟滞。
三是“一地”与“多点”的联动合力尚未形成。“一地”和“多点”反映着重庆与长江中下游沿岸大型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是西部地区与长江流域其他区域在经济、文化、科创、金融、航运、商贸等领域交流互动的重要枢纽。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15]。在中国工业史上,重庆的工业发展与武汉、南京、上海等长江沿线城市的工业发展息息相关,因之重庆和许多长江中下游沿线城市都留存着大量有深入互动痕迹的工业遗产。当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都将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作为重要工作,形成了工业旅游合作的良好基础,相较其他相对成熟的旅游项目来说,重庆与其他长江沿线城市在工业旅游线路设计与项目开发层面还存在巨大合作空间与发展潜力。
(二)工业旅游中要素供给仍待持续丰富
从城市—游客的市场供需关系角度观察,“旅游要素属于产业范畴”[16],体现着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一般地看,旅游要素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其中“行”是基础,“游”的宣传是门面,其余要素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也极大影响着消费者体验和消费行为。从旅游要素视角来看,当前重庆的工业旅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方面。
一是抵达工业遗址存在“最后一公里”真空。交通作为旅游要素之一,其便捷程度与旅游体验成正比。由于工业性质、历史原因等,重庆的国家级、市级工业遗产所处区域多较为偏远,且呈沿江分散式分布态势,降低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抵达便利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出游体验满意度。如涪陵核工业“816工程”虽已被收入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但受限于城市交通运力,未能全面发挥“外联”+“内畅”的桥头堡功能,致使交通不够便捷和旅游时间成本较高等问题降低了旅游体验的品质,不利于激发游客重游意愿,也不利于工业旅游的进一步推广。
二是工业旅游专题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城市旅游宣传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旅游品牌营销能够提高城市形象的传播效能。旅游宣传片、宣传图册、宣传广告等都是推广城市旅游品牌的方式,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融媒体传播在城市旅游宣传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重庆的工业旅游资源禀赋充裕,但在工业旅游相关的广告宣传中也存在传播方式与内容较为单一等不足。在机场、地铁站、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密集场合,虽有鲜明红色文化、显著地域特征的旅游宣传,但却未能就工业旅游行程形成规模化宣传,且旅游广告形式和内容多以图片为主,阐释力和吸引力都有待加强。同时,在基于地域宣传在地代表性的工业文化和自然风景组合旅游线路时,推介力度也有不足,未能将工业一日游线路与深度游线路等加以明显区分,导致尚未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红色工业旅游名片。
三是优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略显不足。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是游客满意的激励因素,对游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7],且游客满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亦呈显著正向影响。重庆工业旅游虽然已为游客提供了较好的公共服务,但仍未完全形成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全方位服务。比如,重庆工业遗产所在地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不多,与地方工业文化相融合的餐饮、住宿服务更为少见;此外,强化游客参与、能与游客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优质公共服务和高端消费服务,如配套文创制作体验、文创产品销售、数字化旅游信息服务等文旅服务产品供给稍显滞后于游客需求。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向。
(三)工业旅游的产学研一体化存在供需矛盾
城市工业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智力支持,游客的高品质体验离不开高水平的基于旅游项目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产学研一体化与相互促进。工业旅游还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对于重庆而言,围绕工业遗产保护活化与工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也仍存在供需矛盾。
一是旅游智库研究人才配备缺口较大。旅游智库是为旅游业提供发展决策的智囊团,主要任务是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进行咨询,对旅游业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重庆市工业文化协会和重庆市工业设计协会是目前推动重庆工业旅游发展的主要智库。重庆工业文化协会成员主体由企业家组成,工业设计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重庆艺术设计类院校及部分文创企業。这两个协会从事工业遗产和工业旅游研究的高端人才数量正在增加,人员专业和研究领域重合部分相对较多,人才专长尚未构成明显的互补关系,智库还未能形成相对突出的团队优势,难以全面满足重庆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的需求。
二是相关学术研究仍需拓宽。从工业遗产研究领域的人才储备来看,专门研究重庆工业遗产、重庆工业史和地方企业志的学者不多,能把本土工业遗产与中国工业发展史、重庆城市发展史及旅游学、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的研究人员为数更少。从近10年的学术研究来看,相关学术论文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待提高,研究者多集中于建筑学领域,且相对缺乏持续性的深耕式研究,还未能形成一支队伍相对稳定、力量相对强大的科研团队;同时本土研究人员较少参加富有影响力的相关学术研讨会,与拥有世界级和国家级影响力的工业遗产研究保护组织(如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等)的学术交流互动不够频繁,因而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重庆工业遗产相关研究的影响力提升。
三是“旅游+教育”服务能力稍显薄弱。人的不断全面发展使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更高的教育服务要求。旅游中,建立在人与人互动关系基础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研学旅游、导游解说服务等方面。就此而言,重庆市研学机构、文旅企业、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略微滞后。如研学机构对研学教育与学生学校教育相衔接的课程设计考虑不够全面,与工业旅游中相关最新科研成果不够深入,同专门从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一线人员和相关学者接触相对有限;又如,工业旅游导游团队与学界合作沟通不够,降低了导游队伍教育服务的专业性与独特性等。
(四)数字技术为工业遗产活化提出新要求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指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18]。这意味着要吸引更多游客,工业旅游需要加深与科技的深度结合,并将数字技术广泛地运用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之中。就重庆工业旅游发展情况而言,将数字技术融入对工业遗产的活化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一是物项数据统计的繁杂亟待引入信息收集技术。重庆的部分工业遗产未能完全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信息收集技术的运用拓展至对工业遗产多源空间数据的收集,同时,也未完成对相关物项数据全面收集的工作,工业遗产空间数据库和相关物项数据库还不够完善。
二是工业旅游品质提升需要立足文旅的信息共享。重庆工业遗产之间、工业遗产与周边旅游之间、工业遗产与档案馆博物馆之间尚未搭建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多方实时交换和共同掌握数据面临一些障碍,未能进一步推动工业旅游线路中各个景点之间的文旅融合。同时,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缺少一个整体性全面了解重庆工业遗产历史、工业故事及精神内涵的平台,对所需旅游服务信息的实时掌握也存在迟滞情况。
三是工业文化的展陈多元化需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工业遗产的展陈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多元的呈现方式丰富了工业旅游的内涵,也能够更好讲述工业故事。目前,重庆文旅数字化程度整体较高,但就工业遗产数字化而言,仍然存在展陈载体和形式相对单一、所用科技手段相对单薄、在知识呈现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可观赏性等方面的数字化探索力度稍显不足等情况。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将数字手段融入工业符号呈现、工业文化传播等,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新情况。
四、以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丰满城市形象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9]。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工业文化、工业精神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将工业遗产融入工业旅游,不仅能够推动城市文旅服务消费,也能够在传承工业文化、讲好工业故事过程中丰富城市形象,为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着力政策规划叠加,以工业文化丰富城市文脉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又占据国家层面支持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优势。作为“网红”旅游城市,通过旅游项目、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推荐等,推动工业旅游发展,不仅具有便利的区位条件,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旅游内涵。
一是打造“长江沿线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贯通长江全流域工业文化的传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能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凝聚中国力量,拓宽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生活空间。重庆段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将核工业“816工程”、狮子滩梯级水电站枢纽等长江沿线工业遗产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增强工业旅游的定位与景点的系统性。同时,可以由重庆发起并联合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长江沿线重要城市成立长江沿线工业旅游推广联盟,修订完善《工业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规范》,相互借鉴、分工协作打造蕴含地域特征的工业精神标识与工业旅游目的地。
二是推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工业遗产精品旅游线路,呈现川渝高密度分布的工业遗产。川渝工业遗产群中遗产存量丰富,尤其是红色工业遗产和其中蕴含的“三线”精神等,都是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和旅游元素,对其进行研究与深挖,并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其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可以延续传承其精神标识,形成成渝地区红色工业遗产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推选“重庆国家工业遗产深度体验主题线路”,深度融合“红色基因+工业遗产+旅游项目”。资金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必要支撑,对此,在厘清工业遗产所有权基础之上,由政府等指导牵头尝试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奖励政策或成立基金会等形式鼓励社会各界捐赠或出让工业遗产物项所有权,整合重庆国家级工业遗产重钢型钢厂、核工业“816工程”、重庆长风化工厂、狮子滩梯级水电站枢纽、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等旅游资源,打造景点生活化的深度体验线路,使游客在地化感悟红色基因与城市气质。
(二)着力工业遗产研保,以红色内容丰富工业故事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能够弘扬工业精神、发展工业文化,进而提升中国工业文化软实力。就重庆市而言,按照“传承重庆工业记忆,铸就城市生活秀带”总体定位,依托智库和专业社会组织等,加强对工业遗产中文化价值的挖掘与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实现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能够更好传承具有重庆特色的工业文化。
一是推进重庆工业遗产领域相关研究。依托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组建工业遗产专门研究团队,拓宽研究视野,包括对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研判与更新、工业遗产相关制度规范变化的研究等,与相关业务部门就相关政策变化和前沿动态沟通形成常态化交流。如梳理当前重庆工业遗产研究力量布局与专长等,研究各类涉工业遗产类项目的认定、申报与政策完善等;再如就2023年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申请国家级工业遗产需为省级工业遗产”的新规定,结合重庆工业遗产各级认定情况及分类情况,提供新一轮重庆市级工业遗产认定的注意事项(包括可适当放宽认定范围与数量等),为重庆市适时出台《重庆市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建言献策。
二是充分发挥重庆工业文化协会的内外联动作用。作为西部唯一省级工业文化行业协会,重庆工业文化协会在连通内外加强对工业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对外可以通过积极融入中国工业旅游联盟、与同性质协会密切交流等拓宽宣传研究重庆工业文化的力量;对内可以联合在渝高校(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推动重庆工业文化艺术创新研究中心的筹建与运行,以现场调研和考察等方式推动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发掘工作。同时,协会可以担负起为重庆工业文化红色基因传承培养人才的重任,为重庆工业旅游发展提供服务人才储备与保障。
三是建立重庆工业遗产咨询专家库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借助在地智力资源,在川渝高校、科研院所中通过广泛征集筛选等形式组建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识别判断能力、了解熟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专家学者队伍,形成汇聚懂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善提炼与讲述故事、能运营资本与产业人才的优势,参与重庆工业遗产认定、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工业文化发展等咨询评价工作。此外,可以通过课题招标等形式,就重庆工业遗产情况进行摸底,并由此建立工业遗产动态数据库。
(三)着力全域品牌设计,以红色标识拓展工业旅游知名度
知名度是品牌形成的重要构成,品牌的打造能够形成具有IP属性的文化產品,并为其不断衍生拓展提供可能。就工业旅游而言,要解决区域之间存在的物项重叠、类别相似等问题,就需要以全域视角,找出具有特色的IP属性。
一是以项目标识提升旅游产品与质量。一方面,鼓励符合条件的主体积极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各类项目,如鼓励支持核工业“816工程”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活化保护优秀案例等,提升工业遗产景点的地位,拓宽工业旅游可选路线与范围。同时,对重庆市保存相对完善的钢铁、军工、电力等典型工业遗产进行工业文化内涵挖掘,整理蕴含的红色工业故事,构筑起完善的红色工业研学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培育创建重庆市乃至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另一方面,融入休闲、度假等元素,将工业旅游融入商业街区、城市旅游,拓宽游客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尝试打造“渝见工业”“渝见文创”等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旅游品牌。保持重庆“宠游客”的口碑,重视旅游体验,如在出行方面推动高铁、旅游巴士、轮渡、轨道交通与市内公共交通多种运营方式的无缝衔接,解决抵达景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是以宣传营销获得旅游消费者认知。以红色基因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三线”精神为独特标识,着力宣传重庆市红色工业旅游资源禀赋,通过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载体,以图文并茂、短视频实地打卡等形式讲好红色工业遗产故事,让游客看见、听到重庆红色工业旅游。以独特性话语表达等叙事手段来宣传重庆市工业遗产,如核工业“816工程”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为建在防空洞里的博物馆等。以构建朋友圈形式实现同类工业遗产联动宣传,如重庆工业博物馆加强与中国工业博物馆、四川工业文化博物馆、武汉近代工业博物馆、上海工业博物馆等互动,以相互介绍个性突出的工业遗产核心物项等,营造工业旅游集体出圈的氛围。
三是以文化创意扩容工业旅游内容。鼓励社会资本、文化创意公司或团队与工业遗产单位加强合作,以“文化创新”丰富工业旅游的内容,将工业博物馆、工业小镇、工业生产、工业文创等结合起来实现工业旅游场景聚合,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闭环化体验。通过“串珠成链”形式实现工业遗产景区与周围人文、自然等景區“生态游”“研学游”“休闲游”“体验游”的连点成线,实现一趟出游、多样体验的多元需求满足,搭建起“可看、可玩、可学、可购、可闲”的复合性工业旅游运营生态。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对融合乡愁的高端文创产品的开发与生产,进而拓宽工业遗产的利用方式,提升游客的消费欲望与消费品质。
(四)着力数字技术增效,以沉浸式旅游提高游客满意度
旅游停留时间影响着游客的在地消费欲望与体量,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数字技术得以融入旅游全过程,无论是出发前的旅游路线设计,还是旅途中的衣、食、住、行、游、娱、购等,都能够在数字技术赋能基础上便利游客的出行,同时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一是把“乍见欢喜”转为“久看不厌”,声光电赋能沉浸式工业旅游。工业遗产的物项是历史的呈现,而声光电技术能够通过光影、声音等特效讲好历史故事,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因此,要完善重庆工业文化数据库,萃取其中的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形成工业文化元素库、素材库、标本库等,进而借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通过声光电把红色工业文化IP打造成虚实结合的空间,让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发展历史、感悟工业精神,甚至参与模拟工业生产以深入了解工业技术。
二是以“数据线上跑”支持“用户线下游”,推动数字文旅提质增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文化旅游,能够为景区等提供实时监测数据以完善旅游服务,同时还能够通过构建红色工业旅游数字体验应用系统,发展数字导航、数字导购、数字导览、数字导游等。当前,在工业旅游景点,普及扫码入园、刷脸通行等智慧服务具有必要性,可以打通人、车、景点等的数据,实现游客在重庆“多游一小时”。
三是把“线下物件”拓为“云上宝库”,开发工业遗产网上数字博物馆。出游的时间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说走就走”,而云游的先睹为快可以增强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借助三维扫描与建模、平面高清扫描、高光谱等技术手段,可以将工业遗产核心物项以文本、图像、语音、视频、3D模型等数据类型映射到统一的多模态向量空间,同时,通过对工业遗产形貌、材质、历史信息、修复记录、频谱信息、社会研究等信息的高精度、全方位的提取、处理、分析,能够最终形成“数字文物”。因此,可以依托重庆市文化旅游类专题网站开辟“重庆工业遗产网上数字博物馆”栏目,通过文字、图片、专题视频、全景模拟等形式实现沉浸式网游工业数字文物,提升工业旅游的吸引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重庆市把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下,不仅要明确工业遗产及其核心物项的概念边界与认定标准,也尝试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对其的开发利用,讲好工业故事,传承工业精神,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将红色工业旅游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其他省市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参考与示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4-12.
[2]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返京途中在江苏盐城考察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12-04(1).
[3] 刘伯英,李匡.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建筑创作,2006(9):24-30.
[4] 杨光灿,陈影.基于建筑符号学的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以宁波甬江北工业基地为例[J].城市建筑,2022(20):141-145.
[5] 张环宙,沈旭炜,吴茂英.滨水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记忆延续研究——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为例[J].地理科学,2015(2):183-189.
[6]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4):10-47+6.
[7] 赵征,何南均,李全鹏,等.工业遗产资源可持续保护利用——以武汉市为例[J].城乡建设,2022(14):64-66.
[8] 周德钧,蔡萌.江汉关:作为武汉城市文化意象的形成与发展[J].决策与信息,2021(2):49-60.
[9] 赵阳,赵有田.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思潮与民族觉醒——以龚、魏和洋务派为中心的考察[J].东方论坛,2015(3):7-11.
[10] 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7.
[11] 李沛霖.民国时期远东第一——南京永利铔厂影像志[J].江苏地方志,2010(6):42-44.
[12] 钟秋兰.瓷上踏歌行——看景德镇陶瓷文化如何薪火相传[N].江西日报,2023-06-26(2).
[13] 杜翼.用好红色工业遗产 赓续红色文化血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03(7).
[14]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22-05-26].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ykf/202205/t20220526_933202.html.
[15] 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韩正出席并讲话[N].人民日報,2020-11-16(1).
[16] 汪秋菊,刘宇,李新,等.中国主要城市旅游要素网络关注空间演化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17(1):45-55.
[17] 吴文智,唐培,何建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游客目的地忠诚的影响机制——来自城市目的地上海的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21(4):118-128.
[1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EB/OL].[2019-08-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8/23/content_5423828.htm.
[19]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返京途中在山东枣庄考察 蔡奇陪同考察[N].人民日报,2023-09-26(1).
Specific Circumstance and Developing Path of Activating and Utilizing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Image: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Chen Zhuo1 Huang He2
(Probe Magazine, the Party School of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Chongqing
400041)
Abstract: Industrial heritage, known as "nostalgic landscape", can provide core ite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ourism, but alsocan be used as cultural symbols to construct city images and enrich and continue the urban contex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industrial tourism, how to excavate, protect and activate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aking care of the activate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image can sort out the resources and excavate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ry to develop industrial tourism with brand characteristics by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then provide realistic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city image through 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 As one of the six old industrial bases, Chongqing is rich in industrial heritage stock and has been developed and utilized earlier.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industrial heritage sorting, identification refining and industrial tourism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activ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y and inheriting urban context.
Key Words: City Image; Red culture; Industrial Heritage; Industrial Tourism; New Growth P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