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人才培养策略分析之校企合作深化与评价方式改进

2024-05-13 15:17李俊峰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数智化评价方式校企合作

李俊峰

[摘 要]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职业场景引入智能化,市场对传统人才的需求日趋饱和,对数智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应主动作为,努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数智化人才。本文在梳理高校数智化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校企合作的深化和评价方式的改进两个方面,提出高校数智化人才培养实施策略,以期为数智化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关键词]数智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评价方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6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5-0210-04

0     引 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加速进展,全球化的竞争日趋激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成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而数智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智化人才的培养。因此,数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1     数智化人才培养现状

在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有增无减。无论产业结构升级、数智化转型,都离不开“数智化人才”。作为为国育才的高等学校,要主动作为,培养出更多的数智化人才,以满足高端智能制造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当前,数智化思维已经嵌入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囿于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差异、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完善、评价方式的单一、校企合作的局限等,系统培养数智化人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1   数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脱节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需要高校与企业的紧密配合。然而在实际中,校企合作“两张皮”——学校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学校更多的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而企业尤其是私企,更多的是从生产实际出发,安排不同批次的学生从事不同的生产实践实习。换言之,学校的教学活动相对呆板,主要是因为学校按章施教,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正式,不是随时想改就改;企业生产安排的时间活动相对灵活,紧跟市场、社会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往往跟不上企业实践需要。另外,非毕业年级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有时会出现与上课时间冲突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投入实习,致使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无法实现校企合作的理想目标。

1.2   数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不合理

合理课程设置的基础是准确把握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数智化人才培养课程方案的制订,要以数智化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且符合教育部制定的标准。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在培养数智化人才过程中还是沿用老办法——大量与数智化培养无关的理论课程、套用与数智化沾边的专业实训课程及没有针对性的毕业实习。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准确把握数智化时代下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每年就业季,互联网上都会出现大量“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相关报道。一边是数智化相关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另一边是数智化相关专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一现象提示相关高校:提高数智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数智化人才培養离不开大量实训课程的开设,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实训课程教学,以实训模拟平台的应用为主,学生无法了解企业实际运营过程,只能学到基本操作程序。

1.3   数智化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方式太简单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例如大部分高校采取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期末考试或课程小论文,还常见于部分高校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基于数智化企业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数智化人才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管理技巧等技术,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理论技术,更强调的是跨学科技术、交叉融通的实践操作技能,如果还是采用终结性评价这样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数智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研究型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纵观不同类型高校数智化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与研究型普通本科雷同的情况,未能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特色,也较少能够将数智化人才培养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2.1   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法陈旧

现阶段,数智化人才的培养出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然而,更普遍的现象是人们对数智化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一致认识。主要原因是高校负责管理工作的领导层以及师生缺乏对“数智化人才培养”的认知。在各大高校,数智化人才培养理念没有体现在教师的“教”上,主要表现为教师忙于教学、科研,对教师的考核并没有体现出“数智化人才培养”能力的考核;数智化人才培养理念没有体现在学生的“学”上,高校学生疲于应对不同的考证及考试,没精力去实践“数智化人才培养”要求。另外,部分高校只是将原来的教学方案套用到数智化人才培养过程,造成当前高校整体上数智化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佳。

2.2   数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智化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部分高校缺乏数智化相关的专业背景教师、人才培养理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实操技能偏弱。在数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生牢固掌握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校内实训和校外的实践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筹划,没有发挥实训应有功能,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有限。另外,由于实训的软硬件等设施限制,学生难以在实操中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

2.3   数智化人才培养各环节衔接不畅

高校对数智化人才的培养缺乏全过程有效融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环节衔接不畅,例如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过渡不当。高校往往会采用构建实训室、采购实训软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由于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太快,政府采购周期较长,实训软件存在滞后;实训软件平台数据资源有限,导致学生实训操作的内容难以跟上技术革新的速度,给学生的感受是“实训课学到的在工作中用不到,工作中要用的实训课没学”。

3     数智化人才培养策略

3.1   校企合作的深化

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打破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壁垒,是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和企业的岗位、实践资源的协作,是实现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3.2   基于产学研建立科学机制

数智化用人企业,要根据高校数智化人才培养情况,建立完善的劳动准入制度,以便对引进的高校学生进行把关。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环境。切实落实“先培训,再上岗”的要求,保证学生由“学校理论→企业实践”的平稳过渡。由于“产学研工程”有较多的流程和相对复杂的办学标准,高校与企业要积极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经验[1]。主管部门也需要适当提高产学研相关资源——人才、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比重。在课程设置、育人创新、专业建设等方面,要避免唱独角戏,高校要积极听取企业的合理意见。

3.3   基于产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

一般而言,产教融合指高校根据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自身人才培养工作实际融合,以期培养出适应区域需要的人才。作为新型育人体制,产教融合能够兼顾企业发展和高校育人目标,对校企双方都有益处。一方面,高校需要根据产教融合理念,厘清课程重点难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剔除与数智化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教学内容,保证课程体系的相对灵活性。例如,高校在企业支持下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协同完成实训教材、平台的开发[2]。另一方面,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校内的文化理论学习、实训课程实践、企业跟岗实践交替进行。这里有三个注意事项:一是要求学生实训操作理论知识扎实;二是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方向开展针对性实训,而不是根据学校已经购买的实训平台安排实训;三是跟岗实践时有专门企业人员指导和考查,考查通过之后方可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操作。

3.4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开展合作的前提是高校和企业对彼此有需求,并进行过一定了解,必要时还要对双方的资质进行考察。高校对企业的考察可以集中在法人信誉、资金设备、企业管理、社会影响、经营销售等方面,要努力避免为了数据好看而“拉郎配”,生搬硬套地进行校企合作。在一般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高校往往注重技能操作方面建设,而忽略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文化层面建设。因此,在数智化人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高校要注意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引进,必要时与本校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例如财经类高校可以将知名头部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实践。好的制度配合好的执行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因此,校企双方可以在共建工作开始之前,就成立协调专班,就实训基地共建情况进行密切沟通。基地共建完成后,专班需要继续保留,就实训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保持沟通。另外,可以通过走访交流,如高校邀请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高校派专门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等,将实训基地打造成校企合作的“桥头堡”。

3.5   评价方式的改进

如前文所述,部分高校在培养数智化人才过程中,还是采用终结性评价这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这对于评价数智化人才培养质量极为不利。综合多方面因素,结合数智化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引进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教学评价方式。

3.5.1   加强过程性评价

加强过程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在数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多種评价方式,考查学生学习成果。开展多元化过程评价,实时监控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而评估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效果,为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提供依据。过程性评价可以包括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考核包括:出勤、预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教学内容掌握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包括:学生任务(小组任务、个人任务)完成情况、项目成果展示情况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利用MOOC、学习通、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等。多元过程性评价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预期成果目标的完成情况,在前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要通盘思考,不断优化课程设计。

3.5.2   改进终结性评价

针对在校学生而言,终结性评价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完成某门课程学习之后,为判断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掌握情况,及其达到的水平而进行的评价。通俗地讲,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的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目标达成式评价,“即评价主体在评价实施前依据评价目的制定目标标准”,随后的评价活动围绕评价目标展开。终结性评价以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未能体现多因素协同影响等特征而著称。该评价方式优势明显:可操作性强,大样本数据容易获得。因此,它在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一直处于主要地位。数智化人才的培养,比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在改进数智化人才培养评价方式过程中,并不是全盘否定终结性评价的价值,也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要将更多可操作性的过程性评价融入其中,以完善终结性评价的“结果”。

3.5.3   健全综合性评价

在测试学上,一般认为综合性评价是“一种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面、多维度、系统性的综合考查,以判断评价对象的目标综合达成度”。针对数智化人才培养而言,综合评价可以包括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等可测量部分的“量”和学生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质”。因此,在制订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在设置评价目标上应充分考虑对“质”“量”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大数据、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评价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分析数据、灵活反应、快速决策、持续工作等实践能力的提升,真正改变“唯分数论英雄”,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

4     结束语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式朝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方向改革。反过来,数智化人才的成功培养,可以推动社会事业快速发展。高校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积极投入数智化人才培养中。高校数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需要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努力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和评价方式的改进。而且,这些努力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参与。

主要参考文献

[1]闫茜.深化校企合作 助推人才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

2023(16):24-26.

[2]文艳娇,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3(16):21-23.

猜你喜欢
数智化评价方式校企合作
城市治理的“数智化”路径探索
烟草商业企业“数智化”精准服务模式研究应用
“数智化”时代会计人才供需情况及短板分析
2020用“数智化”掘金三万亿级零食市场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优化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功能与评价方式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