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生态文化管理与经济发展策略

2024-05-13 22:21毕芳荣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毕芳荣

[摘 要]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对生态文化管理与经济发展策略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生态文化管理成了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手段。本文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生态文化管理与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生态文化管理;经济发展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5.053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5-0176-04

0     引 言

當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生态文化管理正是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化管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     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肯定,它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包括对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     生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1   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指一种以尊重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目标的新型文化形态。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2.2   生态文化的特点

整体性:生态文化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存在,必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和谐性: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可持续性:生态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践性:生态文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开放性:生态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形态,它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还包括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的发展。

3     文化自信视域下生态文化管理与经济发展策略

3.1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生态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生态文化教育应贯穿于各个领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其次,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要场所,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生态文化课程、开展生态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等方式,让青少年了解生态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2]。再次,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企业生态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培训、制定环保政策、实施环保措施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后,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通过建立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2   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首先,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投资绿色产业,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绿色产业的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绿色产业出现不良竞争和资源浪费现象。其次,积极开发绿色产品,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企业可以通过研发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生产出更加环保、健康、安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从而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再次,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产业发展环境。媒体应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对绿色产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最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3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政策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首先,制定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是非常关键的。其中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激励措施,以及环保标准、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监管和管理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加强对生态产业的监管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对生态产业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生态产业的发展符合环保要求和质量标准。这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生态产业的质量和竞争力。再次,加强对生态产业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确保生态产业的发展更加健康和可持续[4]。最后,建立生态产业园区等方式,促进生态产业集聚发展,也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可以集中发展某一领域的生态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提高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同时,园区还可以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3.4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业的技术升级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业的技术升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点建议:首先,加大对生态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为生态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其次,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生态产业技术和设备。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生态产业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还可以与国际先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生态产业的技术升级。再次,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推动生态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科技创新平台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加入,形成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推动生态产业的技术升级。最后,加强生态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也是推动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技术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水平。同时,产学研合作还可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5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应该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环保政策、开展环保培训、推广环保技术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参与生态文化示范区的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其次,通过建立生态文化示范区等方式,推广生态文化理念和实践经验。生态文化示范区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在示范区内推广生态文化理念和实践经验,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示范区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推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等理念和实践经验,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生态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生态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推广。我们应该加强对生态文化的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生态文化建设模式和方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6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首先,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和倡议。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论坛、会议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和规范[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其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发展的工作,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应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加强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探索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通过建立国际生态环境合作平台等方式,促进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和交流。建立国际生态环境合作平台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4     结束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管理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生态文化管理的有效实施。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华伟.新时代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J].物流科技,2023,46(11):168-171.

[2]安梅梅,李春艳.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35(14):158-160.

[3]张艳,平爱红.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经济师,2021(9):24-25.

[4]李爽.济新常态视域下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农家参谋,2020(14):239-240.

[5]許瑶,张智光.面向生态文明的森林文化体系三维重构:内涵层次、活动领域和文明过程[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

(4):1-6.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