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路径指引

2024-05-13 13:05陈昌赵志纯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陈昌 赵志纯

摘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本质要求、目标要求、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这些基本内涵构成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实践层面,职业教育还面临着理念困境、制度困境、组织困境、人才困境和资源困境等现实性的挑战。要应对这些困境与挑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和实现教育强国,就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总体理念和路径方法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内涵化、类型化、体系化、数字化和国际化做好工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05-07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指导理念、路径方法和发展目的。其中,“中国式”涵括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指导理念和路径方法,“职业教育现代化”则表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此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体系、叙事逻辑和话语体系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架构中构建的,因此,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议题进行专门探讨,剖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厘清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探寻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是职业教育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映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特定的历史和实践条件下的理论与实践自觉。

(一)显著特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从“教育”的逻辑基点出发,把人确立为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源点,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因此,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人”为价值旨趣和发展中心的“立己达人”的现代化。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进一步表明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的不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培养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愿景。有学者指出,技能型社会是超越教育领域改革[1]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技能型社会的提出也标志着对技能型人才的关注、重视。作为面向2035的未来社会形态,技能型社会是现代化社会的具体发展阶段,其本质内涵除了构建实实在在的技能型社会形态之外,还在于回归“人”的主体价值取向,培育全面发展、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育人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的现代化社会适应性,也即“立己”。其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工匠的培养我国早已有之,如墨子的“百工教育理论”和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理论”。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培养,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对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培养,既关注技能人才对现代化技术的精湛掌握,又注重其对现代化社会的理解、沟通和互动,强调在“立己”的基础上实现“达人”。

(二)本质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2],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而言也是如此。共同富裕首先是指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职业教育的“职业”二字,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此外,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3]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耦合性。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根本的解决,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却一直存在。因此,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助力实现的共同富裕是改善和解决相对贫困的共同富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以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性生成,筑牢共同富裕之基。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社会最大的特征是指明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具有了全新的性质[4]。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调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凸显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生产要素转移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有益于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質财富生产量能,为共同富裕筑牢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职业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和加速转型的时期。这对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调要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政策、经济发展态势、行业企业转型、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的适应性,有效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提高服务生产发展的质量和水准,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三)目标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崇高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也成为中国式职业教育所要达至的目标。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提高生产发展、改善物质生活、服务经济发展需求等物质文明方面的作用,还具有培养人的优良品质、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涵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精神修养等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功用。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单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完善、不协调、不彻底的片面化发展,唯有实现两者相协调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首先,在個体层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讲“安身”,又讲“立命”。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安身”是指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立命”则是满足人发展的精神需求。在“安身”方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注重对人的技能的培养,强调人人都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获得生存、生活的能力。在“立命”方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弘扬技能成才和人的多元化发展,对人的社会情感技能[5]、人的天赋潜能和人的个性特征等进行培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软实力”的支撑。其次,在社会总体层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强调产品、技术和专门人才等方面的供给,又注重对社会总体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包括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对道德、精神的涵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在重视职业教育社会供给功能的同时,还强调职业教育在社会道德和精神育养上的作用,如当下注重对全社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就是职业教育注重“物质”和“精神”相协调的具体表征。

(四)内在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直接关联的教育类型,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影响巨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核心进行产业升级,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开设一批绿色型、创新型、智能型等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专业,升级、优化一批不完全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专业[6]。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通过对专业设置的绿色化动态调整,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配适度,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提供助力。第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面向绿色发展提供高水平绿色技能人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需要靠人去实践才能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调在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等方面渗入绿色生态理念,同时又注重在专业实习、实训、实践中培养职教学生的绿色知识、绿色态度和绿色技能等素养。通过这两项举措,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可以有效提高所培养的未来从业者的绿色、清洁和生态生产能力,从而形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损耗、促进产业绿色升级的“绿色人才合力”。

(五)必然选择: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和平发展为战略机遇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7]。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若要取得更深程度的发展,离不开走和平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首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引进来”为“软件”,充分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现代化发展系统,借鉴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引入先进的国际理念、开阔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建立职业教育国际质量标准等提供有力的“软件”支撑。其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走出去”为“硬件”,充分展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优质成果。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组成要素。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仅谋求中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取得成效,还注重为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对标国际先进水准的高品质成果,如鲁班工坊、中国特色学徒制、墨子工坊等国际知名的中国职教品牌。这些高品质的成果为国际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为讲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故事提供了有效的呈现载体和“硬件”支持,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走好和平发展的国际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在现阶段,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理念困境、制度困境、组织困境、人才困境、资源困境等方面。

(一)理念困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落实不彻底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引领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虽然围绕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主题提出了诸多先进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但这些理念在实践中仍存在落实不到位、践行不彻底的问题。

一是类型教育理念落实不彻底。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地位早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已明确。然而事实上,尽管这一理念在顶层设计上详细完备,但在实践上却面临着“选择性漠视”的窘境。如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8]仍然不断下滑,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不高,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重视度仍然不够。二是就业教育理念施行不精准。按照国际教育的分类标准来看,职业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教育,其特点之一在于面向学生就业,其使命之一在于为产业发展供给专门人才。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接产业发展不到位、经济发展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导致企业“无人可用”、学生“无处可去”的矛盾现象出现。三是实践教育理念不凸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但在职业院校的实际办学中,存在遵循“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和仿效普通教育的教学范式的情况,导致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被遮蔽,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从实践探索转为逻辑演绎,造成学生技能学习与实践脱节。

(二)制度困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执行不到位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构和有效的制度执行。我国围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构和完善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如1+X证书制度、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现代学徒制等。这些制度虽然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执行方面的困境。

一是制度执行力不强。作为这些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教育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如在1+X证书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重文件传达、轻统筹[9],职业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将制度执行视为上级指派的任务,出现理解偏误,致使制度执行力不强、制度落实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二是制度执行不全面。全面、准确地执行是制度得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以职教高考为例,职教高考本是一种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以畅通学生升学通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改革,但有的职业院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只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而忽视技能培养,使得学生的技能提升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制度执行态度不坚决和执行不全面,使得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制度无法在实践中有效实施,成为影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又一障碍。

(三)组织困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不完备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才能全面展开。这就要求有组织地开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具体表征为形成完备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是对传统管理体系的超越和突破,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展成效的标准之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已经开始了对构建完备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探索,但在实践中现有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治理制度不健全。治理制度是治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决定了治理体系的质量。当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治理制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适合职业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机制和法律法规都有待健全。治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二,治理方式不灵活。在现代化职业教育治理过程中仍然偏重于以管控为特征的传统管理方式,致使治理体系的韧性和张力不足。第三,治理主体不协同。治理不同于管理的一大特点在于,治理强调多主体的协同参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效发展依赖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协调互商。然而,在现实中,各共治主体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直接导致了治理主体间的步伐错位,无法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影响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治理深度和广度。

(四)人才困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人才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得以全面建成的战略支撑,持续稳定的现代化技能人才供给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

首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面向“高、精、尖”产业的人才匮乏。面对数字化、智能化、高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加快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步伐。职业院校在此过程中虽然调整了专业结构,但却没有相应配套的师资供给,使得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流于表面。其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才结构不均衡。具体表现在青年教师总体占比较少,紧缺专业教师总体占比较少,“双师型”教师总体占比较少,高学历教师总体占比较少和高级职称教师总体占比较少等方面。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均衡阻碍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

(五)资源困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资源供给不充足

资金支持和经费保障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今时代,数字化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已经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并成为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重要推动器。数字化资源供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潜能发挥,也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效率。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过程中,资金投入数量和数字化程度虽有显著增长,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挑战。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普通教育的经费投入明显高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资金供给总量不足。此外,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供给不充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现代化仍面临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齐全、数字化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数字化人才分布不均衡的现实困境,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潜在价值的发掘程度。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指引

面对中国式职業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立足于自身类型化教育地位和职业性的特质,从内涵化、类型化、体系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等维度入手,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高效能、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一)内涵化: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标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适应能力,需要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入手,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突破,赋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首先,增强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专业是有效衔接职业与教育的重要载体,增强职业教育专业的适应性表现为建设高水平的专业群。这要求职业教育要围绕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制造升级的发展趋势,及时开设面向数字技术、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其次,增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适应性。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技术改进程度和教育教学创新水平的重要保障。这要求职业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养,建设一支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科技型”“双师型”“良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最后,提高人才培养改革的适应性。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以人才培养的质量来检验。因此,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的适应性。一是根据产业转型的需要,探索适合产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外部适应性;二是面向人的未来发展需要,注重发掘人的多元智力潜能,拓宽人的多途径成才通道,增强人才培养的内部适应性。

(二)类型化: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现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自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后,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提质培优成为重要特征。这要求职业教育要在“贯通”和“融通”上继续做足功夫,以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首先,要进一步畅通纵向贯通的上升通道。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体现了职教学生培养的内部连续性,其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完善“中—高”“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制度,并尝试探索“中—高—本—研”四位一体[10]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进一步打破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形成体系完备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撑。其次,要进一步打通横向融通的交流渠道。职业教育横向融通体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非是两种体系并立的教育类型,而是彼此相互渗透的。“融通”的目的在于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实现公平对话,让职教学生既能掌握精湛技术,又能提升文化水平。因此,职业教育要围绕“横向融通”这一主题,在课程资源共享、教师互派、学生交流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变职业教育的“单向奔赴”为二者的“双向奔赴”,进一步提高职普融通的质量。

(三)体系化: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支撑职业教育现代化稳步发展

体系化是指有条理、有结构、有组织地将各要素合成一个整体,是否成体系决定了整体能否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因此,要加快构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体系,筑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基础,充分发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功能,支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稳步发展。

首先,构建高效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高效的治理体系对于整合发展资源、提高管理水平、调动多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理体系是否高效决定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能否实现持续互动和协作配合,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共洽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在体制机制协调性上的阻碍。其次,构建完善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体系。制度是连接理念和实践的中介环节和关键纽带。制度建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理念落实的效果。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进理念依赖制度来保障落实,因此,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要求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完善包括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产教融合制度、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等在内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体系。

(四)数字化:加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数字技术已嵌入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推进。

首先,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校园建设、管理服务、教学工具、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数字基础设施,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硬件支持。职业教育可以以区块链、AR、VR、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加大在智能化教学设备、智慧化校园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数字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提高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教师是数字教学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和数字技术传授者。教师的数字素养决定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效能。因此,要健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卓越教师培养,将数字化水平纳入职业教育教师招聘和考核标准体系当中,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师资支持。最后,完善数字发展保障政策。政策保障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要围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完善的决策实施保障体系、财政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等,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五)国际化:融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潮流,提高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主体性”和“本土化”的坚守,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由“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世界方案”向“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方案”的关键转折。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在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世界共通性。因此,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要对标国际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一,要积极“引进来”,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在未来,要进一步对标国际标准,积极引进国际优质、高端的职教资源,如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学方法、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完善的办学模式等,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第二,要积极“走出去”,讲好中国职教故事,贡献中国职教智慧和职教方案。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时代趋势。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仅要“引进来”,借鉴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国际话语权。因此,职业教育要积极以鲁班工坊、大禹学院、丝路学院、郑和学院、桂港中心等为载体,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智慧和发展方案,开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局面。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過程,但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形态和样式。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我国职业教现代化进程中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形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对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全新理解,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阶段性进程中的最新样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形态将止步于此。随着未来在理念和实践上对现代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形态必将发生既符合时代化的“典型时空”视域下的转变,又符合自身现代化发展独特性和规律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弛,柳国强,赵良伟,等.文化、社会与个性的共进:基于生活世界理论的技能型社会建设[J].职教论坛,2023(6):5-12.

[2]曲青山.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EB/OL].(2023-08-16)[2024-01-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08/16/c_1129801544.htm.

[3]张安强,宫丽丽.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历史逻辑、价值耦合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8):13-20.

[4]李森,刘振天,陈时见,等.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4(1):1-23.

[5]米靖.现代职业教育支撑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8):18-28.

[6]赵小青.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与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3(15):20-27.

[7]吴晓丹.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EB/OL].(2023-02-14)[2024-01-16].https://theory.gmw.cn/2023-02/14/content_36364699.htm.

[8]王凯强,冯旭芳.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应为、难为与可为[J].教育与职业,2023(19):21-29.

[9]宋迎春,段向云,吕秋慧.1+X证书制度实施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J].职教论坛,2021(12):32-39.

[10]冯丹,朱德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性逻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4):119-127.

(责任编辑:张宇平)

Basic Connotation, Realistic Dilemma and Approach

Guidan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Chang, ZHAO Zhi-chu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tain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bjective requirements, internal requirements and inevitable choice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se basic connotations constitut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overall practical level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till faces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concept dilemma, system dilemma, organization dilemma, talent dilemma and resource dilemma.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education power, we need to be guided in the overall concept and approach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losely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typology, systematization, digit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陈昌(1999—),男,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教育基本理论;赵志纯(1981—),男,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术评价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学术影响力的大数据实证研究”(编号:BGA180054)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