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2024-05-13 13:23周均旭杨紫馨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周均旭 杨紫馨

摘要: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运用倡导联盟框架理论,结合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特征,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动因进行分析。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各阶段,通过将政策注意力与政策子系统中权威联盟、支持联盟、产出联盟和期望联盟各联盟的信念结合,发现联盟内的信念体系变化和联盟间的政策取向学习是引起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因。其中,产出联盟和期望联盟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而相对稳定的参数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间接地促成了政策变迁。文章揭示了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动因,并对《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意蕴内涵进行解读,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倡导联盟框架;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59-08

在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革、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紧扣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以加快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1-2]。為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化、规范化发展,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并于同年5月1日起施行。《职业教育法》在高位阶立法、立法价值理念及具体制度方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和革新[3]。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类型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党和国家把握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判断[4],为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提出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新的现实需求和功能定位,有必要对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过程及其动因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意蕴内涵,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倡导联盟框架理论(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CF)最早由美国学者萨巴蒂尔(Paul A. Sabatier)和詹金斯-史密斯(Jenkins-Smith)提出,指在某一政策领域,政策参与者以共同的信念体系为基础结成不同联盟,联盟间竞争互动以期将自身信念转化为政策产出,从而导致政策变迁[5]。在政策变迁研究中,诸多学者运用历史制度主义[6]、间断—平衡理论[7]、渐进主义模型[8]、多元共治理论[9]等研究方法描述动态的、复杂的政策制定和变迁过程。但萨巴蒂尔认为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直线思维”研究路径不符合动态的政策现实,难以有效对复杂的政策过程作出回应。而基于信念系统的倡导联盟框架在延续了系统结构分析取向的基础上,也在每个阶段揭示了其中的政治行为与其他规律,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可验证性[10]。

倡导联盟框架指出,政策制定是各联盟的政策行动者互动协调并达成一致的过程,政策子系统的行动者通过一定程度上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和问题意识构成内部的信念系统,使其行为保持基本一致[11]。其中,能够引起政策变迁的原因是由于相同的信念体系。具体表现为,各联盟通过政策核心信念达成一致的目标,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通过政策取向学习,促使信念体系发生改变,引起政策变迁。倡导联盟框架的基本概念包括政策子系统、倡导联盟、政策信念系统、联盟资源、政策取向学习、外部因素及联盟机会结构七个主要内容[12],在不同研究中可以结合政策重点与主要因素进行政策分析。综合而言,倡导联盟框架在支持政策变迁研究过程中提供了一系列可供检验的研究假设,并在发展中成为最具影响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新政策过程理论。

国内对倡导联盟框架的运用主要集中于环境能源、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政策领域。郝亮等基于倡导联盟框架研究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演变机理[13];宋云鹏总结了国内外卫生政策领域应用现状,并提出该框架在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的应用[14];余子侠和李玉文研究了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历程[15];张继颖和孙柏瑛对倡导联盟框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16]。相关学者的研究展现了这一框架在我国应用于政策变迁分析的良好适用性。《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本文将在倡导联盟框架理论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政策变迁特征与职业教育政策系统中的各联盟信念相结合,剖析影响政策变迁的主要因素,提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路径走向。

二、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特征

(一)注重职业教育基础办学能力

200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多样化人才。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发生较大变化,各类教育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政策颁布主要注重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基本办学方向等。政策文本多包含教学、课程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办学主体注重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为促进教育公平,政府部门颁布系列职业教育的保障性政策,例如设立专项资金,颁布职业教育奖学金、助学金等实施办法,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保障学生受教育机会。总之,该时期的政策文本主要强调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体现了注重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基础能力建设这一特征。

(二)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

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我国职业教育面临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难题[17]。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面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凸显。为抵御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部办公厅在2008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政府部门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和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力度,同时,强调办学主体职业教育培训功能的发挥。其次,政策文本中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关键词不断出现,表明各主体也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企业、职业教育集团和现代职业教育等内容表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正趋于完善。因此,职业教育政策在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关注职业教育技能水平的提升,并开始着力建设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8]。

(三)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目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未能完全适应。因此,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政策文本中高质量、现代化等内容表明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互联网和数字校园等内容表明职业院校应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康养、家政等相关内容表现出在产业优化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根据现实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向;同时,有关职普、学士学位、教育法等的关键词不断增加,表明在政策实施下,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2022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以法律形式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顽瘴痼疾,赋予了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办学实力的增强,并不断推动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三、职业教育政策子系统的联盟划分及信念分析

(一)职业教育政策子系统的联盟划分

在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过程中,政策子系统行动者主要包括政府、办学主体、行业协会、投资者、教师、专家学者、企业、其他教育机构、学生、技术工人、农民、家长、校友、公众和媒体等。

倡导联盟是政策子系统的结构化、具体化体现,“是否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政策核心信念”与“是否长期协调一致地从事政策活动”是划分倡导联盟的两个关键参数[19]。依据职业教育政策系统内参与者的信念体系进行区分,将政策行动者划分为四大联盟(如图1所示):第一类是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权威联盟,代表的是国家宏观整体意志,以促进经济和教育发展为目标,制定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引导;第二类是包括办学主体、行业协会、投资者(股东)、教师、专家学者、企业(校企合作)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支持联盟,代表的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持力量,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效益和质量对职业教育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第三类是包括学生、技术工人和农民等的产出联盟,代表的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教育群体,代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水平,同时致力于为自身教育发展提出合理诉求;第四类是包括企业(就业单位)、家长、校友、公众和媒体的期望联盟,通过民主渠道的“发声”,利用舆论力量,对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关注并产生影响。

(二)职业教育政策子系统中各联盟的信念分析

在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中,权威联盟、支持联盟、产出聯盟和期望联盟蕴含着一致的深层核心信念,即“培养优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这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及个人利益的最终融合,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对效率和公平的终极价值追求[20]。在深层核心信念之外,通过相关学者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公众认知等角度可以发现各联盟内的信念存在差别,本文对各联盟信念进行如下分析。(见表1)

1.谋求教育公平是权威联盟的长期愿景

权威联盟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而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途径。政府致力于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打破教育不公平现象。优化教育结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之一,教育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各层次教育类型协调发展,同时为职业教育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因此,权威联盟秉持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核心信念。此外,权威联盟希望能够通过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人力资本的供给,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的实施。同时,政府鼓励多元主体共同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并希望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这是权威联盟的次要层面信念。

2.优化教学质量是支持联盟的直接目标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行业协会、投资者(股东)根据政策指引,结合社会背景,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具体举措,包括改善教育环境、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致力于职业教育办学效益的提高。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逐步构建了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专家学者通过发挥其智囊团的作用,为解决办学问题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对策建议。支持联盟除了需要政府提供基础支持外,也希望拥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总的来看,支持联盟以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为政策核心信念。在次要层面,支持联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力,增强自身的办学活力。

3.提升技能素质是产出联盟的根本诉求

学生、技术工人和农民等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受教育者,其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并且受教育者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会反作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但在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背景下,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及其就业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仍存在较大需求。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贡献了主要力量,但其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需持续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21]。在这种情况下,产出联盟在核心信念层面希望能够获得优质的受教育机会,学习职业技能。次要层面,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进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4.关注办学水平是期望联盟的核心取向

企业(就业单位)、家长、公众、媒体和校友对职业教育发展寄予期望,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水平。从各主体来看,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缺的不是人,而是人才”的重要难题,企业(就业单位)希望职业教育能为其供给适合企业发展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家长希望子女在求学过程中,能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学习知识和技能;公众随着时代背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也发生变化,如在新时代背景下,公众对职业院校办学向重视培养过程与培养质量转移;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成为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在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深化公众认知和提高社会认可度的现实情况下,媒体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的正向宣传,为职业教育发展开辟出舆论阵地,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校友希望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从而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因此,在政策核心层面,期望联盟重点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次要层面,期望联盟在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同时,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发展水平进行对比,从而对职业教育发展施加正向或反向的影响。

四、倡导联盟框架下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根据前文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分析,基于倡导联盟框架视角,本部分探讨职业教育政策在相对稳定的参数、外部影响因素和政策子系统共同作用下政策变迁的动因(如图2所示)。

(一)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1.职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教育具有重要的公共产品属性,同时是全人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更是个人发展所需[22]。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3],公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保持着基本一致的认知。但是职业教育应该向高层次教育类型发展还是打造职业教育的专属层次这一问题在较长时间内都争论不休,直接造成了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清晰等问题[24]。早期,权威联盟倾向于将职业教育划分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培养具有专业性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支持联盟中的办学主体更倾向于将职业教育推向高层次教育发展,提高其教育地位和教育层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由于盲目追求而忽视了职业教育本身的意蕴和内涵。职业教育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其发展水平,并对整个教育体系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政策系统的开放性施加影响。此外,职业教育发展囊括众多因素,包括学校招生、教学计划和就业方向等问题。各问题之间既存在多层次交叉的现象,又保持其个体特性。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四大联盟互相独立又相互影响,在所接收的信念被强化时获得不同的支持机会。

2.职业教育资源分配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所有教育类型中,各教育层次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保持相对稳定性,但也略有不同,职业教育资源分配随着其功能定位的改变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点。近年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更加重视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致力于打破各层次教育之间、学科之间的分界,加强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与教育资源共享,各联盟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供给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的外部因素

1.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推动政策变迁

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对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发展需求下,为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权威联盟颁布系列政策,促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强调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25]。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国内陆续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困境。面对这种情况,职业教育要担当起历史重任[26],权威联盟开始着重强调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国民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和机会[27]。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需要具有交叉学科研究能力和跨界迁移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28],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2.社会公众观念转变促进政策变迁

很长时间内,公众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层次均处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之下,只有无法接受更高教育层次的学生才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办学伊始没有找准自身定位和准确的发展方向,同时相比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其生源、师资和经费等差异及社会的刻板印象,均导致其发展一再受阻。2005年后,公众观念开始发生转变,随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职业教育以就业发展为培育导向,并且注重强调办学质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公众开始对教育发展的认知产生变化,关注到职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中的发展地位与发展质量,并从舆论角度进行影响。2022年,《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强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公众观念和舆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对政策变迁过程中各联盟的信念体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通过外界资源信息的变化,更新完善其自身的政策信念。

3.其他子系统决策助力政策变迁

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各子系统必然会受到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及各项政策制度的完善,各子系统面临新的发展机会,从而对职业教育政策子系统产生影响,推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中子系统的内部变化

1.各联盟的价值取向变化是政策变迁的根本原因

在不同的政策变迁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政策子系统的行动者通过维护其根本利益,借助内外互动,主张其政策核心信念,促进了《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

权威联盟居于职业教育办学的主导位置,政策信念趋于稳定,但随着外部事件影响,权威联盟希望从主导职业教育发展转变为简政放权,呼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支持联盟从起初被动接受政策指引,转变为根据政策变化,积极探索适宜的办学道路,如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专业不断被重视,将职业教育办学与专业特色建设相结合。產出联盟主动提出受教育者的利益诉求,希望能获得优质的受教育机会,学习知识技能。例如,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农民逐渐成为产出联盟的重要主体,希望能够接受更多更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期望联盟重点关注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并且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对职业教育是否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进行评判。

总体来说,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过程中,权威联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制定政策进行宏观指引,但同时开始不断重视其他联盟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支持联盟从被动引导转变为主动追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出联盟反作用于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其教育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期望联盟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大,通过信息媒介关注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发表意见。四大联盟在不同阶段,通过各自信念体系的变化推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2.政策子系统的取向学习是政策变迁的核心关键

政策取向学习是一种以实现核心政策信念为动机的不断探索和适应过程,不同联盟之间通过政策学习推动政策变迁[29]。以政府为主的权威联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處于主导地位,同时,其他联盟的信念也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各联盟对内外部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通过筛取有利条件支撑各自的政策核心信念,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其中,不同联盟所秉持的政策核心信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冲突,各联盟信念在冲突中融合发展,最终达成一致,形成合理的政策决策。

第一,倡导联盟内部的政策取向学习。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特征可以看出,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政策取向有所差异。其中,四大联盟围绕系统内部的政策核心信念,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意见,涵盖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方式等方面。权威联盟中,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历年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更新职业院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和师生比等数据,为政府制定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支持联盟中,高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等主体会定期围绕职业教育发展召开会议,对最新的政策进行解读,并结合实际探索适宜的办学路径;产出联盟中,学生、技术工人和农民都面临不同的教育需求,但核心信念都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期望联盟中,家长和媒体等公众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抱有期望,但关注重点稍有差异,这种情况下,各主体会进行相互信念及主张的融合。

第二,倡导联盟间的政策取向学习。在职业教育政策子系统的四大联盟中,各联盟具有各自的政策核心信念。为促进政策变迁,各联盟间在学习其他联盟政策主张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可融合的理念,最终达成一致,推动政策变迁,这就构成了政策变迁过程中的联盟间学习或跨联盟学习。在经济结构调整、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现实问题和各联盟秉持不同的政策核心信念情况下,权威联盟在此基础上合理借鉴各联盟的信念体系,进行联盟间的政策取向学习。例如,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权威联盟对农民的受教育需求进行信念融合,关注到农民对于接受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的现实需求,最终促进了《“十三五”全国新型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政策的颁布实施,强调职业教育对农民培育的重要作用。同时,2022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各层次各类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融通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也是各联盟信念融合、达成一致的结果。《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权威联盟融合了支持联盟、产出联盟和期望联盟的政策核心信念,采纳各联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利益主张,其中包含支持联盟对自身办学水平的要求、产出联盟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及期望联盟对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刻板印象等。在此过程中,权威联盟居于主导地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支持联盟结合实际情况,为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做出具体举措,产出联盟直接关注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而期望联盟关注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是否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各联盟间通过政策取向学习,在联盟内部产生影响,通过信念融合,共同推动了《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加强了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走向符合时代背景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五、结语

本文基于倡导联盟框架,结合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特征和各联盟信念体系,关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因,同时对《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意蕴内涵进行解读。文章反映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变迁处于多元的价值环境中,《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受到各联盟信念体系的影响。职业教育政策子系统中,政府部门居于权威联盟,通过政策制定,对职业教育作出宏观指导;支持联盟从办学条件、资金等方面对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产出联盟受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并反作用于职业教育发展;期望联盟对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予以关注。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包括相对稳定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和政策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子系统中各联盟的信念体系变化和政策取向学习是政策变迁的直接动因。各联盟在不同时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并通过各联盟间的信念融合达成一致,推动政策变迁。产出联盟和期望联盟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在此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参数和外部影响因素,如经济环境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间接地促成了职业教育政策变迁。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最终推进了《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使职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实现了新的突破。

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下,职业教育实现新的功能定位,要遵循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路径,重视、协调和保障各利益主体的政策核心信念,推动信念深层融合,促进各联盟主张达成一致。未来,仍要根据动态开放的政策制定过程,使职业教育政策制定更符合经济发展背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同时,各联盟要根据《职业教育法》的内容,结合自身信念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法》的“落地性”,有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宝立.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西部高职教育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5):15-19.

[2]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3][18]刘成杰.我国职业教育法的立法革新与实践进路论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82-188.

[4]王新波,王敬杰,张浩,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五[J].教育研究,2022(5):4-16.

[5][10]JENKINS-SMITH H C, SABATIER P A. Evaluating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1994(2):175-203.

[6]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研究,2019(3):117-125.

[7]吴光芸,周芷馨.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变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45-57.

[8]朱月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的演变路径及展望——基于渐进主义模型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0(1):5-11.

[9]陈越,蒋家琼.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共治的架构、机制与效能研究——基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2(3):57-67.

[11]王洛忠,李奕璇.信仰与行动:新媒体时代草根NGO的政策倡导分析——基于倡导联盟框架的个案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6):40-46.

[12]SABATIERP.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M].Boulder: Westview, 2007: 201-203.

[13]郝亮,王毅,苏利阳,等.基于倡导联盟视角的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演变机理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4-43,170.

[14]宋云鹏.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卫生政策研究述评[J].中国卫生经济,2017(4):32-35.

[15]余子侠,李玉文.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基于倡导联盟框架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9):1-6.

[16]张继颖,孙柏瑛.倡导联盟框架:动态演进、应用特征及其应用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2-32.

[17][29]冯为远.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闪光的牌子[J].中国培训,2012(3):26-27.

[19]吴杰臻.社会政策倡导的本土化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7.

[20]赵利堂,谢长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基于倡导联盟框架(ACF)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23):15-21.

[21]魏后凱.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346-347.

[22]谢剑南,范跃进.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涵、效度及中国参与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3):58-69.

[23]何碧漪,李青海.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刍议[J].河北职业教育,2021(1):23-26.

[24]张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

[25]郭志成,杜雪立.应用型本科与高职衔接机制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6):59-63.

[26]参仁.面对“民工荒”:职业教育要勇担历史责任 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专题研讨面向农村职教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36-37.

[27]张力.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意义[N].中国教育报,2020-12-03(06).

[28]伍小兵,杨刚.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整体性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4-212.

(责任编辑:张维佳)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behind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Changes in the New Century: A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Advocacy Alliance Framework

ZHOU Jun-xu, YANG Zi-xi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ly revised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dvocacy alliance framework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the motivations for the changes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 At various sta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ition, combined with the belief analysis of the authority alliances, support alliances, output alliances, and expectation alliances within the policy subsystem and considering policy attention,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changing belief systems of these four coalitions and policy-oriented learning between them are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s of policy changes. Additionally, the study reveals the increasing role of output alliances and expectation alliances in promo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while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ly stable parameters and external factors indirectly contributes to policy changes.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motives behind the changes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nd provid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analysis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China's efforts to establish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dvocacy alliance framework; motivation analysis

作者简介:周均旭(1972—),男,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人力资本投资;杨紫馨(1996—),女,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地区公共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及对策研究”(编号:17AGL023);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广西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编号:YCSW202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