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习作课堂评价体系,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2024-05-13 13:08方金辉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表达能力

方金辉

【摘 要】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确定习作课清晰的教学目标,以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参与到建构评价标准的全过程当中,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 形成性评价 评价标准 表达能力

一、构建习作课堂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依据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文课程评价,专门在“课程实施”中列出“评价建议”。评价有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结果,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比如,在写作时,教师给学生的习作评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或者在習作后面写上一段评语,这就是对写作结果的评价。又如,一学期结束时,拿张卷子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研判,也评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这是对学生一个阶段以来的学习结果的检验。而形成性评价关注的则是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比如,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运用一些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写作态度、写作方法、写作能力等进行即时评价,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培养正确的写作态度、科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就是形成性评价。

(二)依据形成性评价理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为了确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而即时、频繁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的态度、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等)进行互动式的评价。迪伦·威廉在《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指出,所有的教学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过程(要去哪里、当前在哪里、如何去那里)和三种参与者角色(教师、同伴、学习者)。形成性评价理论的核心观念就是:教学应当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二、构建习作课堂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笔者以形成性评价理论为基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研制科学合理的习作课堂评价标准,同时以个案研究为基础,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习作课堂学习评价范式,将研制的评价标准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检验,并不断调适和完善,致力于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和习作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明确教学目标 研制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知道“去哪里”“我现在在哪里”“怎么去”。“去哪里”即教学目标,就是要到达的目的地;“我现在在哪里”即评价,相当于导航;“怎么去”即教学过程,就是交通工具。当上述三者相互匹配时,也就是达到了“教—学—评”一致性,这是实现一体化的前提。因此,清晰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只有当“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教学目标时,才会有“教—学—评”一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先将每个年级的评价标准提炼出来,形成共性评价标准。然后深入研读教材,明确显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接着再细化每一节习作课的教学目标,形成个性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分析,将从前测中得出的数据进行诊断、观察,通过综合分析调整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进行习作指导。在这样的过程中,制订并完善评价标准。具体流程如图1:[图1 评价标准制订并完善流程]

1.共性评价标准。

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既要涵盖本次习作教学的要求,又要注意其是否可操作。只有保障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才能真正评测出学生习作成果的好与不好。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写日记”为例,笔者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提炼出三年级习作课的共性评价标准:①能选择同学的一两个特别之处,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②能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个人的见闻、感受和想法。③能仔细观察周围世界,把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清楚。④能大胆发挥想象,把故事写清楚。⑤能在习作中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⑥能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和标点。

2.个性评价标准。

日记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是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而三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习作练习的起点。因此,要引导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用日记或观察手记等,来展示自己观察自然世界、探索科学奥秘的所得。通过对三年级习作课的共性评价标准及学生的学情分析后,笔者确定了“习作:写日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个性评价标准:①格式规范。②值得记录。③内容清楚。④有新鲜感。⑤想法感受。达成一点即得一星,评价主体有学生自己、同桌,还有教师等。

(二)落地课堂教学 完善评价体系

若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将评价标准内化,准确把握评价尺度,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将事半功倍。因为当学生知晓评价标准时,对自己“身处何处”,以及与将去往的“目的地”有怎样的距离,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成了评价的对象,也成了评价的主体,他们将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同时,学生对于自己和同伴的学习也能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笔者在所参与的课题研究中,亲历了习作课堂评价体系从1.0版至3.0版的更迭。课题研究伊始,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教师采用优秀范文引导,梳理出评价标准。学生由范文引路,明确了评价标准,因此对运用“前后对比、智能运用、有声有色”来写出未来家乡的样子有了较好的理解。但由于此评价标准是教师提前设计好,并在课上直接告知学生的,所以学生虽然明确了评价标准,但没经历此评价标准的形成过程,他们只会用这个评价标准来评价已有的习作成果,也就是说,他们只明白了自己“要去哪里”。此为习作课堂评价体系的1.0版。

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在教学“习作:写日记”时,从课前预写日记的反馈,到日记内容的展示,再到优秀日记的评改,师生共同商议、梳理出评价标准,并逐步完善。学生全程参与到评价标准的研制过程当中,从生成评价标准,到运用评价标准进行写作、评价、修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明白了自己现在“身处何方”,也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以及“要怎么去”。此为习作课堂评价体系的2.0版。

进入到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时,教师创设了任务情境“我们班要编写一本‘班级童话故事书,征集趣味故事,请同学们争当童话小作家”,引导学生在听、说、尝试编有趣的动物故事情境中,逐步建构习作评价标准,并利用评价标准修改、完善有趣的动物故事,从而发展想象力。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设计学习任务,学评一体,有机融合,评价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此为习作课堂评价体系的3.0版。

将科学的评价工具运用于习作课堂中,可以更好地“问诊”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笔者将继续践行《课程标准》,将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性评价落实到教学中,教出有质量的课。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编后记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研制科学合理的习作课堂评价标准,促进习作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本专辑的这两篇文章分别进行了探索,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